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博客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10 02:46:00

青少年博客研究论文

一中国青少年博客现状

(一)青少年博客发展

自从1994年,大学生JustinHall开办“Justin’sHomePage”个人网页,首次在互联网上记录日记以来,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带有个人浓厚色彩的博客席卷全球。喜爱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更是和迅捷、交互、个性鲜明的博客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青少年“写博”也开始盛极一时了。

CNNIC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而这其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50.9%,也就是说,中国一半以上的网民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绝对人数接近1.07亿。换一个角度来看,报告中说,中国网民中学生占到了28.8%,也就是说有6000万学生网民。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成为中国网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青少年网民中,有不少人钟情于博客。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率中有22.6%的人写博客,而总体网民网络使用率中写博客的人有19.1%。青少年中开通博客的人数比总体网民高出了3个百分点。而《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4700万。而这一数字在2006年1月是1642万人。不到两年时间,博客作者人数增加2.86倍。在博客/个人空间应用方面,半年内有33%的青少年网民更新自己博客空间,远高于23.5%的平均水平。

尽管我国青少年博客数量还没有精确的统计,但2006年,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推出博客频道的140天内,日记总量突破10万篇。如今,用户数在13万左右,年龄在10-15岁的“小博客”非常活跃,并呈现急速增长之势。有关研究者指出,从年龄来看,最小为10岁左右,其中12—15岁人群相对活跃;从上网时间来看,周末上网率最高,一天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6点到8点。[2]

(二)青少年博客类型和风格

青少年博客类型多样,主要分为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青少年博客专栏两大类。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较为全面地展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景,尤其突出和青少年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内容,比如学习计划、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相比之下,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青少年博客专栏紧紧和门户网站的风格特点相连,突出展现青少年青春活泼或者时尚另类的一面。

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以“雏鹰网“、”中国学生网“等博客网站最具代表。如“雏鹰网”分为“文学空间站”、“心灵空间站”、“知识空间站”、“红领巾空间站”、“动漫空间站”、“游戏空间站”、“DIY空间站”、“媒体联盟空间站”、“娱乐空间站”、“小作家空间站“等不同的栏目。“中国学生网”的博客网页内容分为:随笔文章、文化知识、娱乐笑话、教育科研、校园生活、成长日记等。“中国学生博客中心”在内容设置上也大同小异,主要围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爱情、兴趣、读书、同学、老师、学校等几个板块来构成。而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也更加多元化,可以说,心情日记、文学创作、生活情趣、社会文艺、人文社科、幽默搞笑、科幻冥想、域外校园……无所不包。另外,“中国少年博客网”由于开博的博主们年纪都较小,其主页干脆按照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进行分类,以此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需求。

和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的强烈细分化特点不同的是,一大批门户网站也正是看到博客日益提升的影响力,也开始纷纷开设青少年博客专栏。象、MSN到后来以名人博客而火起来的新浪,再到如今各大门户搜索以及社区网站如搜狐、雅虎、网易、百度、猫扑等纷纷设立自己的博客栏。以新浪的“中国学生博客联盟”为例,其主要内容有:精华博文、学生时代、文学情感、学习交流、视觉享受、谈天说地等。几个栏目的设置基本涵盖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至于开办博客专栏,新浪有着自己的理念:““由于中学生生活的圈子相对狭小,亦很少经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要从所见的凡人小事中发现大主题,我们处世相对单纯,通过积极的交流易于融入生活的圈子。我们要生活的快快乐乐,相信自己。”在这类博客网站中,90后门户网也是有着独特个性的。该网站的宣传口号是:“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创作品,由我们自己记录90后的成长,让世界了解90后,90后杂志《光颜》官方网,演绎90后盛世,期待90后的你加入我们,我们就是90后!”正如该网站自己宣传的,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创作品”,而这些原创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90后博客。90后博客从内容上看主要关注90后的生活琐事、情感记录、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内容,以突出90后的个性和风格为主旨。

