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探析

时间:2022-11-24 11:38:38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探析

摘要: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崭新模式,而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垣曲县同善村及周边区域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提出以舜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纽带,通过场所精神构建的手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节点更新活化设计,使传统文化营造的场所精神与公共空间紧密联系融合,相互促进,提升传统村落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全域旅游;舜文化;场所精神;更新设计;生命力

传统村落典型的农耕形态、优美的田园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全域旅游战略让更多的乡村活起来,使村落得到动态的、活化的保护,给传统村落带来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对乡村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村落更新、旅游开发、拆迁等原因,乡村原有的肌理结构、构建方式等受到颠覆性改变,这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因此,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村落文化应放在乡村建设更新和建筑创作的首位。如果不把传统文化、人们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纳入到空间更新改造中,是无法被人们接受与认同的。村落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和创意点,设计中不但要对传统建筑形态、乡土建造技术、装饰艺术加以传承,而且还应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审美、场所精神构建等方式进行创新发展[1]。文章以同善村的公共空间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设计方法。

1项目的文化背景

项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垣曲又称舜乡,是舜帝故里,舜帝文化是垣曲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山镇为典型的盆地地形,由历山、冯诸山、麻姑山包围形成,沇河横穿而过。据《孟子•离娄》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①可以看出,舜帝活动区域集中于该盆地,因此历山镇域范围与垣曲县“舜文化圈”高度重合,并位于其核心地带。区域内有舜井、龙山陶场、瞽叟墓、雷泽、舜塔、舜石龛、负夏古城、虞舜庙,这些舜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舜的生活生产图谱[2],也把区域盆地内以同善村、神后村、观坡村、宋家湾村为文化节点的众多村落连结在一起,即舜文化为此区域文化联结的内在骨架,是研究与探索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图1)。因此,文章提出: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设计视角,使舜文化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与经济激活点,并以区域核心同善村为例,通过场所精神构建的手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节点更新活化设计。

