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一审庭审现状及实质化分析

时间:2022-02-11 08:35:32

刑事一审庭审现状及实质化分析

摘要:刑事案件的突发性特征,要求刑事一审庭审必须形成体系化与实质化特点,从而有效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治安管理及法制管理新环境。本文将以刑事庭审现状与相关案例为分析基础,对刑事庭审实质化内容、问题解决对策及推进途径等做逐一阐述,为刑事一审庭审实质化改革提供部分理论性参考建议。

关键词:刑事一审;庭审;实质化

现今,随着我国刑事案件审理复杂性、多样性的提升,司法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尤为突出,做好刑事一审庭审的实质化改革,将成为刑事案件一审庭审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未来阶段更好开展刑事审查、推进刑事庭审体系完善的重中之重。

一、刑事一审庭审诉讼的实质化内容

刑事一审庭审诉讼是对刑事案件的直接反馈,可以明确的掌握控诉方及被控方的基本需求及情况,为后续阶段的庭审审理,做详细的案件分析与审理,因此,刑事一审庭审诉讼的实质化推进本质意义在于提高庭审结论有效性,为刑事庭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科学化开展布局奠定坚实基础。(一)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体系。制度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可对,司法流程化管理形成有效规范,从而保证司法系统标准化运转。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体系,实际上是运用司法审核核心引导,发挥庭审的公平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优势,以此维护司法权威,推进庭审裁判的实质化演进。刑事一审庭审更为注重案例审理逻辑性,对此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体系,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刑事案件取证基础,提高案件查明的真实性,为刑事一审庭审提供更为有利的司法审理条件,有效杜绝形式化审理对司法判决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确立符合现行司法审理标准的实质化庭审体系。(二)树立庭审实质化的裁判的诉讼理念。刑事庭审一审裁判结果,将直接决定后续阶段庭审审理走向,为保障司法审理过程中的裁判公益性与合理性,裁判者必须将案件审理本身作出明确的审判规范,使现有庭审裁判双方及多方所提供的证据、言词及法庭辩论重心均可处于固定的司法审理环境,一方面遏制外界因素对庭审裁判公平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亦可推进司法审理条款的标准化落实,使庭审实质化可以有效服务于庭审多方,而非因控方及被控方等立场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形式化误差。同时考虑到刑事庭审内容的差异性,案件审理标准的刻度化执行,难以符合现阶段的司法庭审裁判需求,要从案件调查结果对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必要性做深入解析,选择最适宜的方案开展刑事庭审的司法裁判方式,进而运用有限的诉讼资源发挥更高的司法庭审功能性。

二、刑事一审庭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刑事一审庭审对于大宗案件的审理,可充分保证其公平性、合理性与科学性,但对于小宗案件的审理,则受到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及审理流程繁复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需通过一审庭审的实质化推进予以解决,从而形成完善的刑事一审庭审裁判审查机制。(一)庭审证明过程形式化严重。庭审证明的提供是明确庭审方向的重要标准,同时亦是裁判者对庭审控诉方及被控方所涉及司法内容裁决的关键节点,所以庭审证明的提供,根本意义控诉方履行证明标准对被控方进行指证的基本依据。纵观我国近年来刑事一审庭审案件,庭审证明的提供通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在对某段宣读证言笔录的摘取过程中,通常有断章取义之嫌,难以切实的按照笔录内容对全面性阐述,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庭审证明流程,但就庭审证明的公平性而言,形式化特征较为明显,不符合庭审公平性原则。(二)庭审证据内容审查不足。1.庭审证据内容审查的重要性。证据内容对庭审司法判断结论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司法管理体系下,证据在庭审司法判决中突显的尤为重要。庭审证据内容审查的不足,是我国现阶段各地区刑事庭审形式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司法程序上对小宗刑事案件正确内容审查投入不足,小宗刑事案件审理通常存在一简再简问题,导致小宗刑事案件庭审公平性偏差严重。其次,刑事一审庭审裁判流程相对复杂,部分案件内容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为降低司法控诉成本,通常地方庭审机构难以对细节化的证据内容取证做规范,因而造成庭审证据审查的不足。2.庭审证据内容审查不足事实案例。例如江苏某地对一起故意伤人刑事案件的审理调查,初期审查材料中控方与被控方系邻里关系,于某日下午,控方即甲方称其在居所内施展音乐才华,由于其声音优美引起邻居被控方乙的妒忌,因此产生语言摩擦,控方称:由于被控方乙口齿不灵,言语激战中处于下风,因此持刀入室对控方甲展开人身攻击,并进行殴打,但却无法提供事实证据,而被控方则称:是控方首先扰民,在正常沟通干预无效的前提下双方产生激烈语言摩擦,致使控方首先强行闯入被控方居所内携非法人员对被控方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行凶殴打,经查被控方身体多个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皮外伤及淤青,但在庭审过程中,控方仍出具某知名医院医生的伤病证明,证明称其在近期有因外力引起的腹部软组织损伤,由此认定控方为被害一方,同时控方一再强调被控方品德败坏常有蓄意伤人之嫌。后因控方证据充足,而获赔被控方2万余元人民币。后续经笔者联系相关司法人员深入调查取证分析,得出事实结论,控方首先扰民,并至被控人家中首先行凶,另外控方人员多次参与黑社会性质活动,同时找至某医院医师吕某为其作伪证,后证实医师吕某为控方直系亲属,被控方在控方黑社会性质团体威胁逼迫之下,不得已撤销证据,最终导致刑事庭审结论颠倒是非黑白。3.庭审证据内容审查实质化改革必要性。综合以上案例,庭审证据内容审查的形式化,实际上无法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进而使刑事判决结论发生严重偏差,而对于此类错判误判,同时难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予以上诉或改判,又被控方家庭经济条件不足,难以保证庭审辩论的公平性,所以刑事庭审证据内容审查的不足,是现阶段我国刑事司法判决公平开展的一大阻碍,需制定一系列的庭审实质化措施予以改变,实现刑事一审庭审的公平公正。

