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时间:2022-05-17 10:10:39

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摘要]MPA人才培养具有公共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鲜明的特色。MPA研究生既需要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和地方政府开展MPA人才培养合作十分必要。尽管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培养MPA存在着沟通困境和其他困难,但可以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的“走出去,请进来”、生源的属地合作与毕业后的互动反馈、培养过程及共建实习基地等方面实现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关键词]高校;地方政府;MPA;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公共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使之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显得异常迫切。公共管理硕士(MPA)作为培养公共部门管理者的专业学位,研究和探索如何提升MPA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优化MPA人才培养方式刻不容缓。

一、MPA人才培养方式的特征

相比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MPA人才培养方式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公共性

理解和实现公共性是MPA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MPA的培养对象非常明确,大部分是来自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主要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职业相对单一,在全过程培养中他们同时还要参加公共事务管理,毕业后绝大部分学员还会继续回原单位工作。大多数学员选择MPA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更换职业,而是为了在原单位的工作中能提升自身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而能否提升的关键是其能否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属性,探寻实现公共精神的路径。学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共权力、公共价值、公共责任、公共利益,就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公共决策,更无法实现良好的公共治理。这就要求MPA学员通过学习掌握公共属性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实践性

相比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MPA人才培养的素材和资料更加注重政府管理一线的实践,以保证其培养内容能更好地指导公共部门的事务管理。在全国MPA教指委制定的MPA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强调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清晰地表明了MPA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在教学内容上,MPA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和方法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政府管理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MPA研究生的互动更频繁,以充分发挥MPA学员作为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形式上,MPA人才培养依靠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能适应政府对管理实践的要求,还需要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情境互动、场景模拟的方式再现公共管理的过程,从而增强MPA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

(三)应用性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非常重视学理的掌握和知识的创新,而MPA人才的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理论知识在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从MPA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难以满足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才催生了MPA教育。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更加科学的政府管理,这对公务员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同时,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去参与治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崭露头角并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就需要更多的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的治理现实需要更多的MPA人才,这直接决定了MPA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MPA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二、高校和地方政府开展MPA人才培养合作的必要性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根据培养规格和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型,另一种是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锻造,培养的是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非常丰富,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十分有利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然而,MPA研究生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也需要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对于高校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高校需要借助外力,拓展培养领域。

(一)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信息和资源优势

对于MPA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生源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学员的学习和实践特别需要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在实际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鲜活案例,也提出了众多需要解决的治理难题,这些都为MPA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长期的治理实践过程中,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具备较高的领导水平,他们可以成为MPA研究生的校外导师。

(二)地方政府有着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

MPA人才培养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生主要来自于公共管理部门,主要生源是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定向培养,学员的工作关系没有发生变动。具体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何种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地方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把这种需求反馈给高校,便于高校更加精准地为地方政府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实现有效互动,开展务实高效的合作。只有通过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才能避免与地方实际需要脱节。

三、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培养MPA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和地方政府沟通存在困难

根据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0年6月,全国高校数量为3005所。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主体是公办本科院校。从目前高校的办学体制来看,除了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外,其他大部分公办高校由省级政府主办,由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代为管理,而与高校沟通较多的往往是教育厅、科技厅等业务部门。因此,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协商和沟通并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

(二)高校办学的相对独立性

高校办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相对而言比较独立,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沟通交流往往局限于人事、财政及属地管理方面的内容,针对教学、科研的协商合作较少,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合作办学往往依靠的是粗放型的框架,不会专门针对某一领域或学科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

(三)地方政府职能的多元化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管理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都属于其自身职能,然而其职能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是地方政府关注的第一要务,加之各种事务非常繁杂等原因,地方政府对高校缺少应有的关注,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以及合作机制,则难以实现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

四、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培养MPA的实践路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走出去,请进来”

