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武秧歌与疯秧歌研究

时间:2022-09-11 09:12:13

民间舞蹈武秧歌与疯秧歌研究

摘要:黄河三角洲武秧歌和疯秧歌,是临近区域流行的不同风格的两种民间舞蹈,这两种秧歌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在黄河三角洲民间秧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主要对武秧歌、疯秧歌两种秧歌进行比较和研究,包括这两类秧歌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艺术风格、音乐风格中的异同,在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武秧歌、疯秧歌在上述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武秧歌;疯秧歌;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黄河三角洲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底蕴丰厚,其地理位置较好、自然环境、文化资源较多。历史上的黄河三角洲地呈现过繁荣的景象,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背景,促进了秧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歌舞曲艺文化发展中,滨州出现了疯秧歌和武秧歌等多种地方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流传盛行已久,且滨州民间艺术形式较多。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两种类型的秧歌发展相对缓慢,武秧歌除滨州本地人了解外,其他地区了解甚少。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能够看到,很少有学者对武秧歌、疯秧歌进行比较性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较少。除此之外,现有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环境下,民间秧歌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很大困境,要将民间舞蹈发扬光大,要实现其传承与发展,就要深入探索,从更深层次对武秧歌、疯秧歌展开研究。

一、武秧歌与疯秧歌的起源

(一)武秧歌。据史料记载,无棣县埕口镇新村武秧歌来源于天津,是当年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时的战争缩影,由于当时祝家庄易守难攻,梁山好汉宋江、吴用等人让所有的好汉装扮成农夫、樵夫混入祝家庄,然后里应外合战胜了祝家庄,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把梁山好汉打扮成各种角色,再按照排兵布阵的阵法,以扭秧歌的形式进行表演,经过代代相传演变成了现在的武秧歌,以前有很多习武的人和京剧的艺人,这些人为武秧歌的传承发展带来了便利。武秧歌就是在这种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韵味的文化舞蹈。与一般秧歌不同,武秧歌的演员要有武术功底,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以中年男性打扮为主,这个人在秧歌队伍中起到了指挥引领的作用,表演中,“伞头”手持一把伞,边舞边练。紧随其后的是四个生龙活虎的“棒子”和四个“蹦鼓”,这些人都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要以男性青年居为主,这些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他们的角色与普通秧歌相同,分别代表是农工商学等各个行业。(二)疯秧歌。黄河三角洲疯秧歌主要流行于无棣县小泊头镇北高村,是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不在是局限在某个地域,而是受到更多催化逐渐走出本地舞台,疯秧歌也正是如此与多元化的思潮融合,有了特殊的社会地位。疯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穿插进入了其他的民间艺术舞蹈形式,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相传疯秧歌是由四季拳发展而来的,北高村高家的四季拳发源最早,到现在已是三十二代。相传该村流传最早就有“四秀拳”等拳术,祖师也小有名号,被称为“白马银枪”的高公讳。此人从小喜爱武术,好打报不平。那是高公讳曾说“年”是一种怪物,每逢临近春天来到时出现,于是,该老人组织了自己的徒弟们扮成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三藏、姜太公、诸葛亮来赶走“年”这个怪物。自民国一十六年,又有村里的村保从天津请来一位叫镇二的教师前来传授戏曲,在村里的老人的提供下,这位师傅把高公讳饰所兴起的以赶走“年”为题材的人物编成了木偶戏,其中里面有孙悟空捉妖、太公封神、诸葛亮妙算。那时最出名的是孙膑大闹五雷阵、走雪山等剧。每逢春节搭台演出,受到了群众欢迎和好评,四里八乡的百姓也来观看。又有高端臣在1920年把此改写成了秧歌,这就是疯秧歌的雏形。

