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在破解企业发展的职能定位及实践

时间:2022-03-19 11:39:51

审计在破解企业发展的职能定位及实践

[摘要]在审计视角下解读企业的发展问题,则可以被细化为整体经营问题、财务内控问题和主体责任问题三个构成要件。审计职能可定位于:统揽企业发展全局、强调企业资本效益、考核企业责任主体。在审计职能导向下,审计工作实践可围绕夯实前期的看、听、访工作、在审计常规中重视信息质量、突出企业组织资源配置绩效、以审计结果为督导落实整改四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审计;企业;职能定位;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作为一类组织在发展进程中会面临内外两大系统的影响,所以破解企业发展问题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在审计视角下解读企业的发展问题,则可以被细化为整体经营问题、财务内控问题和主体责任问题三个构成要件。审计工作所固有的整体观决定了关注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属于审计的职能范畴。从审计工作的常规表现来看,其工作重点在于审核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由此所引申出的便是财务内控问题。审计的目的在于督导与辅助,所以必须将审计结果落实到责任主体身上,并在制度激励与规制措施下来引导责任主体的行为偏好。因此,从上述三个要件出发来分析企业发展问题,并界定和提出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及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文章立论的出发点。文章以国有企业为例展开主题讨论。

1审计视角下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1.1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国有企业可以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两大类别,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别,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绩效都将在所属行业内发挥出引领作用。然而,诸多国有企业在主营业务发展中仍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经营管理问题。从企业整体运行状态来看,“产出/投入”绩效与外资同类企业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由经济学原理可知,这种绩效差距往往来自于国有企业内部的“×—非效率”因素的影响,具体反映在组织生态环境、职工工作中的人际交互模式等负面因素使然。1.2企业财务内控问题。深入到国有企业内部的运营环境,财务内控问题又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财务内控的内容可以分解为:价值层面的全面预算管理和实物层面的固定资产配置。全面预算管理所要求的全员参与和全过程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全面落地。固定资产配置所内含的固定资产采购、使用、维护等工作仍存在不少瑕疵。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非效率”现象的形成,从而就在整体上引致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1.3企业主体责任问题。国有企业作为科层组织内在的组织架构以职能型为主导,这就要求在企业运营中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并以制度激励或制度规制措施来调整责任主体的行为偏好。然而,职能化结构所固有的利益封闭性,使得部门负责人的主体责任难以落地。再者,科层结构下所存在的权威式管理传统,也使得各层级责任主体的行为难以获得有效监督。

2审计的职能定位

2.1定位于统揽企业发展全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需要以优化产能结构为内驱动力,并以技术创新为内驱动力的生成之源。作为一项国有企业战略,审计工作需要定位于总揽企业发展全局,借助审计工作所特有的整体视角优势,为企业产能结构优化寻找切入点,并为技术创新路径规定可行的实施路径。这项职能的发挥,仍需要从审计工作的看、听、访、查等工作要点中来体现。2.2定位于强调企业资本效益。企业资本含有企业资金和企业资产两大类要件,审计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那就是通过稽核企业的资金往来账簿,以及审核企业固定资产存量,使财务内控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资本效益。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企业资本效益可以用“m/c+v”表示,m为国有企业经济剩余、c为不变资本投入、v为可变资本投入(可看作为工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唯有提高单位工效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资本效益。2.3定位于考核企业责任主体。从审计工作常态出发,考核企业责任主体的方式主要为:对责任主体实施离职审计、对财务部门的业务工作实施督查、对主营业务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做出判断。需要指出的是,本着破解企业发展问题这一核心议题,考核企业责任主体不仅含有评价经济业绩的工作内容,还含有辅助责任主体提高经济活动质量的工作要求。

3审计工作实践

在破解企业发展问题时,审计人员需防止先入为主。目前研究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且许多研究观点值得商榷。因此,审计人员需夯实前期的看、听、访工作。具体应深入基层考察主营业务开展现状,即围绕价值链和供应链考察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业务开展现状。听取各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来发现制约企业发展的有益线索。“访”则在于走访与企业有关的业务单位,从中佐证企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督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每个监督行为有其自身的目的,同时也是为评估最终结果而准备的,每一项监督行为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通过监督体系彼此联系。从预算管理流程各方博弈关系来看,博弈空间大多来源于各方信息不对称,即使是进行监督的一方,获取的信息也是被动的,因此,加强预算监督就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拓宽监督方、参与方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增加博弈次数。以预算公开为例,预算公开的目的在于增强预算透明度,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但预算单位填写统一模板,将公开内容挂在互联网上,就完成了预算公开,一方给出信息,另一方被动接收,缺乏有组织的互动沟通,公众监督很难不流于形式。同理,监督预算公开行为,也应回归预算公开的目的,从预算公开是否达到使财政信息更透明、公众能够通过公开获得想要的信息,能否行使监督权利出发,而不应只流于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实现统一的预算监督体系,如预算执行是对预算编制的制约和检验,同时也是决算数据的来源,决算数据对下一年预算编制又有指导和限制意义。打通对整个预算运行流程的数据跟踪和检验,同时利用数据结果对单位收支进行分析,比单独对预算每一个阶段进行独立检验更加高效。从预算运行流程中各方的博弈关系来看,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两方博弈最终得到的结果未必是对公共财政整体效益而言的最优结果,因此预算监督的目的在于通过监督行为限制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保障最终目标的达成。

从影响因素来看,加强预算监督,可以通过增加预算单位违规成本和被发现的后果,减少信息不对称以降低财政部门的审查成本,同时增加财政部门对自身行为产生的效益的重视,以提高财政部门为阻止违规行为而愿意承担的成本水平。以预算管理流程中监督力量最强的预算调整环节为例,通过多方参与以及人大审查,增加预算单位调整预算的成本,从而减少预算单位调整预算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江钰辉.博弈视角下的财政监督嵌入预算管理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李东升,李大权,曾凡国.问诊财政监督[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9(1):58-60.

[3]张宇晖.博弈论视角下的财务违规问题[J].河北金融,2017(12):49-52.

[4]高永.博弈论与优化财务管理的探讨[J].会计师,2017(10):43-44.

[5]孙克雅.地方财政预算监督的强化路径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15(2):109-118.

作者:李晓樵 单位: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