MPA研究生培养的特殊属性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纯地注重学理、掌握扎实理论基础都不能满足培养的要求和现实需要。所谓“走出去”,针对的是校内研究生导师。由于他们基本上来自于高校培养的博士或硕士,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深厚,研究方法掌握得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政府管理的真实情况缺少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对政府管理的认识来源于书本,甚至可以说一知半解。[1]因此他们需要去了解政府的实际运作流程,只有通过挂职锻炼,到政府机关去参与实际的管理,才能熟悉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流程。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管理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求解,这些拥有扎实理论功底和最新学术前沿知识的教师在政府机关挂职锻炼期间也可以把最新的理念和思维导入进来,以此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锻炼教师自身的同时也实现了政府和高校的良性互动。“请进来”针对的是地方政府有丰富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他们经过长期的政府管理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素材,对于一些复杂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能为正在学习和培训中的MPA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指导,使之尽快地成长成才。因此,高校MPA办学机构可以邀请地方政府官员担任兼职导师,通过举办论坛等方式开设政府管理专题讲座,在安排校内导师的同时聘任政府官员担任校外导师,联合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

(二)生源的属地合作与毕业后的互动反馈

由于报考MPA研究生需要本科毕业并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且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大部分高校基本采取的是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所以在选择报考高校时大部分MPA考生都会采取就近原则,这也导致很多高校在招生地域上有固定的辐射范围。[2]因此,高校和地方政府展开合作,有利于拓展招生资源,有利于扩大高校MPA办学的声誉和影响力。相对固定的生源地对于高校进行集中培养非常方便,也容易凸显地方特色。同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公务员培训计划与合作高校MPA招生培养进行对接,甚至可以通过“订单式套餐”来强化MPA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也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培训和提升自我修养增添了新路径。高校MPA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果如何,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最有发言权。MPA研究生毕业后,其所接受的培养和训练都会在实际的工作中表现出来。高校MPA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需要强化哪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培养方式和过程还需要如何优化,这些都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反馈。地方政府和高校通过互动合作,可以持续对MPA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进行监控,从而为提升高校MPA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地方政府的智慧。

(三)培养过程的合作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整个培养过程的大纲,对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和学位论文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上,全国MPA教指委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考虑到该方案必须要有一套通行全国的标准,以体现专业培养的属性和最低限度,使之区别于其他专业,同时,该培养方案又要能体现区域和地方特色,以及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允许一些课程由高校自主设置,避免课程设置的千篇一律。高校在规划MPA课程设置时,既要着眼于自身优势,也要考虑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毕竟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为地方服务的。[3]因此,高校在制定MPA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邀请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回应地方的诉求和考虑,特别是和地方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充分结合地方每年的培训方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MPA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特别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师生在案例教学中既能了解相关的理论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又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具体的案例教学涉及两个内容,一是制作案例,二是案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在制作案例的过程中,素材非常关键,特别是需要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获得方式最简单、应用起来最接地气的案例是地方政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师生可以通过合作和组建案例分析小组共同开发案例,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师生的应用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也可以针对该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供地方政府进行参考。在对案例的具体应用上,很多经典教学案例往往是地方政府治理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有一些是其他地方政府管理的先进经验。MPA研究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案例所提炼出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政府管理中,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效应,促进好的政策形成“政策扩散”效应。在考核方式上,作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标,考核方案如何设计对研究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MPA研究生课程的考核不能单纯地只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应该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着眼于考查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体现应用价值,关键是能解决政府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位论文是检视MPA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环节,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全国MPA教指委在有关研究生论文的指导性意见中设计了四种类型,案例分析型、调研报告型、问题研究型和政策分析型,这四种类型都要求MPA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与实际相结合,与政府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相结合。因此,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让MPA研究生更好地寻找论文的选题思路以及需要的素材。MPA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所有环节特别是开题和答辩环节,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参与,以保证研究论文能够真正地深入实际,避免写作陷入“伪命题”的困境。同时,由于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来源于地方政府管理实际,其研究成果便可以供地方政府在决策时进行参考,以此实现高校服务地方。

(四)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地合作

MPA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在高校完成,但检验培养质量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场所却在政府机构,如何减少二者之间的张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高校和地方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强化培养效果和服务地方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MPA研究生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节省培养成本。一所大学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大学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高校和地方的合作对两者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地方政府和高校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MPA研究生的培养是重要一环。MPA研究生这个中间环节可以很好地沟通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庆钧.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6):40.

[2]杨思留,温晓慧,严海波.基于高校与地方政府互动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MPA教育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0-121,124.

[3]高晓涵.MPA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性分析———以山东X大学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68.

作者:彭正波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