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销区粮油信贷业务分析

时间:2022-04-03 11:00:40

主销区粮油信贷业务分析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粮油信贷业务的政策基础和发展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在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形势下,福建作为全国第三大主销区,如何实现粮油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粮油产业现状及特点

(一)产需缺口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800万亩左右,常住人口391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全年粮食总产量在65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地,沿海地区粮食产量较少。粮食消费需求在1800万吨以上,每年需从省外购进和进口粮食超过1100万吨,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人口流入及刚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粮食产需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对优质绿色高品质粮油需求与日俱增,特色品种、精深加工和中高端粮油产品等需求快速增长。(二)物流体系发达,粮食贸易活跃。福建境内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18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路程超过5228公里,在厦门东渡、莆田秀屿、漳州招银、福州松下码头等港口建设粮油进出口中转市场,形成以跨省水路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依托便利交通和发达物流体系,粮食流通比较活跃,先后新建、扩建、改造20个辐射能力强、交易规模大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每年粮食批发交易量在340万吨左右,调入粮食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有部分转销广东、广西等地。2017年仅厦门市粮食购进总量就达623万吨,其中省内外的中转贸易量达到406万吨,同比增长25%。(三)加工产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全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473家,年稻谷加工能力986.7万吨,油料加工能力592.9万吨,食用植物油精炼能力215.5万吨,生产饲料能力1144.5万吨,食品加工能力94万吨,粮食深加工能力13.5万吨。加工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平均加工处理能力偏低,以原粮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差,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产能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供给不够、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粮油加工行业整体效益提高。(四)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占主导。近年来,福建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市场份额逐步向大型和龙头企业集中,以中粮控股企业、象屿集团、国贸为代表的国有控股流通企业贸易量增加,大量小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被迫转型或退出,但民企仍是福建粮食经营主体。从统计数量看,全省粮食购销贸易类企业近120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占比80%;全省粮食加工企业473家,国有企业仅有5家。从粮食经营各环节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以政策性储备订单为主,收购总量较小,仅占全省商品量1/3左右;粮食、饲料、油脂加工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基本退出加工市场。

二、福建粮油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油信贷主体作用不够突出。一是市场化粮油信贷总量偏小,与福建粮食需求不相匹配。至2018年11月末,市场化粮油贷款余额仅19.1亿元,占粮油贷款总量的11.79%,信贷支持企业的粮食市场供应份额不到45%。二是客户群体相对较小,不能满足粮食市场调控要求。受经济下行影响,近三年粮油客户共退出32家,授信减少34家,其中已退出而在全省稻谷、小麦、油脂等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有11家。目前,除各级储备企业外,全省市场化粮油客户仅24家,全省一半以上县级机构没有市场化粮油信贷客户,有的二级分行甚至1家市场化粮油客户都没有,这与农发行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粮食信贷主导作用要求极不相符。三是粮油信贷主要投向国有企业,粮食全产业链支持明显不够。在粮食购销储贷款总额中,各级储备和政策性国有购销企业贷款占比80%左右,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民营企业信贷占比不到20%,粮食全产业链、粮食供应链发展支持明显不足。(二)客户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服务理念有差距。在长期封闭管理影响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坐等客户上门、被动营销的情况比较普遍,习惯用政策性产品来对接市场化业务需求,存在思想僵化、模式固化、人员老化等与市场脱节脱轨问题。二是信贷产品单一。农发行粮食信贷产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咨询顾问、国际结算、现金理财没有专业团队,缺乏信贷服务增值项目,融资融智不能有效结合。信贷产品单一,无法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采取差异化服务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办贷效率低下。前中后台以及上下级机构尚未真正形成一体化综合服务,各部门在业务发展中对风险防控、合规办贷的理解把控尺度不一,信贷业务制度、流程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办贷环节多、流程长,不能满足市场化客户办贷时间短、效率高的期望,导致很多优质客户转向商业银行。四是结算手段落后。与商业银行相比,离柜业务发展明显滞后,网络结算尚未大范围推广,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现代结算工具尚未起步,客户资金使用、货款回笼管理不方便,结算服务体验感的差距抵消了农发行规模、资金、价格优势。(三)风险防控压力大。一是市场化条件下的经营风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以粮食储备管理为主,市场经营意识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不大,小、弱、散特点明显。当前,实体经济经营未见明显好转,风险企业频发,市场风险防控压力大。至2018年11月末,全行粮油不良贷款企业13户、余额2.23亿,不良贷款率1.39%。二是企业财务不规范的授信风险。大部分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缺失,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等问题,对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难以全面真实了解,特别是对投入的权益性资本、往来款项、民间融资等情况难以核实,银企信息不对称,影响企业资金需求准确测算,容易产生多授信、超授信和资金被挪用风险。三是灵活经营的库存监管风险。民营购销贸易企业经营灵活,库存变动频繁、资金周转快,存在“一头在外”甚至“两头在外”现象,开户行难以及时核实粮油库存库贷挂钩情况,对库存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多头融资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部分客户尤其是大客户存在多头融资、融资结构多样化问题,在金融机构多头授信情况下,企业融资过度问题突出,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扩张,短贷长用,一旦银行抽贷,企业生产经营易陷入困境,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增大。