近年来,青少年博客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博客数量的大大增加,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向多样化发展。青少年博客不只满足于文字的简单呈现,而越来越多的博客或者提供富有个人创作特色的图画、照片配上文字,或者展现形式多样的视频。还有一些青少年开始利用博客进行文学创作,在博客上写诗歌、写科幻小说、散文等。而从博客页面设计上看,这类博客和青少年好奇心与创造力紧密结合,页面设计生动多样,充满了浪漫、卡通、新奇等特色,这样的页面设计和青少年活泼、灵动的文字相得益彰。

二青少年为何热衷博客

很多人将2005年视为中国的博客元年,也正从这一年开始,博客开始成为各大网站的宠儿。“即使无人欣赏,也要努力开放”,博客带着它特有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融合的特性赢得了人们的瞩目。对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本身就是接受新鲜事物的生力军,而博客作为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实现了人们在一个网页中“想写就写”、“想编就编”、“想画就画”的愿望。博客代表的无疑是和青少年反感的“教训”、“管理”,甚至“支配”等截然不同思维方式,博客使得青少年可以实现情和情、心贴心、手拉手的交流沟通方式。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博客成了青少年的朋友。总的来看,青少年亲睐于博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心理需求

博客所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行为和个性化的思维,彰显的是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从这个意义上看,博客的特性首先和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高度吻合。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心理意识逐渐独立发展的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要求有自主权,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时间,甚至生活方式。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使得青少年也开始逐步具备了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而言,青少年对自我持较多的认同态度,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青少年喜欢自己的个性。因此,青少年对那些能够凸显自我个性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博客就是一个彰显自我个性的媒介。

同时,青少年也是新鲜事物和时尚的忠实追随者。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越了物质实际需求的满足,成为了符号化的物品和“意义”的消费,在这点上,青少年表现得较为突出,他们的消费行为往往是在寻找某种“感觉”或者追求某种“意义”。对于青年人来说,博客更多的存在意义或许在于它意味着时尚、跟随潮流,意味着某种品味。因此,当“今天你博客”了吗成为一种时尚的问候语之后,无疑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青少年的另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创造力较强。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开发了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能够满足青少年创新的心理需求。比如例如新浪博客开设了“快速通道、文章管理、好友管理、自定义设置、BLOG信息设置、我的播客”六大类功能,每类功能又分为数量不等的子功能,比如,“文章管理”又细分为“发表文章、管理文章、管理分类、管理连载、管理评论、管理留言、管理标签”7类子功能。选择模板”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模板”、“快速更换模板”功能,“自定义模板”提供了“模板DIY”界面,博主可以在数千种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加以搭配,使其更加个性。“快速更换模板”功能是自动生成的,新浪提供了“浪漫温馨、活泼可爱、另类空间、魔兽风格、音乐旋风、足球世界、节日表情”七大类模板共103种。博客网站的多功能化为青少年实现自我创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娱乐需求

追求娱乐、休闲和游戏是人的本性,在这点上,青少年也不例外。德国美育学家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人。并进一步指出,完美的人生,需要以超功利性的、自由自觉的“游戏冲动”来调节和统一人身上所具有的本能性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同样重要。健康的娱乐活动能够使青少年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享受文化和艺术所带来的精神食粮,从中获取利于个人成长的东西。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娱乐功能上结合地最为完美,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全息图像等方式进行组合传播,提供给人们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的娱乐方式。因此,网络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更是青少年自我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一种拓展。

相比其他的娱乐方式,大多数时候的娱乐是来自外在的娱乐,比如,音乐、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等,但是很少有娱乐是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自娱自乐。而博客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自我娱乐的欲望。可以说,博客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编码实现的游戏。一位记者说过,写博客,第一不想把它当作负担,因为这是件自愿的事情;第二希望写一些有趣的东西,因为写的时候就是放松自己的过程。[3]通过语言符号的编码和建构,博客就好比是人们搭建的自己的一个院子,在里面可以让自我的灵魂透透气,出点汗。青少年通过博客,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我娱乐的目的。

