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

时间:2022-09-14 10:53:52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

一、引言

刑事政策,其内容必然是围绕着“刑事犯罪”而展开的。曲新久教授在其著作《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一文中将其定义为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姑且不论这一定义是否准确,但基本把形势政策学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刑事政策与刑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刑事政策被提出以来,无数杰出的刑法学者为明确其定义贡献了自己的才智,但刑事政策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二、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

(一)刑事政策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刑法

刑法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是一门以剥夺行为人生命、自由、权利、财产等国家刑罚权保障其实施的法律,其制裁手段具有严厉性。刑法对行为人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刑法学的基本原则大半都是围绕着如何防止其滥用而展开的,即刑法的谦抑性。刑法的这两个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性质,正好对应了刑法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机能。而刑事政策作为应对犯罪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及具体措施的总和,其着眼点并不局限于刑法,还包括各种间接的与防止犯罪有关的各种政策,例如居住政策、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等亦均包括在内。由此可以看出,与刑法相比,刑事政策所关注的范围更加广泛,其手段也更加灵活。以刑事政策取代刑法,一方面破坏了刑法本身的谦抑性,使得刑法的适用失去相应的制约,可能导致破坏法治、侵犯人权等法治悲剧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会使刑事政策失去其自身本应具有的广泛性、灵活性,而将之束缚在刑法一隅,失去其本应具有的宏大视野。

(二)刑事政策指导刑法立法与解释

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对这种犯罪是否施以刑罚、刑罚如何执行等等无不是在当时当地刑事政策的指导之下完成的。比如最近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将死缓核准执行死刑的条件进一步限制,将刑法第五十条中的“故意犯罪”改为“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这实际上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的发展结果。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因为各个国家、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刑事政策未必会完全一致。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造成这种刑事政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因为刑事政策是一门研究如何预防、控制犯罪的学问,那么不同的犯罪形势必然呼唤不同刑事政策。例如,随着近年来我国境内恐怖主义势力的抬头,出现了如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恶性事件,这必然影响到我国相应刑事政策的调整。这种调整反映到刑法立法上,就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在刑法第一百二十条后增加了四个条文(此处暂且不论这些条文的设置是否合理),加强了对恐怖主义活动打击力度。由此可见,刑事政策是跨越犯罪学与刑法学的桥梁,在对犯罪形势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刑法如何根据犯罪形势的变化应时而变,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机能。当然,刑事政策的应对绝不仅仅局限于刑法立法,它应当而且必然包括其他方面的应对,比如火车站等人流聚集处加强安保人员的反恐应急能力建设、组建专门的应急队伍等等。

三、结语

研究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时,应注意:首先,刑事政策关注的范围远大于刑法,不应只关注于两者的交叉部分,而忽视了刑事政策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刑事政策具有广泛性、灵活性等特征;而刑法则受到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的严格限制。在我国这样一个法治尚未完全实现的国家,刑事政策在指导刑法立法、司法过程中不能突破罪刑法定等刑法基本原则对刑法的限制。虽然这种限制会导致刑事政策对刑法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但应对刑事犯罪问题,仅仅依靠刑法是不够的,除了刑法领域外,刑事政策在其他领域也应当有所应对。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风险刑法”的出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刑法解释本身也在不断发展。

作者:苗彬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