三、福建粮油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途径探索

(一)增强守住根基意识,补齐高质量发展思想短板。一是牢固树立“发展之基”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农发行因粮而生,粮食业务是“立行之基”,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是农发行的首要职责,从讲政治高度、“压舱石”角度深刻认识做好市场化粮食信贷的极端重要性,破除“不想为、不敢为”思想,始终把有效落实粮油信贷资金供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目标底线和政治责任。二是充分认识粮油信贷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在国家集中清理和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大背景下,处于转型发展和改革关键期的农发行必须走向市场迎接挑战,抓住福建粮油产业转型发展机遇,巩固好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地位作用,为全行信贷业务发展托住底,为实现福建农发行信贷业务“两个转型”、打造“三大银行”、走好“四条道路”奠定坚实基础。(二)聚焦粮油产业重点,优化高质量发展信贷投向。一是全力支持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任务,在稳定现有地方储备规模基础上,积极争取扩大中央储备规模,增加全省储备总量,确保储备粮食调控作用的发挥;支持现代化标准粮库建设,改善仓储条件,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二是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支持企业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重点支持一批整区域、大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水稻生产区和高产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支持粮油精深加工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围绕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有技术、管理优势的精深加工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区域性粮食品牌;围绕“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支持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探索支持“互联网+粮食”、中央厨房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粮食产业与乡村旅游、返乡创业结合,推动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加大“北粮南运”“引粮入闽”支持力度。按照总行“搞活销区”要求,发挥福建省交通物流便利优势,重点支持大型国有企业、优质民营企业扩大粮食购销业务,提升粮食供应市场份额。支持大型优质企业到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开展跨省收购、调销业务,与粮食主产省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稳定粮食来源。(三)培育优质客户群体,打牢高质量发展客户基础。一是明确客户群建设重点。以企业规模、效益和诚信为标准,重点营销行业排名全国前100名、省级前30名粮油客户和省级以上优质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准入地方政府控股的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协调各级政府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快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粮企。同时加强客户布局,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为重点区域,培育形成一批粮食贸易、粮油加工、食品制造优质客户群体。二是落实客户群建设责任。按照客户分类管理要求,明确客户群建设的目标、方案、团队、责任,实施高层营销策略,辖内分支行“一把手”要通过走访调查、政银合作、银企对接等方式,营销培育好一批重点战略客户、优质企业;分管行长负责对接落实融资方案、推进调查评估工作。省分行积极介入对大型集团客户、上市企业和行业排名靠前重点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提高营销成效。三是完善客户群建设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信贷支持企业粮食供应市场份额、客户群建设纳入对二级分行综合经营绩效考评或进行专项考核评价,发挥考核指挥棒导向和激励作用。(四)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强化高质量发展竞争能力。一是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和使用贷款品种,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效率及水平,既满足客户经营需要,又便于资金监管和风险防控。二是坚持让利优惠政策。对粮油信贷规模予以充分保障,统筹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对标同业,略有优惠”原则,对市场化粮油贷款实行优惠利率让利企业。三是提高办贷效率。认真落实首接负责制和“3211”办贷时效要求,实行前后台平行调查审查办法,解决办贷时间长、环节多、反复频问题,切实提高办贷质效。对优质客户、战略客户开通绿色审批通道,评级授信优先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四是改进结算服务。积极推广银企直连结算方式,尽快获批总行网上银行试点,方便客户资金结算需求,尽早开办现金理财业务,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留住企业回笼资金、闲置资金。五是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供应链金融、支农转贷等新兴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推广贷款保证保险,推进担保机制创新,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仓单、商标权、应收账款等各类更为灵活又行之有效的抵质押担保方式。(五)强化粮油信贷管理,提升高质量发展风控水平。一是增强合规经营意识。注重合规文化、健康信贷文化培养,严守合规与道德底线,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落实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将合规经营理念贯穿到办贷管贷中,确保信贷制度、内部控制和管理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信贷关键节点管理。坚守“三铁”,做实“三查”,围绕市场化业务关键节点和主要风险点,严格信贷准入、调查评估、审查审议、资金支付、货款回笼等管理,解决好“信息不真实、用途不匹配、准入不审慎、审查不专业、管理不负责”问题。三是做实贷后管理。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区分贷后管理重点,对一般性客户、优质客户和战略性客户落实差异化贷后管理要求,特别是加强集团企业混业经营、贸易企业“两头在外”贷后管理,提高贷后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运用贷后尽职管理系统,对大额贷款客户建立省、市、县贷后共管小组,增强贷后管理力量。四是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强化贷款风险排查和监测,对风险信号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真正做到“信息畅通、反映及时、处置果断”。根据风险排查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对抗风险能力强、主业突出、效益好的客户重点支持,对多头融资和对外担保过大、盲目扩张、资金用途偏离主业的企业稳妥退出,对出现严重风险的企业及时“止损”。五是建设专业化粮油信贷队伍。选优配齐粮油信贷专业人员,让更多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员工投身粮油信贷工作,确保人员数量与业务发展要求相匹配。强化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水平,推行客户经理合规之星、营销能手评选活动,激励客户经理尽职用心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专业务实、积极进取的粮油信贷队伍。

作者:俞火炎 肖世煌 张雄梅 李军 单位:农发行福建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