二、武秧歌与疯秧歌艺术风格的异同

(一)武秧歌与疯秧歌表演形式的异同。武秧歌是黄河三角洲特色舞蹈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相比之下,疯秧歌虽然也包含在黄河三角洲民间舞蹈形式中,但其确实由其他地区秧歌传播演变而来的,因此,在表演形式上存在差异。武秧歌与疯秧歌同作为秧歌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本质上是同宗同源,这两类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大同小异,以动作、音乐为主要元素。武秧歌与疯秧歌表演形式的相同点表现在如下方面:武秧歌动作表演可以从一个“武”字窥得端倪,其动作复杂,而且对动作的力量性要求严格,需要体现出如武术般的力道。由于无棣县的武秧歌是以庆祝攻打祝家庄胜利为背景产生的,因此其在最初的舞蹈创作中,以模仿打仗为主,因此,舞蹈动作及舞蹈编排中,自然而然包含了军队演练过程,包括布阵阅兵、点将开打、收兵等过程。演出活动对表演者要求较高,表演者情绪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要与秧歌舞蹈情绪表达及情感表达结合起来。表演中的队形设计与编排、阵法演变中遵循了八阵图,所踏鼓点、步法变换中要保持统一。比如说具体的表演动时左腿会有弯曲的动作并伴随小跳,右腿顺着左腿的动作屈膝,而右手则是向外伸出再向相反的方向做相同的动作,顺势转身,动作灵活,体现出一种山东无棣人内敛沉稳的气质。表演形式总体来说动作下沉有力,两脚沉稳扎根,步伐比较大,有着无棣人民粗犷的情怀。与无棣武秧歌相比,疯秧歌的动作复杂性程度较低,动作力度较弱,因为疯秧歌以展现农民日常生活为主,动作舒展洒脱,延续古朴自然的风格,感情上来说比较细腻含蓄。同无棣武秧歌来说动作幅度小,但是更注重的是韧劲,体现黄河三角洲人内敛坚韧的性格特征,也是体现疯秧歌自然深沉的艺术特色。但是对于武秧歌而言,动作难度及力度要求较高,根源在于武秧歌要展现军人的威武宏大,要渲染出战争的环境和氛围。在时间上,武秧歌在表演中占用时间较长,因此,耗费的力度较强,整体上动作难度大。(二)武秧歌与疯秧歌艺术形式的异同。艺术形式方面疯秧歌与武秧歌有相似之处,无棣县武秧歌与疯秧歌是“文武”两大秧歌的代表,地域派别及竞争中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疯秧歌受地方民族文化影响后,这种纯粹的秧歌小戏转变为单一角色划分,因此,传递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武秧歌、疯秧歌起源不同,但是作为秧歌的不同类别,也具有相同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独特的艺术气韵,经过时间浸染后,基于民俗意蕴层面,两大秧歌展现出强烈艺术底蕴,在文化传播中呈现出特殊表演形态。疯秧歌、武秧歌在艺术风格中,避免了乡俗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例如:武秧歌利用串村表演的方式,呈现出了特有的情感。毫无疑问,武秧歌在表演中建立了枢纽带。再例如:疯秧歌表演融入了地方风俗及特征,在现代社会文化体制传播中,疯秧歌展现出独具内在生命力,并在乡俗礼仪方面展现出淡化的特征。其次,两大秧歌展现出严谨性,从武秧歌和疯秧歌的表演方式来看,这两种秧歌仪式建立了隆重、庄严的氛围,很多地区的秧歌表演已经成为政府表演的重要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政府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仅仅加强了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也增强了文化间的传播,最近几年的传承发展,疯秧歌、武秧歌在仪式程序中,提高了艺术表演性,这是原始民俗气韵、秧歌自娱性的展现。最后,在艺术风格及文化传播中,武秧歌、疯秧歌实现了艺术功能上的转变,实现了娱乐性、表演性的转变。艺术风格上的转变及相似相溶是原始生命情意、经济直接交换的体现。时展变化中,受众群体的思维意识、审美情趣的转变,是导致武秧歌、疯秧歌呈现出相似艺术风格的根本,这也是其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变化和趋势。现有艺术形式及风格方面,武秧歌、疯秧歌都展现出重要价值和意义。武秧歌与疯秧歌在艺术形式上存在差异性,各个不同的村镇,都有自己的秧歌队,进行秧歌展演活动。汇演中不同地方的政府领导格外重视,秧歌规模、要求也不同,武秧歌、疯秧歌在不同村镇有不同流派。秧歌表演从出场到结束,会在不同村镇、县市展现出互不相似的特征。武秧歌与疯秧歌在艺术形式中存在如下不同:武秧歌能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在服装道具、动作形态、出场程序中要求较高,这些元素对艺术风格及文化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武秧歌在秧歌本体的人数中,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在表演时间中有着明确的限制。武秧歌在表演中有着浩大的“打仗”阵容,在民俗文化艺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价值和作用。武秧歌与军事战争相关,在舞蹈表演中以黑色的服装为主,黑色服装象征了士兵们严谨的作战风格,展现了表演者刚强的性格特征,展现了秧歌舞蹈艺术形式特有的传统性、保守性,在传播中展现出较强的原生态气息。我们都知道,老一辈的无棣县人民尚武,这从无棣武秧歌得起源就可以看出,因此无棣武秧歌与疯秧歌在艺术形式最大区别在于此,比如滚伞、抡伞等,将伞抛出在空中倒腾一两圈后接住,手再顺势转伞,表现出只见伞不见人的特点。其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武术,很多表演动作都结合武术的技术技巧,如上述的空中飞伞等,或是在表演时糅合拳脚功夫与兵器,使得整个表演看起来很是惊险刺激。