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服务心理调整分析

时间:2022-04-09 09:04:32

临床药学服务心理调整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药学服务与患者用药心理调整的临床分析情况。方法选取医院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干预)、观察组(采取临床药学服务),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心理状态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重复用药、剂量错误、剂型不适宜、漏服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学服务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药学服务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从而达到合理用药,提高临床依从性。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用药;心理调整;分析

在临床治疗中,合理用药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主要包括:无禁忌证、药品调配合理、用法正确及适应证适宜等[1]。住院患者多数为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时间服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随着临床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的不断增加,易导致患者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因此,给予其临床药学干预对改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重要。但不同性别、层次以及年龄的患者均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药师应关注每一位患者的心理状态[2-3]。本文对我院2016-2017年收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探讨合理的药学服务干预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收治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58~85(71.54±1.03)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59~85(72.35±1.5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药学干预,主要内容为观察患者服药不良反应,并给予针对性措施。观察组采取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具体措施:(1)学习用药心理知识,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药师需掌握的心理知识与用药知识也应不断增多,因此做好深入的药学服务工作尤为重要。但由于部分药师工作人员对用药心理知识过度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药物效应、患者缺少的正确理解。临床药学服务在我国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但在临床上并未引起高度重视[4]。而新型的药学模式则要求药师具备全面的药学知识,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药师不仅需具备完善的药学知识,还需不断扩展自身服务领域,同时需掌握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且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判断能力,在对患者疾病进行关注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5]。药学工作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且快速的记忆能力、平静的心境,只有具备以上心理素质,才可以在患者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2)高度重视患者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的用药心理调节:根据每种药物的不同效应、性质,调节用药心理,药师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并遵医嘱准确指导患者用药,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同时还需告知其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6]。告知患者所应用药物的作用,防止患者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而降低治疗依从性。对于部分药物起效时间较慢,如降压药物、硫磺类抗甲状腺药物等,药师应事先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规律,并帮助患者寻找药效不佳的原因;对于口服抗生素药物,应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对于水肿患者服用利尿药物时,应嘱其控制钠盐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帮助其控制自我情绪,并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安慰,以此增强患者自信心[7]。在用药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不良反应,药学工作人员应认真对待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心悸、口干等,应事先向患者说明,当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对于感染患者给予其甲硝唑和红霉素后,可能出现呕吐和恶心的症状,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在餐后30min服用或改成静脉滴注的方式,在输液过程中需注意注射速度和浓度,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抗癌药物化疗,如丝裂霉素、卡铂及顺铂等药物,易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消化道反应,进而出现频繁呕吐现象[8]。因此,在服药前应给予患者镇静剂,如非那根肌内注射等,并在化疗药物中加入维生素B、地塞米松等,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因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此增强患者对用药的自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根据上述发现,若给予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患者配合度则会升高。药物的色、味道、包装以及剂型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传统的药物剂型易导致患者使用率较低,如丸剂、胶囊、冲剂、散剂、口感差、外形不佳等。因此,在保证药物的疗效的情况下选择冲剂、胶囊、糖衣片作为治疗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对药物的心理需求。(3)漏服指导:医师应告知患者正确的服药方式,如高血压药物,每天服用1次,若出现漏服现象可补服;对于每天需服用2~3次的药物,漏服时间应<2h,可补服一般量,下次服用推迟时间;若漏服时间为2次且在一般时间以上,则不需要进行补服,应提前下次服药时间[9]。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用药情况(重复用药、剂量错误、剂型不适宜、漏服药)及心理状态评分情况,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用药情况比较。观察组重复用药、剂量错误、剂型不适宜、漏服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2药学服务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药学服务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用药中,由于近年来用药不合理现象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我国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上升[10]。因此,实施一项有效的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尤为重要。临床上不仅需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干预,还需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而影响患者用药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药物名称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临床上同一种药物但不同的名称,可对患者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治疗效果也具有差异。如消心痛与硝酸异山梨酯虽然属于同一类药物,但由于其药名不同,更多患者宁愿选择消心痛。如甲硝唑常用于治疗阴道滴虫,其具有显著的灭菌效果,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灭滴灵[11]。由于临床上常以灭滴灵作为商品名,从而导致患者对其功效不了解,进而影响其用药情况。3.2药品价格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对患者心理可造成直接的影响。药品的价格———虽然同一种药物,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产地不同、渠道等不同,可导致其价格差异较大。目前,临床上出现一种错误的用药观念,认为药物价格越贵药效越好,认为进口药品效果更好,且使用进口药物治疗,从而对国产药物产生排斥感。而患者的该种思想易导致临床用药依从性大幅度下降,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该思想仅为一种错误观念[12]。例如某种药物对病原菌的治疗,若病原菌对本次选择的药物具有一定敏感性,其治疗效果则越好。3.3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效果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患者对自身康复的期望全部寄于药物中。而部分患者过于期待,导致其在服用几次药物后,发现疗效不佳则出现对药物的抗拒心理,遵医嘱性下降,该种现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其原因是由于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时间服药,但由于长时间服药未发生显著疗效,易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配合度较差。相反来说,部分患者认为该药物具有显著疗效,则擅自将用药剂量加大使用,对药物治疗存在盲目性,从而对药物产生依赖感,对其他药物的治疗产生排斥感。每种药物均存在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但部分药物对患者具有明显的损伤,如服药后出现呕吐、恶心、脱水、全身不适以及过敏反应等,从而导致患者对药效产生怀疑,谨慎使用药物。3.4其他因素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药物的产地、剂型、包装、气味以及频繁播放广告的药物对患者心理也可造成一定影响。如部分患者认为中药疗效比西药更佳,且不良反应较少;部分患者认为进口药物相比国产药物好,新品药物相比老药好;而对于包装精美、知名厂家、广告宣传较好、药品质量佳以及口味好的药物受到患者广泛青睐。通过上述可见,应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高度重视,并对其药物使用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应根据临床药物的效应、性质,对其用药心理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宣传力度,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其能够科学用药。遵医嘱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在为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时还需告知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效用药为患者心理上的一种期待心理,因此药师应指导患者走出用药误区,帮助患者将用药心理偏差进行调节,并告知患者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发病时间、性质、用药史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重复用药、剂量错误、剂型不适宜、漏服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学服务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上所述,将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应用于住院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用药情况,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作者:郭俊 单位: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