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德育资源研究

时间:2022-04-26 03:16:38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德育资源研究

摘要: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之中既蕴含着珍贵的德育资源,又是各族人民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来源。充分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转变学校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合理构建德育资源、促进区域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地作用。本文即以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例,试浅析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可能与尝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德育资源;贵州

古往今来,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总体来说丰富且特色鲜明。全省共有49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成分之多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5位。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用独特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这之中既蕴含着珍贵的德育资源,又是各族人民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来源。例如贵州省黔东南延续至今的“姊妹节”、“吃新节”、“开秧门”等苗族节日和踩塘、对歌等民俗;水书,风雨桥建筑,瑶族、侗族、土家族等族的乡规民约,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留下的丰富文化资源。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一)人生礼仪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成年、结婚、丧葬等礼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礼仪活动,如满月、百日、周岁、生日等也都属于人生礼仪的范畴。”贵州从江加鸠地区苗族就有60年一次集体悼念死者的习俗,这种悼念活动的内容是集体悼念本寨60年来死去的最有威望的长者和所有死去的人们。通过生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憧憬,激发晚辈对先贤、尊长的追思与怀念,对死生大事的理解定义,转而衍生出无限的责任感与传承意识。这些由丧葬仪礼所引发的道德育化之功效是其它仪礼无法相比的。(二)民间传承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一般指民间歌谣、神话、史诗、叙事长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谚语、格言、谜语、歇后语等。”少数民族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其民间传承文化带有明显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享誉海内外的“土家族傩堂戏”,至今还在土家族聚居的贵州德江、思南等地传承。又如,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由侗族土秀才吴文彩倡导形成的,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的侗戏。再如,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传承文化,对学生审美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三)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集中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门类文化”民族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用。“例如‘四月八’是贵州苗族人的传统节日,但各地的意义不同。贵阳等地,是纪念为民族利益而战死的先辈英雄祝狄弄。在铜仁、松桃一带,则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牛王节’。而黄平苗族的‘四月八’则是为了纪念祖先开拓飞云洞名胜。”缤纷的民俗特色节日,共同构筑了别具风格、饶有风趣的民族民俗文化。使厚重的感恩思想沉淀在族群心理,助力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四)信仰崇尚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民族认同、社会管理、文化教化无一不在少数民族信仰文化功能的包罗之中,这些功能对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人们良好道德规范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例如苗族认为“石大有鬼,树大有神”,凡是生长在村寨周围的巨石、古树等,皆不许乱动乱砍。因此,在长时间的自然崇拜信息习俗影响下,少数民族形成了一系列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准则,并作为习惯法一直延续下来,这之中即蕴含着大量的生态德育资源。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养成热爱自然的习惯。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高校开发利用途径

“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挖掘乡土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转变学校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合理构建德育资源、促进区域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地作用。一般来说,少数民族自身进行文化传承大多是通过夜间全家围着火塘憩息闲谈之际,零星灌输、不断重复、潜移默化,自幼参与家族、宗族、村寨等更大范围的种种社会实践逐渐积累所至。而系统地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使之成熟的运用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程中,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工程。下文仅从高校角度对其开发利用途径略作探讨。(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收集、分类与整理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改变过去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深,思政教师授课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局限。用生活化、日常化的语言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的专项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达到对在校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认知和德育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多元化和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开辟新的路径和视野。(二)加强德育师资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德育教育意识,激发德育教育活力。诸如举办专题讲座,讲授民族文化、德育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组织研讨活动,交流德育教学的经验与成果;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奖惩机制、发展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引导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注重受教者的体验感,使德育教学真正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转化率,深化教育效果。(三)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开展各类积极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少数民族优秀的德育资源寓于其中,不失为一种德育资源开发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例如传统节庆活动、仪式教育和传统游艺竞技训练;民族历史微电影、民族文化专栏、少数民族服饰展演等。增加线上线下的民族文化活动体验活动,让其与课堂教育互为补充。增强受教育者的体验感,身临其境去领悟少数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四)高水平用好新媒体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法律意识淡漠等问题。可采用在易班、辅导猫等高校学生管理应用中,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专区,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德育定制教育。例如,可以在平台上开展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展示专区,方便学生查看,鼓励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德育素养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加强文化认同、地区认同的效果。如前所述,若能合理地将少数民族优秀的德育文化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拓宽德育教育路径,运用于民族地区青少年德育之培养,对于增强高校学生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秀梅主编.中外民俗[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86.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39.

[3]莫雪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1.

[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335-339.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08.

[6]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42.

[7]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作者:李颖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