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闻报道批评话语综述

时间:2022-06-05 11:15:00

中日新闻报道批评话语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CDA)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权力的滥用和社会的不平等是如何通过语篇来建立、再生和颠覆的[1]。批评话语分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语篇的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它不是单纯为语言分析而对语篇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语言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目前,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大众语篇,其中,新闻语篇尤其值得关注,因为新闻机构一贯标榜自己的新闻报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新闻语篇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范戴克(VanDijk)主要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种族歧视和权力的滥用是如何通过语篇来再生的。辛斌(2006)比较分析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赖彦(2009)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新闻标题话语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揭示了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与社会意识形态意义的关系。本文以2010年9月发生在钓鱼岛附近的中日撞船事件中美报刊相关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来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以及分析总结语篇的生成者在语言系统中策略性的、有意识的选择使用哪些突出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来再生和颠覆意识形态。

一、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菲尔克拉夫认为任何话语都应该同时被看作是“一个文本,一个话语实践的实例,以及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2]。相应的,话语分析应该从三个向度展开: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语篇与它生成、传播和接受交际过程之间的关系,解释话语实践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3]。下图是菲尔克劳夫提出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和日本的巡逻艇在钓鱼岛海域附近发生两次碰撞,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对中日撞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分别选取10篇相关新闻报道。下面以菲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分类、转述方式两个方面对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

(一)词汇分类

词汇是人们用来建构和反映对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经验最基本的语法手段。范戴克认为通过考察新闻语篇中使用的词汇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观点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结构是以“我们(WE)”和“他们(THEM)”这两个对立集团为特征和区分的,范戴克通过研究发现语篇的生成者在语篇中使用的一个总的策略,并把它称之为“意识形态矩阵(ideologicalsquare)[5]”,包括(1)突出强调“我们”好的行为或优秀品质;(2)突出强调“他们”不好的行为或恶劣品质;(3)淡化或弱化“我们”不好的行为或恶劣品质;(4)淡化或弱化“他们”好的行为或优秀品质。下面是《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钓鱼岛的归属权的描述:《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钓鱼岛的归属权,《中国日报》认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而《纽约时报》质疑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认为中日双方在钓鱼岛的问题上存在着“领土争端”,“长期以来的争端”,即使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也只是claim,claim的意思是“宣称或声称”,声称的往往并不代表事实,可以被对方否定。中国政府可以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日方也可以发表与之争锋相对的声称。《纽约时报》认为钓鱼岛事实上是被日本控制(controlledbyJapan),“控制”和“声称”内涵不同,“控制”意味着“事实”,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声称)。因此,《纽约时报》认为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描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是《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描写所使用的词汇:《中国日报》对“我们”的描述全是积极的,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严正的”和“公正的”,“严正”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以及对被日方逮捕的中国渔民的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注。“公正”表明中国政府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的释放被捕的中国渔民的做法是合理的。中国政府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中日冲突,中国政府把“中日两国的友谊放在第一位”等。相反,《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报道都是负面的,比如:指责中国政府是一个不讲民主的政府,中国政府“只允许小规模的抗议和游行”。中国政府加剧了对日本的“恐吓”,中国“恃强凌弱(bullying)”。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纽约时报》将此曲解为中国比日本强大,中国以大欺小,企图破坏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并把中国人民称作“民族主义者(national-ists)”,把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称之为“反日情绪”和“民族主义情绪”。

(二)转述方式

新闻语篇大量的使用引语,主要目的是为了增添报道的真实感,显示报道的权威和客观性。菲尔克拉夫把引语划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无标记性的直接引语和DD(S)[4]。DD(S)指的是引语的前半部分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而后半部分是直接引语,整个引语是由间接引语自然而然的滑向直接引语,这种引语形式整体上属于直接引语。无标记性的直接引语指的是直接引语没有使用任何语法标记出现在主要语篇当中,从而使得转述者或者报纸的“声音”和被转述者的“声音”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是那么清晰了。一般来说,无标记性的直接引语只有在和引语的原始出处进行比对才能辨别出来。本文只统计语料当中出现的以下三种转述方式,即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DD(S),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当中出现的三种转述方式的统计数据: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都同时使用了三种转述方式,《中国日报》大量采用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比例高达71%,而直接引语只占27%;《纽约时报》采用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大致相当,二者分别占42.1%和52.6%。由于《中国日报》使用的引语的总数超过《纽约时报》,前者使用了100个转述引语,后者使用了95个转述引语,这表明《中国日报》的报道的客观性超过《纽约时报》。

