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研究4篇

时间:2022-07-09 10:03:21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研究4篇

第一篇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我们的思想与时俱进。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新课标把创新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需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更新观念,运用新的思索方法从事教学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而推行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以下转变:

首先教学方式应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课本、粉笔、黑板为工具,以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方法单调,学习氛围不浓厚。而现在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材为主,以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辅,广泛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形象,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懂得和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将网络信息上的新知识新信息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把新的信息知识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以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容量、快节奏地传授知识,获取信息,也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气氛。

其次,教学方式应由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过去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后条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新的探究学方式是老师必须让学生不断质疑提出各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师生共同研讨,使得课堂气氛宽松、和谐、热烈而有序。

再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其实就是师生为参加高考而进行的教学,老师搞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学生除了听课就是做题,累得疲惫不堪。现在高中语文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必须更新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高瞻远瞩,站在时展进步和人生发展的高度,要在课堂阅读,写作或欣赏教学中,把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和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把文学作品和社科类文学中的有关人文内容和社会人生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通过优秀文章的感染,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转变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诸多困难,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认识到新课改并不只是从教学教材上进行改革,还要对教学实施的过程进行诸多改革,这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才能当好改革者,搞好语文教学,更好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新形势要正确对待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并在教改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让他们也去参加新课程改革。要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去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新课改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在教改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思想,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改中的重要性,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要使不同的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更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工具,教师还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现在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把师生关系变成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的表演,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学活动要在师生的互相配合下完成,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充分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和传统教学中相比要发生变化,教师必须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真的让学生尊敬你,信任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变的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舞台,而是培养能力的舞台。教师不只是教材的传授者和执行者,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教学改革中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

二、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做学者型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有具有时代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从横向、纵向切入实际的最精确的概括。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其次,要加强自身业务知识修养和普通学识修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语文领域的、语言的、文字的、逻辑和文学等知识。要学好语文课,功夫在课外,语文是教学出来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阅读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听、读、写几种语文能力互相渗透缺一不可,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学生开设多门课,他们还要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任务,哪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呢?我们要想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来,我们就得走进去,新课程新理念的推进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的落实,而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的完善,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只有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全面,人文素养好,教学方法恰当,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知识要全面,要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概况,了解古今汉语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文坛动态和发展趋势,深入钻研使自己在教学上驾驭自如。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外,教师还要抛弃传统的教法,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激情、有兴趣,如果教师讲的平平淡淡,毫无滋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浓,语文就失去了魅力,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也就荡然无存了。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心,责任感外,还要做到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新课程结构会不断的向综合性课程发展,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具有较强时代性的新内容,教师要适应形势变化,我们必须在搞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具备较为广博的一般知识,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哲学的、政治的、史地的一般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要求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国内外形势,对科技领域的动态都有所了解。在语文阅读写作中的许多材料往往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在《劝学》中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刘备教育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名言的真正掌握,语文教师必备一定的哲学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篇文章中体现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比如《琵琶行》中涉及到音乐方面的知识,《石钟山记》中涉及到地理学知识,只有熟悉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形势的发展、改革的要求不容语文教师只有语文方面的知识,必须涉猎许多学科特别是邻近学科的知识,才能搞好语文教学。再次,教师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作为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我们还要自觉充电,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探索教学规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信息。为自己充电,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可以听取教改专家的专题报告,还可以学习与新课改相关的书籍来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教改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培育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作者:周华敏工作单位:太原十二中

第二篇

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母语是我们从出生就开始接触的语言,也是我们将要使用一生的工具,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具备了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必须统一起来。语文学科主要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内容,有学者认为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性实践思维能力,写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给予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不仅是人文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科技创新依赖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可以纵观全局的见解,前瞻性的眼光。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英语成为全球化的语言工具,作用似乎越来越大,我们的社会,学校,甚至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英语的学习,在英语学科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母语———汉语,占有的比重一再缩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过于没有学会母语就去教一种外国语,和孩子不会走路就叫他骑马一样不合理。”也许有人会质疑:我们并不是没有学会我们的母语呀,我们也是学了汉语才去学的英语。但是,我们并没有重视母语的教育,仅仅是会说会写(甚至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一些汉字,比如“尴尬”,比如“未雨绸缪”等等)难道就够了吗?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这都是因为我们之前不够重视语文教育,过分重视外语教育造成的,不过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在2013年10月21日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提高语文分值”这样一些方案亮点,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语文学科将突出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察。”我们现在有幸发现,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语文教育,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如何提高中国的语文教育的讨论与实践中来,对此,我们满怀希望。

