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及消费影响

时间:2022-04-07 09:49:00

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及消费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信贷行为由传统单一的存款行为为主向存款、贷款、养老理财、教育理财等多方面发展,这种信贷行为的转变改变了其外部约束,使金融要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类生产要素及资源在农村市场的合理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信贷需求主体考虑,农户信贷主体行为取向及意愿的复杂性、模糊性及农业生产固有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等固有特征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中介系统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功能,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与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功能。农村信贷政策对农村金融结构有效运营具有指导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侧重研究我国农户信贷行为取向、农村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信贷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

针对农户信贷的研究,现有的文献多数集中在实证检验而且比较陈旧,并且针对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定量研究相关文献较少。目前针对农户信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户信贷行为需求动因研究;二是农户信贷约束研究(本文不予赘述);三是农户信贷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研究。

1•针对农户信贷行为需求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就开始对农户信贷需求动因进行了研究。Long(1968)和Iqbal(1983,1986)建立经济理论模型研究农户借贷的动因。Long(1968)通过建立微观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在确定和不确定两种情况下的借贷决策,认为农户的借贷决策是在给定生产机会条件下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其借贷行为取决于农户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项目收益率与利息率的对比;Iqbal(1983,1986)建立经济模型的分析是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出发点,考虑了在预算约束下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选择,认为农户的借贷行为会影响农户第一期的预算约束及消费与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农户第二期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支付成本,影响农户借贷的意愿。同时,Iqbal还发现贷款利率是受借贷地区、收入、借款规模以个人特质内生影响的,而且享受技术变化好处地区的农户有更大的借贷倾向,其会面临更低的贷款利率。Diagne(1997)和Morduch(1998)研究发现借贷需求和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且农业欠收的年份,农户借贷需求可能会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国内学者也纷纷关注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研究和调研。何广文(1999)、张元红(1999)、温铁军(2001)、史清华和陈凯(2002)、朱守银等(2003)研究表明消费性活动是影响农户借贷的重要因素,而且生活性用途的借贷需求高于生产性用途。周小斌等(2004)、黎翠梅和陈巧玲(2007)、何军等(2005)等研究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农户投资和支付倾向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而农户自有资金支付能力、家庭收入对农户借贷需求有负向影响。韩俊等(2007)以考虑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活动的农户经济行为模型为基础,采用Probit两年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和差分模型及Tobit模型考察农户的借贷决策和行为需求特征,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外生的,利率并不是农户借贷的主要考虑因素,农户家庭收入、生产经营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决定因素。

2•针对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影响研究。RonaldMckinnon(1973)和EdwardShaw(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农村要素市场的分割和金融的压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林毅夫(2003)、钟笑寒和汤荔(2005)从宏观角度研究了农村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现有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为主的金融渠道之外新增加其他的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制度安排。陆慧琼等(2006)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界对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农户信贷行为取向、农户信贷结构、信贷规模及水平对农村经济及扩大内需的作用机理及其定量研究甚少。农户信贷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一种必要安排,如何作用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内需?这是理论界应该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三、我国农户信贷行为、结构与特征

(一)农户信贷行为的基本特征

统计资料显示,农户信贷行为取向与需求随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差异。低收入农户信贷最主要的三个行为取向(也即用途)依次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和盖房或修缮,中等收入农户借款最主要的三个行为取向依次是农业生产、做生意和盖房或修缮,高收入农户借款最主要的三个行为取向依次是做生意、农业生产和盖房或修缮。因此,低收入农户在教育和医疗等民生方面的信贷行为动机强烈,且非收入性信贷需求明显,而中等收入农户信贷行为偏好主要集中于致富型的农业扩大再生产上,其信贷行为已经由低收入农户的非收入性信贷需求转向收入性资金需求。对于高收入农户信贷行为主要偏好于投资经营商业性生产活动,其收入性和商业性信贷需求动机较前两者更强烈。事实也表明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户借款的生活性动机减弱,收入性生产和商业性动机增强。