2同善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同善村为历山镇行政中心,位于锯齿山下,宋家湾以北,鸣条岭以南,是沇河的峡谷口。村落格局完整,存留有大量的明清时期院落,集中存在于村庄北部片区与东南片区,并保留有多处舜文化古迹,包括位于老城东南的虞舜庙、老城城北的城楼及刻有“负夏”的负夏北城门楼匾额。2019年,同善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善村舜文化传承主要体现于集市庙会主街,主街北端以“同心会馆—负夏北城门楼”为核心的村落广场区域和主街南端的虞舜庙及周边区域。同时,基于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历山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联动设计理念,同善作为该区域核心,村落需选址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游客接待与住宿服务,设计步行体系以完善区域联动发展下的旅游发展需求;在村落中植入农耕博物馆、村史馆、观景台等多个以舜文化为主题的公共建筑,使其成为全区域旅游的高潮节点。设计中通过“一轴两节点”的村落公共文化空间更新活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进而成为村落经济激活点。一轴即村落集市庙会的主街,主街是舜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也是联结村落内所有文化遗迹的核心街道。此次将对街道进行微改造更新设计,并基于此发散设计主街的大集市时段形态与庙会时段形态。两节点分别是以“同心会馆——负夏北城门楼”为核心的广场,即周边区域所构成的“舜文化高潮节点”和以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区域联动发展下的“旅游服务需求节点”。舜文化高潮节点以区域多方位全视角文化整体提升设计为目标,对区域传统院落及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改造设计,优化旧有文化空间;利用区域废弃空间,嵌入新建筑,置入新功能,以补全舜文化高潮节点的功能缺失与视角缺失,以到达节点的全产业和多元化。旅游服务节点则选择在村落边缘与区域交通体系中主干道相接的部分置入。利用村落荒地,在充分尊重村落格局肌理的基础上新建,完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图2)。2.1主街巷更新设计。2.1.1街巷设计策略。主街作为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改造更新设计要充分尊重保留现有街道建筑风貌。街道铺地为本地河滩石块,具有极强的地域材质色彩特征,设计中加以保留利用。当前的集市街道,其纵向延伸度不足,支路标识性差。在保留街道历史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节点优化与特色化设计。在现有街道中选择四个节点——“集市入口节点、宗祠巷口节点、庙会庆典节点、民居巷口节点”进行优化设计。集市庙会街道,其人流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时间性,短时间的成倍客流量以及大量摊贩的涌入,使街道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同善集会街道设计应结合其街道内的公共建筑与服务建筑前的入口广场进行设计,为集会时的街道空间扩容。民居巷道与街道垂直交界,通过边界设计,区分商业与生活,有效保护村落原有居住环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标识性设计,以激活不同组团的特色化发展。2.1.2街巷节点设计。对于集会入口节点设计围绕边侧政府前广场进行低技化本体改造,增设休息空间,成为庙会游街过程中的与街道舞台空间相配的观赏空间。同时,在街角建筑山墙处增加标识牌,保障文化流线的明晰。宗祠巷口空间较大,街角有一古树,围绕古树设置休息空间,并在巷口增加构架式门楼。同时,区别于其他巷口标志物,提取传统宗祠建筑的结构体系简化利用,在巷口形成其特有的标志性。同时,利用街道对侧错置的建筑山墙面,设计指示图。庙会庆典节点设计以街道中间的古树为中心设计,为古树周围增加砖砌镂空围墙,作为保护古树的设施。并在砌筑方式上选用本土特色形式,并融入花草元素。在街角下方增设本土材料制作的特色指示牌。民居巷道节点设计则利用民居巷道里的三角形空间,设计特色的小园林,设置巷道标识,将人流向主街的纵向引导。同时,在巷口依照建筑走向增设构架门楼,使用现代生土建筑技术,对生土进行加工,融入古民居元素特征,增加其标识性。2.1.3街道时空性设计。在日常形态下,通过对街道入口敬水节点、宗庙节点、古木节点和敬树节点的设计,达到街道整体舜文化场所精神的提升。在市集庙会形态下,利用较为疏朗的古树节点,以及街道中公共建筑前侧的广场对集市进行折叠突出,增加市集的长度,并获得集市区域节点(图3)。2.2舜文化广场及周边设计。2.2.1文化广场及周边设计策略。舜文化广场是同善村重要古迹建筑的集合地,有保留有舜定居地见证的负下北城门楼,宗族文化背景下的同心会馆,以及农耕文化下存留的老磨坊。同时,舜文化广场也是村落近年来发展旅游的核心重点,建有历山舜帝文化客栈。因此,对于广场的整体文化提升的策略,集中于对广场周边的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对广场本身的环境优化。通过视线设计、高差利用、功能优化等手段,最终使舜文化广场成为村落文化中心和区域舜文化的高潮点[3]。2.2.2同心会馆保护与微更新。同心会馆作为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间,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2010年保护性修复,现作为农耕展示馆使用,内保存有古戏台、关帝像等。通过调研和空间句法分析,同心会馆边缘空间开放度较差,使用率低。基于此,对于同心会馆舜文化品质提升,主要以保护为目的的环境整体优化以及展览流线的设计。明确会馆内农耕展示功能的分布,保留前院大门、照壁、戏台原有功能,利用前院院墙为展墙,展示舜耕故事。二进西厢房用于农耕历史展示,东厢为廊,用于碑刻展示。后侧的献殿、正房关帝殿、东西耳房火神庙、财神祠则功能保留。