1.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表明转述者引语的每个字都是原话,使用直接引语不仅能够真实的再现原文的内容或概念意义而且能准确的保留被转述者说话的风格或话语所传达的人际意义。使用直接引语主要是因为直接引语来自权威或者报道者表明自己和引语之间保持界限,表明对引语内容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和《中国日报》相比,《纽约时报》使用的直接引语的高达52.6%,而前者只占27%,下面是《纽约时报》使用的直接引语:(1)“WedemandJapanesepatrolboatsrefrainfromso-calledlawenforcementactivitiesinwatersofftheDiaoyuislands,”thespokeswomanforChina’sForeignMinistry,JiangYu,saidTuesdayataweeklynewsconference.TerritorialdisputesarecommoninAsianwaters,withsomeofthemostnettlesomesurroundingislandschainsbetweenChina,Japan,VietnamandtheKoreas.(2)“Thisistotallyillegal,unreasonableandhasalreadycausedmuchsufferingtothefamilyofthecaptain,”Mr.Wenwasquotedassaying.“IfJapanclingstoitscourse,Chinawilltakefurtheraction.”Mr.Wen’scommentscomeasChinaascontinuedtoratchetupthepressureonJapan.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直接引语,他们都同时出现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当中,需要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的每个直接引语的后面都跟着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陈述,而《中国日报》则没有。每个带有评价意义的陈述都是对前面直接引语涵义的解读,它严格的控制着和指引着读者对前面直接引语的理。不难发现,直接引语后面跟进的带有评价性质的陈述都是对中国政府的指责和抨击。从表面上看,《纽约时报》使用的直接引语的比例高出《中国日报》2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推断《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比《中国日报》要客观。

2.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只是再现原文的内容或概念意义而不是原来的措辞或人际意义,与直接引语相比,新闻报道更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中国日报》使用的间接引语的比例高达71%。间接引语使得被转述者的“声音”和报道者“声音”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是那么分明,使用间接引语可以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易于被民众所理解的大众语言。我们来看下面选自《中国日报》的例子:(3)ChinaisfirmlyopposedtoanykindofinvestigationbyJapaneseauthoritiesoftheillegally-detainedChinesefish-ingtrawler,ForeignMinistryspokeswomanJiangYusaidhereSunday.(4)Inawrittenstatement,JiangsaidJapan'sso-calledevidence-takingactivitiesareillegal,invalidandconductedinvain.(5)JiangsaidtheDiaoyuIslandshavebeenChina'sin-herentterritorysinceancienttimes.(6)ChinaofcoursehastherighttodemandtheJapanesesidetomakeapologyandcompensationforitsseizureofaChi-nesetrawler,ForeignMinistrySpokespersonJiangYusaidhereSaturdayevening.从表面上看,报道者的“声音”和被转述者“声音”之间的界限分明,实际上,被转述者的“声音”被十分巧妙的融入或淹没到报道者的“声音”当中。例(3)和例(6)中的转述句被放置在间接引语的后面,使得前面的间接引语不仅仅代表被转述者的个人观点。另外,被转述句中使用的时态和转述句主句的时态不一致,例(4)和例(5)也是如此。例(3)的转述引语当中,报道者没有使用和转述句时态一致的过去时态,如果把is替换成was,从而引语的时态和转述句的时态保持一致。但是,引语中所包含的观点只代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个人观点。is的使用表明《中国日报》同意或支持外交部发言人的观点,即坚决反对日本当局对非法扣留的中方渔船进行任何形式的调查。

二、结语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对社会现实的再现,“新闻报道是对社会现实的建构”[6]。《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于此次中日撞船事件的新闻报道在词汇分类、转述方式两个方面存在着显著地差异,他们都是利用语言固有的建构功能和对话语的控制来传递和维护对自己集团有利的意识形态意义。报纸通过反映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和操控人们对重大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纽约时报》只反映在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美国政府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利用其在东亚的盟国日本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在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美国政府大肆丑化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形象,从中挑拨中日关系,当日本政府最终释放被扣押的中国船长时,美国政府指责日本首相软弱无能,并表示极大的“失望”。我们应该注意新闻报道中隐藏着的意识形态,从而提高对新闻语篇的批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