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沟通方式探析

时间:2022-08-23 11:02:31

中央银行沟通方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预期管理逐渐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关键,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能最为直接、有效地影响公众预期。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沟通渠道、受众、溢出效应等方面来看,央行沟通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央行通行的一些做法与我国央行做法进行对比分析,从持续完善沟通框架、有效利用各种平台、采取差异化沟通方式等方面对强化央行沟通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信息不对称;时间不一致;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

一、新时期央行沟通的基本逻辑和面临的挑战

1、理论基础。(1)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是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许志忠,1997)。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因此,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市场主体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央行沟通的客观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央行比社会公众具有明显信息优势,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规则制定者和参与者,其应致力于公开信息,消除金融市场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时间不一致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应在事前做出令人信服的承诺。Barro(1983)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基于此种理论,为了避免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有学者提出央行应建立规则化的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3)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假说。理性预期是有效市场假说的重要基础性假说。一开始,理性预期假说是不主张央行进行沟通的,原因是政策只有出其不意才会对经济短期产生影响。但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不同经济主体的预期可能是一致的,人们只能对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适应性学习”修正自己的信息,形成预期并对政策作出反馈。理论上,中央银行沟通能够通过提高信号噪音比,缩短适应性学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因此,央行有动力通过加强与市场进行沟通,以使理性预期的社会公众与央行政策步调一致,减少预期偏差。2、传统沟通策略。(1)沟通对象。一是面向金融市场参与者。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央行面向金融市场参与者进行沟通,能够提高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使金融市场更为有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有关信息的预期将迅速导致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央行沟通的高效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挑战。二是面向政府部门。央行面向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有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组合的有效实施。三是面向普通公众。由于普通公众的金融素养差异较大,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一,且央行沟通运作机制较为复杂。央行面向普通公众进行沟通,有助于公众了解和认同货币政策信息,进而实现引导协调公众预期。(2)沟通内容。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信息,如货币政策框架、具体政策和相关操作等;央行对经济金融形势与前景的展望,对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效果评价及建议等等。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国央行实施政策“前瞻性指引”,加入了央行对未来经济金融形势及货币政策走向看法等内容。(3)沟通方式和沟通频率。央行沟通方式主要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两种。书面沟通主要是央行通过官方网站、正式文件等形式的报告、决议、声明、纪要等内容,是经过审核和精炼后的正式信息,一般定期常态化,如美联储会议纪要等;口头沟通主要是央行领导通过新闻会、演讲、媒体采访等渠道与市场进行的沟通,这种渠道往往相对非正式,可能表达个人观点,但也可反映央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一般不定期,如美联储主席演讲等。3、新时期央行沟通面临的挑战。(1)防止沟通陷入“塔西佗陷阱”。研究认为,言行不一的货币政策无法建立可持续的博弈基础,将使政策负面成本上升,达不到预期效果。所谓“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丧失公信力后,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我国央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其沟通也面临“公信力”问题。央行的实际行动要与公众根据其信号形成的货币政策行动预期之间具有一致性。如果央行经常言行不一致,一方面将导致市场各方反应过度,增加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因失信于民而削弱央行政策的权威性。(2)沟通对象发生变化。一方面,央行沟通对象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前央行主要以面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沟通汇报为主,现阶段,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受众主体更为多元化,央行沟通的对象涵盖金融市场参与者、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另一方面,沟通对象的知识层次不断提升,更加深层次地参与金融市场。良好的沟通可以降低央行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程度,最终为央行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提供必要条件。但同时各层面受众的知识层次、运用信息的能力有较大差别,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形成有效预期,是摆在央行面前的重要课题。(3)传递媒介发生变化。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信息传播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实时传递。二是信息者、传递者和接收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信息传播辐射面不断扩大,公众由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传递信息、信息、参与互动。三是形成了一些经济金融方面的意见领袖,其可对舆论引导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对央行沟通效果带来了不可知与不可控因素。(4)央行沟通面临跨国溢出效应。王博、刘翀(2016)对央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决定对汇率市场的影响力度极小,且不显著,远不如其他金融市场效应强。一方面,汇率市场的投资主体是境外投资者,相比境内投资者而言,获取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央行沟通主要采用中文沟通,这就给境外投资者正确理解沟通事件中含有的政策意图带来了难度。

