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31 10:28:03

财政支持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农村面貌得到全面改观,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现行土地耕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是转变农村土地耕作模式的的需要,更是增进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需要。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探索财政支持土地流转有效途径,在对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市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是政府重视,成效初显。近年来,市不断加大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力度,2012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区也结合当地土地流转情况出台了系列激励办法,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截止2016年底,市土地流转面积197.8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9.02%。二是形式多样,经营适度。目前,市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其中以转包、出租为主,全市转包、出租面积158.6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0%左右。从调查情况看,市土地流转后经营规模整体合理,梯次发展,形成了由小到大,从企业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与农民的有机连接。三是财政扶持,潜力巨大。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十八大以来,市加大财政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试用效益得到彰显,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得到提升,土地流转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土地流转率仍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土地流转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2市财政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分析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达到1541亿元、85.7亿元和350.2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2.4倍和2.0倍,经济和财力的增长为支持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2.1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现状长期以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农村改革、土地流转等方针政策,积极发挥公共财政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职能作用。通过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通过支持高标准良田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土地流转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完善财政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支持土地流转制度,调动土地承包者、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后顾之忧;加大扶持乡镇企业和农业企业力度,支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2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一是财力支持总量不足。市用于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资金绝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2013年的1916万增加到2016年的3583万元,增长仅87%,年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从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看,并无明显加大,一直徘徊于1.1%~1.5%之间。二是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结构不合理。调查中发现,市各县区财政在支持土地流转时,都偏向于城乡结合处及交通便利的农村,而对交通不便但具有较好的土地流转条件较好的农村支持力度不大。其次,财政资金在支持土地流转的扶持对象方面不合理。为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针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但由于财政对土地流转缺乏配套的支持措施,在土地流转后,这些补贴仍然归以前农户所用,新的土地承包者难以获得国家补贴,增加了土地承包商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推进。另外,财政资金支持土地流转投入结构上不合理。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用于工作经费比重过大,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比重则较小,同时,还存在补贴资金过于分散,补贴被挪用、撒胡椒面等现象。三是财政杠杆作用不明显。就现有市财力而言,仅靠财政很难为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及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和谐乡村等问题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这就要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银行、信贷、保险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金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但由于受管理体制、经营范围、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只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及产品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度更低。这足以表明财政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起到地两拨千金的作用,致使大多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社会资金还徘徊在土地流转之外,没有在土地流转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目前,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效率普遍偏低,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合力,而且不同渠道的支持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方向、实施范围、研究建设内容、项目安排存在重复和交叉。如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均可用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存在重复交叉,资金未能统筹安排,资金拨付与项目建设进度存在时空差,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此外,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到位率低、资金被挤占、挪用、预算执行缓慢,非生产性支出挤占生产性的资金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支农资金的流失,影响了农业资金的投入使用效益。2.3影响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的成因分析一是地方财力有限。从2012~2016年市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可以看出,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值持续增长,但增度却没有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近三年而成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58.9%下降到2016年的19.1%,下降了39.8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了地方财力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控能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3.4%上升到2016年的5.1%,而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28%,可见市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水平,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着财政对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二是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财政支农资金长期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从管理部门上说,市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涉及到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交通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权,资金管理上的分散化,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使用上的分散化和低效化。从资金使用说,资金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必然造成资金使用、管理的多元化。同时,由于缺乏对涉农资金的协调机制和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以及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不到位,各施其职、各行其政,造成项目重复建设,资金交叉使用以及资金分配不合理和资金浪费等现象,增加了财政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成本,影响了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对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的监督不到位,缺乏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占用、挪用财政支农资金成本较低等,也加剧了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3财政支持市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中西部建设、推进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认真研判中央、省有关土地流转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动向;深入开展调研,摸清市土地流转实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土地流转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组织申报基础好、条件成熟的项目,争取中央、省政府给予更多专项资金扶持,加快推进市土地流转进程。二是拓宽支农资金融资渠道。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市推进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必须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拓宽支农资金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资金的正确引导,改进完善抵押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国有、股份制银行加强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通过财政补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各财险机构参与开展相关业务;充分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激活社会沉积资本,激发社会资金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热情,助推土地流转进程。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对土地流转较好的经营规模主体给予奖补、项目倾斜、资金倾斜、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措施,对积极配合土地流转并自愿放弃承包地的农户给予奖励、就业培训、创业扶持、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配套设施;调整财政支农预算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向土地流转倾斜,建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解决土地流转中的资金问题。四是加强支农资金监管管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支农资金条块管理,因此,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已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及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涉农资金统筹使用管理办公室,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涉农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项目设立-资金预算-拨付-使用-评估”为一体的资金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监管力度,转变资金监管方式,从被动事后检查向主动事前、事中监管转变,从合规性检查向预算绩效监督转变,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财政大监督机制,加大违规使用资金的惩罚力度,强化对资金使用者的责任约束。

作者:孙海霞 单位:河南省平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梁莉.财政金融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影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26.

[2]牛妍,李辉山.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51.

[3]李雅莉.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理,201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