相比之下,疯秧歌比武秧歌表演人数要少,在艺术形式展现中,存在很大不同。疯秧歌有固定表演仪式,注重的是秧歌本体的艺术性、表演性,秧歌本体在审美品质中得到广泛关注。疯秧歌在仪式性中,更具有严实、琐碎的特征。与武秧歌不同,疯秧歌表演中更具备现代特色,并不像武秧歌那样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在伞的运用上则相对简单,表演时伞上下行进律动,多是伞头从下向上的动作,比如转伞,而像无棣武秧歌的滚伞、抡伞等很少出现,仪式化、程式化淡出人们视线。除此之外,现代生活发展中疯秧歌在相互间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发展。疯秧歌由于最开始来源于其他省份,因此,服饰色彩中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包括红黄、绿蓝等明亮的颜色,这些颜色的搭配,营造了现代浓郁的文化发展空间,现代气息浓重。(三)武秧歌与疯秧歌音乐节奏的异同。武秧歌和疯秧歌这两种秧歌都属于同一个艺术范畴,是传统艺术的代表。虽然这两种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不同,但是在音乐风格中展现出统一性,两种秧歌都以欢快的音乐为主,音乐节奏相对较快。武秧歌、疯秧歌迎合了现代人审美情绪与心理,武秧歌在表演中减少了自娱性,减少了原有的“松散”状态;疯秧歌在传统程式化仪式中,在秧歌本体动作节奏、动作提炼中,包含了固有角色。武秧歌、疯秧歌在重新组合、调整中,展现了舞台性、艺术性、表演性特征,这些特征在两大秧歌中脱颖而出,两种秧歌实现相互间的转变,从自娱自乐的“下里巴人”,实现了表演性“阳春白雪”的转变。同时因为这些转变,让武秧歌和疯秧歌更能深入人心,发展成了具备喜闻乐见功能的民间艺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性层面分析,武秧歌包含了传统音乐特点和元素。武秧歌作为黄河地区的民间艺术的代表,经过时代演变与文化洗礼,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尤其是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武秧歌借鉴融入了其他艺术种类,如舞蹈、戏剧等民间文化元素。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舞蹈的元素,让武秧歌和疯秧歌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有内涵性和可观赏性。像滨州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是吕剧,无棣武秧歌就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吕剧的音乐元素,比如吕剧武场伴奏乐器的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等。而且在音乐节奏上也借鉴了吕剧的一些曲牌名,像娃娃腔、莲花落、罗江怨、叠断桥等。疯秧歌在音乐风格方面融合了更多的地方秧歌小调,音乐创选择中包含了地方音乐创作元素,是在民间艺人创作基础上进行排练和加工的。例如:《家家户户把秧插》就是明显的安徽小调,在该曲调中就运用了相对欢快乐曲,展现了耕种时候家家户户辛勤劳作的场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场景。

三、结语

武秧歌、疯秧歌作为民间歌舞的重要组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秧歌表演中包含了拜庙、祭祀等环节。现代秧歌表演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武秧歌、疯秧歌虽然起源及发展不同,但是在表演中将祝福、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更多表演性特征。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在文献分析及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武秧歌、疯秧歌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两大秧歌在艺术表演、风格演绎、音乐风格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强调了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中,在人们审美需求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武秧歌、疯秧歌需要融入更多的表演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沈建.关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6,(19).

[2]陈喆.浅谈山东鼓子秧歌与齐鲁文化的内在联系[J].青年文学家,2011,(17).

[3]戚泽.从山东三大秧歌看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文化[J].大舞台,2011,(01).

[4]王洁,亓圣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鼓子秧歌的保护和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马嘉.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

[6]施榆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作者:舒永智 单位:滨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