三、针对刑事一审庭审问题的解决

刑事一审庭审问题主要集中在取证不严谨、证明不全面、裁判不规范及证人出庭难度较大等多个方面,因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庭审严格证明的主观作用、强化卷宗审理强度等多方面着手,使刑事一审庭审权威性充分保证。(一)发挥严格证明在庭审中的重要作用。严格证明在庭审中,可进一步规范证明取证的方式方法,从最基础环节上严格履行证明义务标准,以此克服庭审证明的形式化弊端。为严格的履行证明标准,必须在刑事庭审证明方面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第一,要将传统意义上控方的概括、宣读等举证方式进行更变,在有争议及争辩事实的证明内容上做科学取证,保证控诉及被控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二,要严格的对控方所提供的证明、证据及人证等做深入审查与调查,注重对言词严密性的检查,并明强化证人出庭作证的责任归属执行力,全面的分析证人出庭作伪证的事实可能性,进而运用严格证明规范庭审证明的各项细节,加快刑事一审实质化推进。(二)加强卷宗审理、言词审理及证据审理规范强度。加强卷宗审理的规范强度,可遏制违规操作或暗箱操作的庭审裁判风险。当前,我国的庭审审理对卷宗的审理,通常遵循《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其本质是确保卷宗审理有法可依,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法律司法执行的束缚性,庭审裁判中常出现因规定标准执行力不足,而导致的司法审判束手束脚问题,从而被部分控方利用成为其把控庭审裁判方向的导向索,为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卷宗、言词及事实证据的审理,应根据审理对象做适量的科学调整,以免法律规范成为刑事庭审形式化的庇护伞。对此应摆脱对卷宗材料的高度依赖,将证人出庭、证据调查信息、证明调整以及双方辩词等作为庭审裁判的主要参考,而卷宗、言词材料等,则可作为案件疑点分析的理性依据,而不应作为庭审裁判的实际导向,以便为被告人提供有效辩护,使控诉双方的基本权益均通过庭审实质化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

四、刑事一审庭审实质化途径

刑事一审庭审实质化推进应重视证人责任、当庭裁判责任、维护控辩公平等三个方面问题,有效杜绝刑事一审庭审形式化,本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为控辩双方提供平等的辩论平台,使刑事一审庭审实质化的实现成为司法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重要基石。(一)证人出庭作证归责优化。目前,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在刑事庭审方面比率较高,出庭中伪证、假证问题也相对较多,归根结底是与控方与被控方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从而使其无法正确的对事实经过及证明过程进行阐述。对此要加强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归责管理,强化责任管理制度,将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因、证明内容、证明事实等做更深入的取证调查,必要时应为出庭证人提供一定的保护,证人出庭期间应尽量避免与控方与被控方的敏感接触,针对其存在的利害关系要在出庭前做统一梳理。如证人无法正常出庭,则应阐明影响其出庭作证的主要因素,由法官及裁判团体做最终裁决。(二)当庭裁判保障体系优化。刑事一审庭审对案件审理周期性需求较高,对此提高刑事一审庭审审理效率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需在确保庭审公平性的同时,要维护司法庭审权威性,所以当庭裁判结论不应单方面由法官进行一言裁定,要对当下裁判结果交由审判委员会进行讨论。当然庭审的当庭裁判法官的执法经验较为丰富,但在部分问题上个人的思想意识通常存在一定偏差,此时保持理性判决将是当庭裁判判决的核心管理,必要时应针对案件本身建立临时监察组,对关键性的判决内容开展分析研究,通过裁判团体的多方面参与,共同得出符合司法执行标准及当前事实的最终判决。(三)确立控辩平衡保障机制。小宗案件的被控方通常处于弱势群体,其根本依据在于,在同等条件环境下若非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弱势群体通常无力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小宗的刑事案件问题,简而言之,弱势群体受经济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刑事纠纷方面不具有积极主动性,因此,建立平衡的控辩机制尤为重要,是为弱势群体在刑事案件庭审中,提供一个公平的司法申辩平台,从大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刑事一审庭审的形式化问题,使刑事庭审可以落实到实质化的事实事件当中。首先,应由司法机构对刑事案件涉及的多方,提供足够的法律及资金援助,为庭审判决预留足够的公平控辩空间。其次,要重视对案件问题本身的分析,根据事实情况方放宽部分庭审标准,但不应影响到主观的判决结果。最后,需通过后续阶段的取证调查,提供完善的证据体系支持,确立严格证据审查与庭审控辩联动管理标准,保证刑事庭审一审实质化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李降兵、张薇.迈向应许之地:人证出庭作证改革之实证考察——以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法院示范庭为分析样本//深化司法改革与行政审判实践研究(上)——全国法院第28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2017.

[2]熊秋红.刑事庭审实质化与审判方式改革.比较法研究.2016(5).

[3]赵世倩.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与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工作的二元博弈及路径分析.萍乡学院学报.2017,34(5).

[4]步洋洋.庭审实质化背景下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及其完善.唐山学院学报.2018,31(2).

作者:张迅寒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