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索

时间:2022-02-10 02:54:2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索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民族聚集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应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习俗及文化背景。这些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不断融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代代传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正规教育,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资源环境,有责任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二、民族地区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优势

(一)地域优势。民族传统文化是人们与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进程、宗教、习俗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氛围浓厚,民族节日众多,例如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学校所处地民族节日众多,很多活动都会邀请学生参与,因此必定会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探究欲望,另外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多,他们虽然对本民族文化比较了解,但也仅限于表层了解,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掘,特别是缺乏对传统文化与当前时展的融合与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意义,做到积极主动传承、传播,将优秀民族传统发扬光大。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还肩负着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通过民族研究,将民族特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特色办学,达到积极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些都是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该学校地处云南省彝族自治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积极依托地域优势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较多经验。(二)人力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丰富的民族资源,而且少数民族教师、学生数量都较多,再加上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热情高,研究成果丰富,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与支持。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该校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彝族文化学院、彝族民间音乐舞蹈传习中心及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工作室等促进整合彝族文化资源,加强彝族文化研究,展示彝族文化优秀成果,开展彝族文化传习,培养优秀彝族文化人才。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彝族文化研究,学校设立彝族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鼓励教师申报开展相关研究。

三、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素

(一)情感要素情感性原则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情感是与个体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紧密联系的,因此情感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属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促进学习,消极的情感阻碍学习,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达成学习目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加强情感性设计。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课程的内容设定和开展具有情感性,通过富有情感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学习意愿。另外,民族地区各民族聚集导致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实际情况,也需要融入情感教育来增强教育目标的有效性。情感性教育原则是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总之,通过积极的情感引导,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机融合,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二)创新性创新就是突破原有的屏障,实现新的变革和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时,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汇点,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共享,实现结果新颖性和创新应用性的有机结合。(三)实践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实践性包括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践,在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实践方法就是将民族文化与教育、学习和生活进行融合。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实践出真知,通过文化传统实践增强道德判断和是非辨别的能力,形成正确道德习惯、价值观。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措施列举——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

(一)学校层面制定顶层设计,制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任务。以C大学为例,学校地处彝族自治地区,就把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形成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彝族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相应成果,使得彝族特色、彝族风格、彝族气派的文化传统教育更加丰富,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具体目标为构建学校彝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放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彝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编写一批彝族文化教育教材,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彝族文化教育教师队伍。(二)设计构建学校彝族文化教育体系。1.开设彝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全校开设《彝语语言文化》选修课程,其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按专业选修课开设,其他专业按公共选修课开设。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彝族传统文化概论》、《彝族文化礼仪》、《彝族文学赏析》等课程,音乐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彝剧表演》、《彝族舞蹈》、《彝族歌曲欣赏》等课程,美艺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彝族工艺美术》等课程。逐步构建彝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2.加强少数民族相关专业建设比如,学校积极申报相关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获准开办,以此为契机,强化专业建设,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彝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举办彝族文化教育讲座为使师生对彝族文化有了更深刻、更直观、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彝学专家到校举行学术讲座,对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太阳历法、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间工艺、音乐舞蹈、饮食服饰、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文化要素进行宣讲,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彝族文化的内涵。4.组织开展彝族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田野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知、领悟彝族文化,激发探求欲望,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5.建立彝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当地博物馆、彝族文化研究院、当地主要彝族聚居县、乡政府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一批彝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师生实施彝族文化教育提供平台,广泛开展彝族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实现彝族文化研究成果的共享。(三)学校为彝族文化教育提供保障条件。学校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预算彝族文化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到民间收集、整理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条件保障。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对各专业彝族文化教育课程及学分的设置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彝族文化教育“进方案、设学分、开课程”,把彝族文化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五、总结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符合地方发展战略部署,不仅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能动作用,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赵慧峰,俞祖华:重视“四贯穿、四结合、四并举”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学科专业建设[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65-70.

[2][3]赵虎,代宏丽:汲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养分培育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49-153.

[4]刘东渝: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127-128.

[5]丁帅:高校思政教育应有温度有情感[J].人民论坛,2017(23):126-127.

[6]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17/c49150-27939431.html.

作者:杨帅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