不仅如此,博客内容相当多的内容都是关于影视明星和知名人物的,这也充分体现出博客的定位策略就是充满了时尚感和娱乐性的。年轻人本来就是追逐偶像最卖力的群体,自然也就成为了网络各种论坛和博客使用的主体力量。比如,韩寒、郭敬明本来是以“少年作家”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他们的博客中,他们似乎更愿意照片,文字也大多围绕游乐生活、日常琐事展开。大多数关注他们的网民也乐于和人们交流追星的感受,谈论的话题也在围绕这些作家谁更帅写,谁更有号召力等问题。不难看出,内容娱乐化、偶像化成为博客重要的编码内容。

(三)群体认同的需求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4]在这点上,作为青少年的群体也概莫能外。青少年的博客还不仅仅在于满足心理上求新、求异和娱乐的需求,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青少年同样是因循既定意义的动物,也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不仅如此,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需要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和迫切。自从网络出现以后,围绕网络对青少年造成影响的研究虽然不胜枚举,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关注的都是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致使青少年人际关系冷漠,诱发心理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这些研究诚然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试想有一天,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也有可能会成为人们生活中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对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

传统的社会交往所受到的限制较多,交往对象基本以家人、同事、朋友、同学为主。因此社会分化不是太明显,人际交往的原则可以依靠传统的人伦道德等基本原则。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分化变得剧烈,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差异也较为明显,这些都可能导致即使是亲人、朋友之间也会出现交流的困难,这就使得人们交流圈子缩小,交流也变得愈加困难。而网络的自由、开放和平等性,无形当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心所欲交流看法和观点的场所,而且这种交往不必背上过多的心理负担,也没有过多的伦理道德义务需要承担。齐美尔将社交作为一种纯粹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人们假装都是平起平坐的;同时每一个人又似乎对其他人予以格外的尊重”。[5]因此,这种较为模式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的出现,构筑起的就是青少年们想象中的一个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共同的沟通互动和意义交流的情景,使得进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建立了一种“归属感”。就像有孩子在博客中所说的:“有的事情跟爸爸妈妈没法说,有时他们也没有时间细细听我说,在博客上写出来,期待着网友的回复和讨论,很舒服很开心。”[6]在这个新的“共同体”中畅所欲言,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总而言之,青少年热衷博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青少年从最初对博客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的好奇、探寻,到将博客作为娱乐方式的一种,进而发展到通过博客寻求心理沟通和群体认同,这个过程也是青少年对博客逐步加深了解和运用的过程。

三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

要考察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必须先回到传媒和社会本身的讨论上。可以说,传播方式和传媒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相关联,换言之,社会整体性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传媒表现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一互动过程,传媒只能是外在于社会生活的异物,不具有独立重组社会的力量。[7]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客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就成了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文化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或者也可以说,博客的出现可能会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生动和丰富的互动关系。因此,青少年博客也就被赋予了较强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确认青少年的社会身份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拥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社会来说,这些媒介及其负载的信息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要素得以生产和迅速广泛地传播,使得社会在各个层面都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对新的文化要素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使用新鲜事物的基本能力。而在以往对青少年和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的关注于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新兴媒介和多样信息时更多扮演的是“冲击—回应”的被动性角色。

然而,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现代社会的变动剧烈,各个阶层分化明显,各个层面都可能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中,信息在社会中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个信息传播系统中传受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将成为保障这个信息系统平衡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青少年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样也需要一个发表自己声音的渠道和方式。