(二)农户信贷规模与结构特征

目前我国提供农户小额信贷的机构主要有:国际发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般由农行、扶贫办及扶贫社操作)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但这些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门槛设置较高,农户从其获得生活和生产需求资金较难、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还有一部分农户联保贷款;三是目前存在的100多个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然而,这些小额信贷金融机构门槛的设置导致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受到约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户获取信贷资金的条件苛刻,一般农户无法满足相应的条件;二是信贷资金获得的成本较高;三是信贷资金获取的水平较低,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需求。

四、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和消费影响理论分析

为了研究农户信贷及其行为取向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农户信贷对象区分为生产型和消费型的信贷农户,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代数形式,探讨农户信贷行为取向、信贷规模、信贷水平与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的影响方式和机制。模型中笔者将信贷农户界定为与自己土地有密切联系能自由地在自己土地上从事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等特定的群体。

(一)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假设农村信贷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求对象———生产型信贷农户和消费型信贷农户*,那么农村信贷体系中具有信贷行为群体的总人口数量就等于生产型信贷农户数量lp和消费型信贷农户数量lc之和,这是衡量农村信贷规模的最直观、最直接方式。设生产型信贷农户的数量由从事传统型农业生产信贷农户和从事现代化、产业化农业生产信贷农户构成。同时,假定非信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与消费型农户相同,而且现代化农业的技术进步系数大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系数,即技术水平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显得更有效率。

1.生产型信贷农户的生产。假定从事传统型农业生产的信贷农户和从事产业化农业生产的信贷农户都生产相同的产品(农产品),其产出取决于基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技术进步系数及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因此,生产型信贷农户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pi=A0eγtlαphβphτpiCη。其中,Ypi表示单位生产型信贷农户i的投入—产出水平,A0表示基期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或技术水平,γ表示技术水平的进步系数,t表示信贷资本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长度,hp表示生产型信贷农户群体中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hpi表示农户i的人力资本水平,C表示单位农户可获得的信贷资本的平均水平。α表示生产型信贷农户数量的产出弹性,β表示生产型信贷农户群体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投入—产出弹性,τ表示单个农户的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η表示信贷资本投入农业生产的产出弹性。

2.消费型信贷农户的生产。假定消费型信贷农户的生产函数为Yci=B0hεchρci。其中B0表示消费型信贷农户群体平均的生产力水平或技术水平,hc表示消费型信贷农户群体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hci表示消费型信贷农户群体中单个农户i的人力资本水平。

3•信贷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农产品价格水平。均衡时,各类农户的收入水平实际上由生产效率和产品价格决定。因此,生产型信贷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为农产品价格与生产型信贷农户的实际产出乘积减去信贷成本和劳动成本;消费型信贷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为农产品价格与消费型信贷农户的实际产出乘积减去信贷成本和劳动成本;非信贷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为农产品价格与实际产出乘积减去劳动成本。这反映了农户信贷规模、信贷水平和结构对各类农户实际收入水平、农产品价格的直接或决定性影响。

(二)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和消费的影响分析

1•对农户收入和消费的影响。由于假定生产型信贷的生产效率具有规模效应,即生产型信贷农户的数量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也随之增加。所以,生产型信贷能够发挥其规模效应,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上述分析可知,农户信贷结构与行为取向会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由此可见,当生产型信贷农户规模提高时,生产型信贷农户的收入水平会得到显著提高。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商品或劳务价格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其预算可行集扩大,消费者对奢侈品或工业品消费意愿增强。这意味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又能够提高农户的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因此,农户信贷结构或信贷农户的行为取向既能影响信贷农户收入水平,又能通过影响信贷农户收入水平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2.对农业总产出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分析农村信贷结构或信贷农户行为取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要分析这种变化对农村总产出的影响。由上面可以得到农户总产出为:Y=A0eγtlα+1phβ+τpCη+B0lchε+ρc+B0lhσ+ζ。上式给出了农村小额信贷的总产出定量模型及全要素关系模型。因此求导后可知,信贷资本在农村的生产性流向对农村总产出具有规模效应,消费性流向对农村总产出具有抑制效应。因此,当lp>[B0hε+ρc(α+1)A0eγthβ+τpCη]1α时,农户总产出随生产型信贷农户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消费型信贷农户的数量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农户小额信贷的生产性取向,特别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取向,有助于农村总产出、生产力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产出、技术水平及收入分配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来看,农户信贷获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收入,这部分农户的消费水平会明显升级,从而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五、农户信贷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

