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在古建夜景设计的运用

时间:2022-11-14 09:37:35

建筑文化在古建夜景设计的运用

古代建筑,因其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经历了严峻的时光洗礼,蕴含着先人的奇思妙想而在建筑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今能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是后人学习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在适应当地气候,满足人类建筑需求的长期发展中与自然和谐共存,经过历史验证和优选而显得更加珍贵。北京故宫建筑群是中国皇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从布局到细节都彰显出庄严,大气的建筑格调,其建筑地位及历史文化一目了然;苏州园林则是江南建筑的缩影,精致小巧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将明清民居的文化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日本的京都府即8世纪的平安京,其建筑群模仿了中国唐朝长安的城市格局,既展现了桓武天皇时期的平安盛世,又留给后人学习汉唐文化的建筑典范。此外,古罗马斗兽场的庞大粗犷倾诉了古罗马时代对力量的无限崇拜;日本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适应岛国的气候特点,体现居民与自然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传统文化;而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则以精湛的建筑技艺表达了欧洲中世纪文化中的哀婉与神秘……古代建筑因有了文化的渗入才能成为记忆的标杆,文化也因有建筑作为重要载体才能流传于世。不贴合历史文化,经不起时间和环境检验的建筑无法传承城市的文脉,更不能成为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有效产品证明。建筑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种重要性不仅应在古建昼景中得到体现,在古建夜景中更不能忽视。古代建筑因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往往成为城市旅游的首选,在白天其环境配置和建筑特色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直接获得,从而感知建筑文化。而在夜晚,人们却往往忽视古建文化在夜景中的表达,现代建筑的过度亮化更是把城市打造成统一的都市景观,千篇一律,城市文脉无从感知,建筑文化无法传承。如何让古建筑文化特色在夜间得到解读,与建筑周围环境和谐并存,已然成为城市建设者的重要课题。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往往经过历代的翻新和维护,或成为标志性城市建筑,位于显著的交通地理位置,或被保护于各大旅游景点,成为当地公园的旅游热点,这些古建在维护过程中或多或少融入了现代的材料和工艺技术,在昼景中无法表达的文化传承更希望借助夜景来实现。以下作者依托多个古建照明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古建文化的夜景设计中适用的三种表达方式。

1全景照明方式彰显古建的独特地位

英国伦敦塔桥建筑素有“伦敦正门”的称号,是中荷欧式建筑的典范(见图1)。该桥以高色温光为主要照明光源,将塔楼建筑整体亮化。由下至上的渐变高色温光源将整栋建筑的立面层次区分出来,展现了荷兰式十字尖塔,八角房,英国皇家长窗等建筑特点。整体建筑既延续了昼景的色调,提供了显著的夜间认知特点;又引发了南楼片区历史文化中的时代悲怆感,引领参观者对历史的追忆;同时,冷色调的设计更贴合了交通安全的考量,不容易引起夜间道路眩光及视觉疲劳,堪称静态全景照明的典范。塔楼位于哺育了灿烂英格兰文明的伦敦泰晤士河上,周围分布有历史伟人云集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见证了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等建筑(见图2)。这些建筑历经沧桑,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样,直至今天还在为人们所使用。因此,设计师采用低色温光源作全景照明处理,使得斑驳沧桑的昼景在夜间显得富丽辉煌,重现建筑的历史风采。因此,全景照明方式是静态的,以古建的各个面为照明对象的一种均衡照明。使用全景照明方式的古建筑多位于交通要道或城市主要路段,自身特点显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点,能激起历史联想,从而涤荡心灵,引起对建筑文化的共鸣。

2局部点缀照明方式突出建筑的自身特色

图3为北京颐和园的亭廊建筑,其夜景照明采用了点光源投射檐下及牌匾的局部照明方式来表达皇家园林的辉煌建筑文化。这一文化特点被凝聚在牌匾及色彩富丽的檐下部位,由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瓦当,梁坊,斗拱作为主要的照明载体。精巧奇妙的结构,雕梁画栋的外观以及大气舒朗的匾额无不彰显明清皇家建筑的辉煌文化。图4为古罗马斗兽场夜景,该建筑体积庞大,形式壮观,是古代罗马人力量崇拜的象征。在夜景设计时,以所有环形券廊为照明载体,用低色温点光源做重点投射照明,用重复的券廊勾勒椭圆形建筑场地,以此表现建筑的特点,引发对时代文化的遐想。图5为日本京都金阁寺夜景,金阁寺是日本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外墙以金箔装饰而命名,这一“四周明柱,墙少的建筑”结合镜湖池的碧波和蔚蓝的天空被喻为华丽的大船,蕴含室町幕府时代的华丽与不羁。因此,金阁寺的照明设计需要体现船的灵动以及华丽不羁的生活气息。设计师以黄色点状光源突显金箔的华丽,以白色光源勾勒船沿,以室内大功率光源点亮内部空间,再现船行夜宴的不羁生活,成为昼景主题的升华。图5日本金阁寺夜景照明局部点缀照明这一表达方式最能突显古建的文化特色和结构特点,尤其是墙少的建筑样式最为适合。当然,又因其不易展现建筑的全貌,周围环境照度的差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或是环境优美的自然基底,或是周围空旷的广场基底,或是可以零照度处理的建筑基底,都可以作为差异物质存在,以此衬托古建筑的重点照明。

3立面屏幕式照明方式创造现代动感的时代气息

21世纪是LED新光源结合PC技术演绎灯光神话的新时代。得益于LED光源的光色清晰多变,样式小巧灵活,可操作性强及安全系数高,各大城市的灯光节上都出现了灯光音乐演示,古建筑的主立面被当成了大型电影屏幕来使用。里昂的灯光节诞生在17世纪,源于感谢圣母玛利亚在瘟疫流行时对里昂人的保护,是民间的传统习惯文化的延续,寄托了其对光源的渴望和追寻。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的里昂灯光节以身邻其境的谜幻世界为主题,古建立面也显得富有动感。相对于里昂的动感灯光,大阪城的灯光节则以大阪城历史为主题,用各种灯光颜色和图案的缓慢变化演绎了大阪人从古至今的内心历程,见图6,图7。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夜景照明由静态转为动态,古建文化的感知也由隐形的遐想变为显性的浏览,夜景不再只是昼景的延续,甚至颠覆了所有的感官印象。不得不说,古建照明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然而,在照明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警惕光泛滥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希望每个古建筑都能有个产生心灵共鸣的光世界,即:每一个古建筑都应有自己适合的照明文化方式,绝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盲目跟风;每一种照明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都应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去粕存真,择优选用。

参考文献:

[1]宋佳音,刘刚,尹楠.上海世界博览会建筑物昼夜性格对比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1(1):113-115.

[2]高大伟,刘博,刘刚.基于油饰彩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型夜景照明设计———以北京天坛公园夜景照明研究与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1(4):88-102.

[3]徐群英.论西方建筑文化与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融合———以北京天坛公园夜景照明研究与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3(5):76-80.

[4]綦伟琦.强化建筑文化的民族个性提升建筑的文化价值[J].建筑经济,2006(2):73-75.

[5]施梦嘉,王勇.日本建筑文化的“和魂汉才”之路[J].学术界,2010(4):81-83.

[6]秦方.光影的地域性表达———以小浪底博物馆建筑空间照明设计为例[J].艺术评论,2015(6):71-81.

[7]施梦嘉.日本建筑文化发展中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以中日两国古都规划和布局的相异之处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5(2):68-72.

[8]何崴.媒体立面,城市灯光新的表演场[J].装饰,2015(3):226-227.

作者:徐宏 牛婷婷 单位:1.南京工业大学 2.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