二、对我国语文课程的思考

(一)阅读部分

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部分提到了对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的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在新课标给出了第一点:“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这里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对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的改革目标,我们在语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些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在结合文本的过程中,还要逐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顺应时代的要求,教给学生关注和认识社会现象和自然环境,这在我们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的文本的选择中也能窥见一二。同样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分为了必修和选修,选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就说过“现在的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我们的选修课需要进一步完善,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编排。

(二)写作部分

在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到了对作文教学的建议,首先新课标定义了“什么是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是对于写作极为精准的表述。“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部分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为我们指出了作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问为什么,回答就是不会写,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学生言之无物,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有的写出来也因为情感空洞而使文章显得“假“”大”“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受就是写作文的基础,思考了,才能言之有物,写出的也不会是没有“灵魂”的东西。“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我们认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给学生基本的表达方式,并培养综合使用这些表达方式的能力,让学生经常练习,不只是在作文课上才要练习,在平时的语文课中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写句子,写段落,写小片段。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齐头并进。“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也要教给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文章,那么,学生在课后写作就可以自己修改,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修改得再认真,都不如学生自己修改留下的印象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是教师唯一或者最重要的任务,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知道如何学习,我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方向。“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和之前的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是相互照应的,同样都很重视合作相互学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给予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写作,乐于展示写作成果,相互交流切磋更能促进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还要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检验,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新课标和对课程文本的理解都会影响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尽快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作者:陶海燕吴雪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

一、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基点

所谓必修课程校本化,是指教师作为学科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自主化、创造性地开发并加以优化实施的过程。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为指针。只有明晰了《标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才能保证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正确方向。《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核心便是“读”和“写”的能力,即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两个方面目标,是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坚守的。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基于教材特点。苏教版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与文体序列编排的方式,而是以人文专题来组织内容。其主要特点在于: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削弱了学科的工具性,在语文知识、专题序列、编排逻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由此,弘扬该教材的人文性优点、弥补其知识性缺憾便是其进行校本化的首要任务。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结合学生情况。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省内名校,嘉兴一中在112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数万名基础深厚、后劲十足、全面发展的嘉中学子,政坛精英、文坛巨匠、两院院士、文艺明星等社会各界知名校友灿若星河。目前,我校招生对象的主体是嘉兴市本级及少量本地区其他县市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每年的毕业生中有70%左右的学生能进入一本院校学习。分析我校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如下特点:较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良好的知识积淀、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较好的课内外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在语文学习上,我校学生也体现出多方面的优势:一是高考成绩优异;二是阅读、写作能力超群。面对高水平学生群体,如何保证他们的持续均衡发展,必修课程如何进一步优化,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适当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一)“阅读与鉴赏”部分

1.根据需要合理增删

(1)删。我们从教材文本特点、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删减了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共5册中浅显易懂、适应面过窄、局限性明显的课文。(2)增。对于语文阅读而言,量是质的保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提升鉴赏能力。因此,必须增加课外阅读这“源头活水”,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发展需求。早读时阅读优秀精短文每学期,我们挑选、整理几十篇优秀精短的时文供学生早读课阅读,有配合课内文本教学的,也有课外拓展视野的。史铁生、周国平、余秋雨、贾平凹、季羡林、丰子恺、毕淑敏、雷抒雁、李汉荣、李国文、筱敏、龙应台、席慕容、张晓风、刘墉、林清玄、梁衡等作家作品都曾是我们的阅读内容。周末阅读优秀万字文在阅读优秀精短文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在深度和难度上挖掘。从重拾历史、人性关怀、高歌理性等角度选择一些有深度的作品提供给学生。这时候的阅读,更多地从对人性、现实的冷峻审视出发。鲁迅、莫言、钱理群、王小波、王开岭、陈平原、孔庆东、孙绍振、易中天、骆玉明、李洁非、卡尔维诺等的作品也逐渐为学生所熟知。假期里阅读经典书籍另外,我们结合各路名家的建议和组内教师的推荐,拟定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高一新学期开学之初下发给学生。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等四大类共38种,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在三年内自读完成。以“现当代文学”为例,我们主要推荐了:鲁迅的《呐喊》、莫言的《红高粱》、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干校六记》、沈从文的《边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周国平的《周国平人文讲演录》、龙应台的《目送》等。