从前面对青少年博客的类型分析中就可以看到,青少年博客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最为集中的话题主要包括学习、生活、爱情、兴趣、读书、同学、老师、学校等常见内容,这些内容多为青少年互相倾吐心声、交流情感之用。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博客内容也力图发挥博客“自媒体”的优势,也尝试自己的声音和信息。比如新浪“中国学生博客联盟”客文章“中美《小学生守则》比较”、“中国春节习俗、文化意义及改革、保护措施!”、“杰出青少年的62个成功细节”、“地震中的那些感人话语……”等博文,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在利用博客发表对教育、文化、职业,甚至灾难等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并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个信息的媒体。又如,近年来一个很流行的少年博客“猴哥的快乐生活”,年方四岁的小博主在博客上发表各种充满童真的奇思妙想,在“猴哥”的引领下,读者可以知道“祖孙节”、小朋友的“上课记”、孩子严重的“淑女”等等日常趣事。在博客中,她这样介绍自己:“活泼好动、口齿伶俐,会弹钢琴,喜欢唱歌跳舞,认识好多字,会在电脑上玩游戏、听音乐、学外语,拼音会的越来越多了,博客写得也越来越快了,但是其他的复杂事情还得靠大人帮忙。”“猴哥”的文字稚嫩单纯,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当然,尽管博客一般只能吸引某一社会群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青少年博客也推进了边缘性群体和社会主流群体话语交流的平等化趋势。这点即便在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大约有57%的上网少年是内容创造者,这个数字占到年龄在12岁至17岁的1200万青少年的半数,他们在网络中主要从事的活动有:在一个个人主页上创作或工作;在一个学校、朋友或组织的主页上创作或工作;分享原创内容,如艺术品、图片、文章或网上视频;将网上内容重新糅合成一个新作品。[8]

作为青少年的群体无疑是处于社会结构中的边缘性群体,从常规来看,他们往往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社会的不同力量都在对青少年的一言一行进行规约和限制,而人们也较少直接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来制订社会规约或游戏规则,因而青少年在信息和媒体资源占有上显然处于弱势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势必使我们要考虑到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要求和特点。青少年博客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边缘性群体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了改变。虽然说,青少年博客毕竟是少数,但是,“当少数与多数保持一致时,少数是无足轻重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少数;但是当少数以自身的重量凝聚在一起时,便不可抗拒”。[9]青少年博客发挥的正是青少年的“集体智慧”,它们在网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播生态,甚至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传播力量。

进一步而言,青少年对博客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系统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种改变也许并不一定是青少年积极自觉的行为,他们使用博客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博客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寻求能够“理解”自己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好像是一个无形的空间,提供给人们相互依靠、忏悔,甚至同情、倾听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个“共同体”会告诉身处其中的人:在我们悲伤失意的时候,总会有人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而这样的心理感受,正是青少年自我身份得以确立,共同群体得以建立的基础。

(二)建构青少年的文化符号

格尔茨曾指出,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10]显然,文化具有传承性,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中,文化传承的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前喻文化”,即经验文化或老年人的文化,老人是这一文化类型中的主要角色,年轻人只能是听众。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文化表现为“并喻文化”,这时老年人和年轻人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为“后喻文化”,这时年轻人成为文化的主角。“后喻文化”又称为“青年文化”,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交流看法的社会中。现代化的通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11]无疑,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原来那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社会的文化传递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可否认,在“后喻文化”的形成中,现代传媒和信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信息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老一辈人在新的信息时代和科技方面越来越趋于弱势,接受新的知识更加趋向于被动。相比之下,年轻人更能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信息和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能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与手段来改变自身的环境。因此,年轻人在积极吸收新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络作为“后喻文化”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使得年轻人对文化的习得和认识不再仅仅来源于老一辈人或者“传统”。网络和博客正是年轻人积极利用身边资源和条件,以获得自身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例证。

更进一步来看,文化不仅能够沿袭传承,还能够进行新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平衡稳定的传播系统,不能使信息在该社会中合理地流动,那么,传统与现代、社会整体和个体等各个方面可能会趋于紧张的状态。博客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中间缓和地带的作用。博客通过自己的“解码”和“编码”方式,将来自外界的各类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和处理,用自己的方式发挥出其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青少年博客作为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及其创造力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逐渐成为流行于青少年文化群落的一种符号和装饰,而青少年也试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一份调查表明,一些“学生们在网上写博客,他们的文字可能被好几亿人看到,而他们想做的却无非是吸引几个同桌的注意力!”[12]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写博客就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博客就像一只水晶鞋,任何一个人穿上它都可能成为时尚的宠儿”。[13]博客是一种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方式,通过博客的独特个性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表现和被观望的期待。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欲求中,通过制作博客,青少年能够增强对自我的关注,提高自我形象,并深切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注视。于是,写博客逐渐演化为了青少年一股流行的风潮,并渐渐成为代表青少年时尚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三)形成青少年新的消费方式

