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营建论文

时间:2022-03-25 03:04:00

公共空间营建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归纳了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若干重要因素——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探讨这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力,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虽然在整个城市的形体空间设计中并不一定遵循唯一的尺度概念,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人尺度”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巨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凡是接近人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都应该注意体现“宜人性”,因为所谓的“人性场所”首先是空间应具有“人体尺度”。

2.可达性与易达性

城市中目的地与交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吸引人们的目的地,于是才产生了交通;因为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目的地变成可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具不具备活力是受到其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某一场所相互活动形成的,包括街道、市场、码头等,由此也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这是实现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3.混合使用与密度

创造活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同的土地用途和人的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集中,而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又常常被认为是空问富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空间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国外许多城市开发实践中被功能分区理论影响而出现的孤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现象,混合使用已经成为现今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城市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而言,适当的密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由于现状条件限制较大,往往形成高密度的区域。尽管高密度有时意味着较低的环境质量,但对于公共空问的使用,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将增加人流的接触度——当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相遇,就大大地激发了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4.环境质量

根据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的每一种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它们就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对空间活力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适度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但在没有纷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交往也就无从谈起。与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相比,质量较差的空间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限制了人与人之间适度强度接触的发生,从而制约了空间活力的体现。反之,我们试想一下,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在市中心、商业广场,还是在公众娱乐场所,产生人的停留与活动,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当人们或在一旁观察,或聚集在其周围,或互相讨论,于是新的交往活动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5.公共设施

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建筑与规划设计应为残疾人士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等设施,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全体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6.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指的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彼得·波土曼(PeterBosselman)认为,街道家具能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丰富空间的内涵。

除了有助于突显公共空间的个性外,街道家具的组织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街道家具同样也能为地区的发展设定质量标准和期望值。但目前由于多方原因,街道家具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无数的街道家具是按照不顾及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和街道景观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果形成了街道景象视觉和功能上的混乱。

7.公共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如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黄桷树下龙门阵”,每每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给原本商业化的步行街注入了文化生机。

三、案例评析

1.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

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北起临江门,南临较场口,西至七星岗,东达小什字,占地0.95平方千米,是重庆市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成熟的配套设施,解放碑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辐射源,成为最具魅力和品位的现代都市标志。

从现状来看,解放碑中心区用地布局复杂,并且多数区域为混合用地,但总体而言兼具商贸和商务两大功能。虽然用地混合带来了使用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但也正因为其功能的多样性与混合性以及常年持续不断的消费人群,保证了解放碑地区持续旺盛的活力。

以“十字金街”著称的解放碑中心区有比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不仅沟通了整个中心区的步行联系,而且适度地引进轻轨、巴士等公交系统,解决了中心区复杂的公共交通需要。但中心区整体车行系统的技术指标偏低,道路用地比例仅为15.2%,远低于大城市中心区20%~25%的指标,加上路网格局、线形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车行交通的易达性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区旺盛活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空间与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偏高,高楼林立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区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虽然设计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设施给公共空间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但是总体绿化容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心区的环境品质和质量。不过,时常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的商业活动对于解放碑中心区的活力营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欢呼雀跃的景象成了重庆繁华兴盛的象征。

2.上海市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南面,以其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独特海派文化风韵和格调时尚的中外餐厅、茶坊和艺术展廊等,成为上海最吸引人的~个文化休闲场所。

从区位和交通上看,它地处上海繁华的卢湾区,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当中一条兴业路把其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及地铁出入口只有170米,因此交通的易达性保证了新天地广场成为上海一个重要公共场所的可能性。此外,它在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兴业路上,大批中外游客都会借此机会而顺便将新天地广场游览一番。

从空间形态上看,通过对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进行疏通整合,形成步行街、广场等开敞空间,使得整体空问格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同时,还着重把具有石库门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使整个公共空间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宜人的尺度是新天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里弄空间本身的尺度是比较宜人的,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形成了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比如里弄小巷宽度为2~3米,主要街道宽度也不超过10米。

与其他休闲场所不同,新天地广场设置了众多的露天茶坊和咖啡座等公共设施,淡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大大地激发了不同人群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健全的公共设施以及设计新颖的街道家具也给新天地广场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气氛,精心的环境设计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了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在广场南面还设置了一个露天广场(时尚广场),时常在此举行的音乐会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无疑,新天地广场作为上海旧城公共空间改造中的一种模式是成功的。它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城区的历史风貌,又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同时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个性和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问营建的探讨以及实际案例的评析,可以看出活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营建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而言,各个要素的影响力不同,着重处理的力度也应有所区别:针对较大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区等),应着重考虑“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以及“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对于较小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小型广场等),则应精心处理好“环境质量”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

总之,通过合理把握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着重处理好各个要素的关系,一定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nc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凯文·林奇(K.Linch).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华夏出版社,2003.

[3]扬·盖尔(Jan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7]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91

[9]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n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