前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农户信贷行为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和消费的主要影响机制,为了更好地显现农户信贷行为、规模和水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给出直观结果,本文选取2000—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等作为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0—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0—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给出的相关指标和数据,按照统计年鉴给出的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或推算出2000—2008年各年农村经济生产总值、农村机械化水平、农村信贷资本平均水平、农村最终消费支出水平、农村有效劳动力总数、农户每人平均收入水平、生产性信贷规模、消费型信贷规模、农产品消费支出水平、工业平消费支出水平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水平等相关指标的数据。

(二)实证方法

本文主要考察农村主要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特别是农户信贷投入水平、农户信贷行为取向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户信贷类型及信贷水平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以及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通过农户信贷对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间接作用解释农户信贷与扩大内需的影响关系。实证利用Stata计量软件检验多个因变量及潜在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其生产函数采用C-D函数形式,因此实证模型为:Y=AαLβKγε1(1)其中,K=a1k1+a2k2+ε2,C=b1c1+b2c2+b3c3+ε3,Y代表农村经济生产总值,A代表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L代表农村从事生产活动的有效劳动力总数,K代表农户信贷总规模,C代表农户最终消费支出,k1代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信贷规模,k2消费型农户信贷规模,c1代表农户生活中的农业品消费支出,c2代表农户生活中的工业品消费支出,c3代表农户生活中的娱乐与服务性消费支出,ε1、ε2、ε3代表随机误差项。假设在农产品价格水平为1的情况下,农户的收入与农户信贷及消费之间的关系模型为:Wi=diIij+λi(2)Cij=eiWi+δi(3)其中,Wi代表农户i年平均收入水平,Iij代表农户i年j类型信贷规模,Cij代表农户i年j类型消费支出,λi、δi代表随机误差项。

(三)检验结果与分析

1•农户信贷规模及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Stata计量分析软件对梳理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分析,发现农户信贷水平及农村有效劳动力数量对农村经济生产总值具有正相关性,这说明农户信贷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助推作用。检验发现,农村经济生产总值依然与农户信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但农户信贷水平的农村经济生产总值影响不显著。农户信贷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其对农村经济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与一般理论与实践认为“一个有效的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是正效应”相一致。现有农村各种制度缺陷严重及农业生产自身特点的制约,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所需资金获取较难且获取成本较高,农户获取金融信贷资金水平总体处于低位,致使农业生产收入增加速度与社会其他行业与部门收入的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外流,致使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开始由过剩走向不足,农村天然优势渐渐消弱,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受影响。

2•农户信贷规模及水平对农户收入、消费的影响。在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作用机制中,农户信贷通过影响农户的生产性选择、技术、自然条件和其他要素投入,最终影响农业产出,从而间接地对农户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实施影响。研究发现,农户信贷水平对农户收入水平在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农业生产性信贷行为对农户的收入水平正向作用更加明显,而消费型信贷对农户收入水平在5%水平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1%水平下这种负相关关系变得不够明显;农户信贷水平对农户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农业生产型信贷行为取向,而消费型信贷对农户平均消费水平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虽然短期内消费型信贷能够促进农户消费,增加农户当期的消费支出,但如果农户的实际收入得不到提升这种影响会是短暂的且不可持续性,其代价会在下一期农户消费支出上得到体现。但消费型信贷对农户文教、娱乐与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水平在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户平均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这种显著关系中,农户收入水平对其工业品的消费显著程度较高。而对文教支出水平的显著关系较弱,这也验证了农户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的刚性。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信贷需求较强烈,但农户的信贷需求却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信贷水平及其行为取向对农户收入水平和农户消费水平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作用,农户信贷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从根本上增加了农户收入。同时,农户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又直接影响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户信贷影响了其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对扩大内需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其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