按照功能主义的传播理论,一般把传媒看作是不偏不倚的传播工具。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整体结构的变化,社会中媒体的组织、性质及传播方式都和传统社会中的媒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当代媒体的无所不在使它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各种媒体以如此多的方式,在如此多的不同地方,介入到如此众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到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可以想象,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各类媒体的广泛普及,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也发生着变化,消费活动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消费,既不属于一般商品经济生产的过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媒体不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媒体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消费品。这种消费品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消费,人们消费的是这类产品中的“意义”和“感受”。

由此,博客的出现对于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还在于形成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有着双重的身份,既可以生产信息,又可以消费信息。这个特点,在博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人们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随意地书写自己的感情,或者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无疑,在这个空间里媒介接收者也就等同于信息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着一些适合这个空间消费的媒介产品;同时,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的博客作者,也在互联网这个媒介空间里,寻找着适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媒介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着自己的不同的符号的解码,从而使这些媒介信息产品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

当然,博客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必定伴随着一定的消费支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上网开通博客的青少年一般都生活在城镇家庭中,而这样的家庭基本都能够支付日常上网的费用。但是,但是,这个支出还不是首先由金钱来决定的,还有时间上的支出。尽管大多数开博的青少年可能没有计算过上网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价值,但是,从他们的价值观来看,通过博客得到的一种享受和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获得。而提供博客这种消费方式或消费产品的网络设计者和网络运营商也就利用使用者的这种心理来获得经济利益。

既然是消费,必定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连。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者是生理上的,也或者是心理上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开通博客并不一定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事实上,相当比部分青少年写博客最初的动机某过于赶时髦,比如一个已经有着将近三年写博经历的16岁高中生认为:“我是2005年3月开始写博客的,当时不知道博客是什么,因为好奇就注册了一个,发现很有意思。”[14]而在很多写博的年轻人看来,不写博客似乎就意味着落伍。可以看出,博客的消费方式带有一种炫耀式的成分。青少年的炫耀消费是一种虚荣消费,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的意图不在于物质的使用性,而在于商品中所象征的人的关系和差别性,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以此寻求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及肯定。

四结语

青少年博客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发挥个人特性的渠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青少年过多地沉溺于网络和博客,会减少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的时光,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程度下降,而虚拟的网络交流给人心理满足的程度远远不及实质性的交流。甚至有专家认为,青少年们在博客上写下纷繁芜杂的东西,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如此,有人利用博客在网上引诱青少年进行犯罪,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一名网络安全专家警告,当青少年们在网上写博客或者贴自己的照片时,他们并不知道有多少犯罪分子在网上游荡。一旦发现目标,这些犯罪分子很可能会通过电子邮件引诱青少年见面。

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很难保证网络平台不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因此,博客要真正承担起健康积极的文化影响职责,还有赖于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甚至媒介文化的培育,而在这点上,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孙信茹:云南大学新闻系讲师,人类学博士;杨星星: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2]陈磊《青少年对博客的心理依赖易致现实感缺失》,《科技日报》北京2006年,3月13日。

[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52页。

[5](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地6页。

[6]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7]参见潘忠党,《电视•时空•流行现象》,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0页。

[8]刘津著《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9](美)梭罗,《公民的不服从》,《美国读本》,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65页。

[10](美)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11]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2]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1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4]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青少年博客社会身份文化符号消费方式

[摘要]:

近年来,博客成为青少年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渠道,社会各界也对青少年的博客使用行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博客对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或消极的影响上,而对博客带给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影响却关注较少。事实上,在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青少年对博客的接受和使用并非是全然被动的。面对海量和信息和类型庞杂的媒体,青少年也不再只是充当简单的“冲击—回应”的被动性角色。青少年同样可以运用网络和博客发出自己的声音,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而塑造属于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