2.专题板块内容重组

苏教版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每个专题的选文主要从思想内容出发分类编排。这一编排方式无疑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教材重人文、轻知识,重情感、轻理性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常常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合理重组,或按文体类型适当集中,或依作家作品专题归并,或以写法特点分类整合(如表2)。以上述“走近鲁迅”专题为例。这些年,《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课本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读多少、读什么等话题一时成为了社会热议。我们认为,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对世事人心的深刻体察,鲁迅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字智慧和文化情怀都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资源,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但是,中学生不喜欢读鲁迅是毋庸回避的事实,所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此,我们专设了“走近鲁迅”的专题,把散落在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五中的3篇鲁迅课文集中起来组织教学,并加以拓展延伸,从了解鲁迅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友等角度入手,看鲁迅柔软、亲切的一面,以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3.教读课文分类教学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对适宜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我们引进了王荣生教授的选文分类法,将教材选文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按各类选文的教学功能分别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指出,就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说,“定篇”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和艺术;“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样本”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发生的困难或问题,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用件”是利用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触发,使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据此,我们从《标准》要求、教材建议和文本特质出发,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需求,把必修教材中的教读课文分别归入“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以必修一为例,具体如表3所述。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的学校和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需求,上述分类完全可能呈现另一番情形。因此,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校本和生本的研究过程,就是实现同一教材个性化使用的过程,也是必修课程校本化的一种实践。

(二)“表达与交流”部分

1.书面表达

(1)专题重组、构建序列以提升基础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苏教版必修教材并没有把“写作”部分单列出来,而是以“写作指导与实践”(知识短文+训练题目)的形式附着在每一个专题之后,知识点零散分布,实践训练也不成体系。为了促进学生写作基础的整体提升,我们从记叙和议论两个维度来梳理其中的主要内容,以由易入难、循序渐进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重组,构建更具基础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写作教学序列(如表4、表5所示)。

(2)读写沟通、专题写作以发展专长

在上述提升基本写作能力的前提下,我们还在写作的形式和内容上积极拓展,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写作专长的需要。一方面,注重读写沟通,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搭建桥梁,以读促写。除了常规的鉴赏文、读书笔记,我们还可以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引导主题作文。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大赛、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题写作,使部分学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地发展写作专长。

2.口头表达

当今社会,口头表达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对于高素质人群,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养。我们把“课前说话”纳入必修课程教学体系,作为日常教学中训练口语的共有平台,并积极开展各类口语活动,把学生推上展示风采的个性舞台。

(1)日常训练

课前说话,就是在每堂语文课开始后给出三至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话”练习。课前说话贯穿了高中三年,一共要经历五个阶段:按学号轮流自由说话,抽学号轮流自由说话,按学号抽题说话,抽学号抽题说话和即兴出题说话。以“按学号抽题说话”为例,全班同学围绕身边人、身边事、班级里、校园内、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或现象每人准备两个话题,语文课代表收集整理后建立话题库。轮到说话的同学提前一天到语文课代表处抽取话题、准备“说话”。整个“六学期五阶段”过程循序渐进,难度逐步升高,挑战日益加大,而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学生关注的话题来看,他们的视野也常常超越了狭隘的自身,涉及“家事国事天下事”,展现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丰富性。

(2)专项活动

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我们也积极拓展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口语专项活动,为学生发展兴趣、展示风采提供舞台。依托学校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和文学社、话剧社、模拟联合国等学生社团,举办尊师重教演讲比赛、科技节辩论比赛、文化节诗歌朗诵会、艺术节语言专场、十月话剧汇演等活动,在活动中历练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者:蒋雅云工作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

一、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性教学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世界的话我们会知道,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只有让自己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看待问题时用发展的眼光,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影响最大的就是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想的影响,因为教师一直都是教学活动中的领路人、指引者,在语文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样他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达到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对教材创新,对教学思想创新,从而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创新。高中语文教师在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的时候,要具有创造性,不能再以课改以前的方式来对教材进行理解,要从各个方面来发现教材中的新颖之处,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能。创新教育是新课改最重要的教育理念,高中教师应该将这一理念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并且随时更新自己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的信息,避免因循守旧。

1.转变教学方式

语文新课改下的教学已经不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能满足的了,这就意味着教学方式必须要有一个向现代化教学转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灌输”,由教师将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其中省去了最重要的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无法体现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重复甚至呆板,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就无法提高。而新课改下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就应该改变这种单一、呆板的状况,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现代化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转变观念,进行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应试教育,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高考,学生每天被淹没在题海中,以至于忽略了许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要的东西。所以在语文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这种应试教育的观念,不再培养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要将增加学生的知识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相结合,并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要站在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进行教学,在进行写作教学或者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塑造学生的人格相结合。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1.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掌握好关于文字、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在空余时间不断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因为语文是一门运用很广的学科,所以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

2.高中语文教师要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

在新课改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并且能以更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自己所要传授的内容。坚实的理论功底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管理也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究,找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促进语文新课改的开展,最终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侯玉立工作单位:辽宁省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