唯一的更新设计为东侧院墙与东廊间的三角形闲置空间改造,用于农耕文明工具展示。明确同心会馆作为农耕展示馆的展示路线,入院落后靠西侧进入二进,观览二进展示区域后从东耳房与东厢房间进入东侧角部公园,最终从东廊后侧返回一进院落。基于对会馆的流线设计,注释:①《孟子•离娄》下篇,第一章,第1页。图片来源: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对会馆的铺地进行方向性改造。2.2.3负夏北城门楼保护与微更新。负夏古城楼是村落标志性公共空间,根据记载,其建于周,2010年保护性修复,在村落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被扩建的村落包围,现成为村落中心空间。负夏古城楼是舜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历山传统村落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于负夏古城楼的整体文化提升设计,以视线设计为中心,对建筑本体完全保护,对广场内树木进行移栽,打开城楼与周边的视线对话关系(图4)。2.2.4村史阅读馆——废弃民居改造设计。废弃民居位于广场东北角,前后两院落皆被废弃,基于广场的整体文化提升的策略,将位置优越的废弃民居进行改造更新。同时,此区域是民国时期的学校区。基于此,拟将废弃民居改造为复合阅读空间的开放式村史馆,以补全村落文化缺失点。废弃民居原有院落院墙倒塌、木构架破损、垃圾占据院落、耳房损毁,但院落建筑结构完整,院内留有老树。将一进院落功能定位为村史研究展览,二进为阅读空间与活动区。因此,利用院落与广场,建筑台基与院落间的高差,设计入口休息台阶空间以及二进正房和台基与一进院落正房后墙构成的村落文化观影空间。将民居院落一进仅剩的正房作为村史展览,西耳房为档案馆,二进院落正房及西耳房为阅读室,东西厢房为生活展示与艺术展示。向废弃民居院落二进正房前置入提取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的现代化构架,创造室内外过渡灰空间,增加空间开放度,补全一进院落正房缺失的耳房木构架为入口标志物。对民居原破损屋顶进行修复,增加天窗设计,前置构架则使用玻璃顶,增加阅读区的照度(图5)。2.2.5地景建筑——客栈功能补充设计。位于文化广场东北角的历山大舜文化客栈,是广场与山地直接交互的区域,此处为村落高差变化最大的地带。客栈上方的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弧形视角,可观赏广场周边的所有文化景观,其高度与上层村落平齐,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山地村落景观。同时,背侧山体连绵起伏,山景秀丽。因此,该平台是村落的最佳观景地点。平台下部的客栈,目前只有客房,没有配套餐饮、休闲、布草等服务设施。平台东侧逐步抬升,呈现梯田式景观。但由于位于上层村落边缘,环境恶劣,垃圾遍地,土地荒废。设计中将客栈上部区域环境加以整治,并新建山地景观性建筑,为区域提供多视角的观景空间,增加休闲设施,并补全客栈缺失功能。客栈上方平台一侧有方形土台,与一侧垂直高差3.75米,与另一侧两层退台高差分别为1.5米、1.75米土台视线与大高差一侧的树冠平齐,另一侧基本为人的高度,其本身体量满足客栈布草所需空间,因此结合土台嵌入客栈补充空间,并与灰空间结合,设计生长在地的地景建筑。同时,退台式地形高度抬升为人体高度,尺度亲人。在不破坏地形的基础上,对层级退台边缘进行优化改造,并在台地增设休息设施(图6)。基于上述对广场周边环境、建筑以及构筑物的保护改造和更新设计,最终在广场周边形成环广场文化带,构建舜文化传承的场所精神,达到村落传统文化的整体优化与提升。

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起源文化,舜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大量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深刻地植根于舜文化起源地人民的心中,也是区域共有的文化认同点。文化认同是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关键要点[4]。文章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垣曲地区村落内在联结关系,发掘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历山盆地传统村落结构关系,并以此为激活点,提出构建区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策略,并对垣曲县同善村“两心一轴”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进行整体优化与创新设计,提出以舜文化的传承为场所精神核心,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实践方案。期望以此次设计为例,为地域相近、文化相似的传统村落提供创新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郭建明,余万福.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南薅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1):57-60.

[2](清)薛元剑修,(清)强于铸纂.垣曲县志(缩微品)卷之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0:5-9.

[3]高家骥.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时空分异及机理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11-12.

[4]黄豪璐,潘辉,等.基于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研究——以福建元坑古镇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8(4):57-63.

作者:曹如姬 张婉仪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