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调查探讨

时间:2022-02-16 09:21:15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调查探讨

摘要:目的:通过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干预措施,为降低职业紧张提供相应对策。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宝安区某街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6人,采用职业紧张量表评价其职业紧张水平。结果:职业任务问卷中子项目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得分,紧张反应问卷中子项目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得分,个人资源问卷中子项目娱乐休闲和自我保健得分,均高于常模;职业任务问卷中子项目工作环境得分和个人资源问卷中子项目理性处事得分,均低于常模;业务紧张反应与任务不适、自我保健,人际紧张反应与自我保健、社会支持,以及躯体紧张反应与任务不适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成正相关,紧张反应与个人资源成负相关。结论:该人群职业紧张水平较高,建议通过统筹工作分配,加强人文关怀,提升个人资源,增强其对职业紧张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反应;心理调查

劳动者的身心若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引起生理、心理或行为上的表现。主要生理反应表现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心理反应表现有对工作不满意、躯体不适感、疲倦感、焦虑、感情淡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兴奋增强、易怒等;行为表现有怠工、缺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过量吸烟、酗酒、频繁就医、药物依赖等[1-3]。本研究通过对某单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制定干预措施,为降低职业紧张、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相应对策。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剔除存在缺失值问卷2份,有效问卷96份。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且提供的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在此单位工作1年以上,完成见习期学习任务,经单位考核合格人员;本研究入选对象均无先天性精神功能障碍。排除标准:疾病、服用药物等原因引起日常精神紧张、抑郁和焦虑者。对照组采用曾繁华等[4]于2004年建立的卫生技术人员常模。

1.2调查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职务、来深圳年限、工作年限等。1.2.2职业紧张调查采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c⁃cupationalStressInventoryRevisedEdition,OSI-R)进行调查。该量表应用于中国职业人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包括职业任务问卷、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体资源问卷,由14个子项目14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五级评分。职业任务问卷得分越高,表明职业紧张因素越重;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工作紧张水平越高、紧张反应越强烈;个体资源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对紧张反应的应对能力越强,越能缓解紧张。

1.3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对所选对象发放调查表,告知被调查者调查的目的意义,现场独立填写问卷,统一收回。回收问卷后进行审核,对问卷填写有缺漏的予以剔除,问卷录入采用双录入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共96人,平均年龄(35.7±8.3)岁,其中男性48人(50%),女性48人(50%);中专6人(6.2%),大专或本科78人(81.3%),硕士及以上12人(12.5%);未婚29人(30.2%),已婚67人(69.8%);工作年限3年以下21人(21.9%),3~10年24人(25.0%),10年以上51人(53.1%)。

2.2调查对象评分职业紧张与专业技术人员常模比较

职业任务问卷中子项目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得分,紧张反应问卷中子项目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得分,个人资源问卷中子项目娱乐休闲得分和自我保健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任务问卷中子项目工作环境得分,个人资源问卷中子项目理性处事得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调查对象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个人资源及各子项的相关分析

业务紧张反应与任务不适、自我保健,人际紧张反应与自我保健、社会支持,躯体紧张反应与任务不适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职业任务及子项与紧张反应及子项成正相关,个人资源及子项与紧张反应及子项成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的9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任务不适、任务模糊的职业紧张程度增加,出现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及躯体紧张反应。对工作环境造成的职业紧张低于常模,娱乐休闲和自我保健能力高于常模,理性处事方面的能力低于常模。建议合理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应急预案及相应工作流程,有效调整工作人员精神状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防护用品供应到位、防护措施到位,加强对一线人员支持力度;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关心关爱工作人员;鼓励员工进行情绪自测,加强自我情绪觉察,做出适应性调整,对部分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的员工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减少自责,并给予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

参考文献:

[1]田婷,柴茹,彭江波,等.职业紧张对高血压患病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5):1054-1057.

[2]李晓艺,陈惠清,周珊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0,33(3):228-232,261.

[3]杨艳,余善法,周世义.职业紧张对吸烟及饮酒行为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6):497-499.

[4]曾繁华,王治明,王绵珍,等.成渝两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常模的分级标准及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6):431-434.

作者:夏欣 吴维超 郑少华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预防保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