二、中央银行沟通的国际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

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央行在与市场沟通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以下对发达国家央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梳理,并与我国央行进行比较。1、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开会议纪要。美联储每年召开8次议息会议,会后简短声明,声明的内容包括货币政策决策、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未来货币政策取向;一般在议息会议后3周公开会议纪要,展示美联储委员对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看法、投票结果等内容。欧央行每月召开2次管委会会议,分别讨论近期货币政策以及央行其他事务,其中议息会议召开当天召开由欧央行行长出席的新闻会回答记者提问,通报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对货币政策的评估等内容,议息会议结束后的1个月内会议纪要。英格兰银行按月召开会议,会后公布新的货币政策决定,半个月后公布会议纪要,基本囊括所有会议细节。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月召开2次例会,1个月后会议纪要。2、向国会报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美联储每年向国会提交2次货币政策报告,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做证词,向国会详细报告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就年度、半年度货币政策决策进行说明。欧央行每年以年报形式对欧洲议会做出公共声明,欧央行行长每年至少4次在欧洲议会作证词,并对欧洲议会成员问询做出回复。日本银行每年向日本国会提交2次货币政策报告,报告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日本银行行长就金融政策方面回答国会质询。3、定期披露经济金融数据和重要研究报告。美联储每周公布货币存量、利率、汇率等金融数据,按季非金融部门债务、居民债务等数据,每年8次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褐皮书”,披露各地联储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美联储重视研究成果,2018年在官网工作论文89篇,旗下的纽约联储还设有自由街经济学博客,专门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美国经济、金融科技等多方面。欧央行定期披露经济金融统计数据和报告,并以《货币政策月刊》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欧元区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制定依据数据等信息。欧央行每月《研究手册》,并在官网设置工作论文专栏,刊登欧央行员工的研究成果。英格兰银行按月利率、汇率、金融企业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金融数据,按季通货膨胀报告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值、国债回购数据等,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4、公布高层演讲内容。美联储主席及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不定期通过高校讲座、国会作证等各种渠道向公众发表演讲,阐述其对经济金融各种问题的看法,引导外界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欧央行高层利用媒体采访、公开讲座、参加论坛等多种渠道与公众交流货币政策,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相关决议形成后召开会向公众传递政策信息,引导公众预期。日本央行通过官方网站不定期公开高层讲话内容,并公布高层参与活动的时间表。5、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更加注重前瞻性指引的作用一是开放式前瞻性指引,仅对未来政策利率路径提供定性的描述,不给出明确的政策转向时间。美联储2008年底降低基准利率至零水平并宣布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极低利率水平,以引导微观主体进行消费和投资。欧央行2013年7月宣布欧元区主要再融资利率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0.5%水平不变,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2015年1月,欧央行宣布退出QE,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再融资利率在较低水平。日本银行自2010年10月起一直维持开放式指引,其宣布在实现价格稳定之前,仍将保持零利率政策。二是基于时间的前瞻性指引,明确给出货币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美联储2011年8月起采用基于时间的指引,宣布至少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到2013年中期。英格兰银行2017年11月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称未来三年央行可能会有两次以上的加息。三是基于状态的前瞻性指引,明确可能引发货币政策变化的经济指标门槛。美联储2012年12月使用基于状态的指引,宣称只要失业率保持在6.5%以上,通胀不高于2.5%,将维持0%~0.25%的低利率水平。英格兰银行于2013年8月宣布维持0.5%的超低基准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至失业率降至7%以下。6、我国央行沟通经验做法我国央行从形式上目前已基本涵盖上述沟通方式,业已形成一些好的沟通做法。一是目前我国央行按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截至4月末已召开84次会议,但召开时间并不固定,且未公布时间表。二是从货币政策例会新闻通稿内容看,多为原则性表述,与其他央行会议纪要相比,对数据的深层次解读较少,所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对公众预期的影响有限。此外,行领导对外重要活动等虽在官网公布,但均为新闻稿并非全文。三是多数内容只有中文版。上述发达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决议、会议纪要、演讲等内容,都有英文版本,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国际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关注我国央行的政策取向,因此演讲、新闻通稿等语言有必要更多元化。四是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前瞻性指引框架,只有对货币政策基调“稳健”“稳健中性”的沟通,市场难以根据此种表述形成预期。

三、政策建议

1、持续完善沟通框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尝试建立定期议息会议制度,并在议息会议结束后立即政策声明,让公众更容易记住时点;增加沟通的频率和内容,在重大政策出台前通过行领导讲话、采访等形式进行适当吹风;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重要章节、重要变化通过新闻会、新闻稿等方式进行解读;增强突发事件的沟通。2、有效利用各种平台。一方面,用好官方网站、《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等平台,定期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类研究以及行领导重要讲话等内容,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尤其在重要政策出台前后,第一时间发声,让政策以公众易于接受且容易传播的方式进行传导。3、采取差异化沟通方式。一方面,着重利用专家媒体发声作为央行沟通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在重大政策前夕、重要报告后等时期,加强评论解读,增进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央行沟通的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众金融素养。此外,尝试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通稿、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要研究报告的英文版,以适应金融开放需要。4、尝试进行前瞻性指引。积极构建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加强宣传引导,消除社会公众的不确定和疑虑。完善货币政策信息披露机制,在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增加对货币政策目标实现途径、实际效果和偏离原因的分析等内容。探索制定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指引,引导市场形成稳定长期政策预期。

参考文献

[1]Barro,RobertJ.&DavidB.Gordon.Rules,DiscretionandReputationinaModelofMonetaryPolicy[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3.

[2]、林福和:品读欧央行的沟通艺术[J].中国外汇,2009(23).

[3]潘再见:提高中央银行沟通的有效性:国际经验及启示[J].福建金融,2013(12).

[4]李巧琴、胡国、王齐维:新媒体时代金融宣传的功能、挑战和改进思路探讨[J].浙江金融,2013(12).

[5]许志忠: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学动态,1997(1).

[6]万志宏、曾刚:中央银行沟通:理论、策略与效果[J].金融评论,2013(5).

[7]王博、刘翀:央行沟通的金融市场效应——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动态,2016(11).

作者:魏路遥 陈明端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