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意象及内涵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11-24 02:35:00

植物意象及内涵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尊重自然、崇尚和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梳理传统诗词中的植物诗词,体悟其中深邃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感受诗词语言的清新、明快、简洁、典雅,积极创作音韵优美的植物诗词,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植物诗词;通识教育;学校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节奏优美,意境丰富,寓意深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壮丽瑰宝,在卷帙浩繁的典籍史册中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在各类文学体裁当中,古典诗词的诗风词韵尤其显得严谨、纯粹和精致。古典诗词托物喻志、托物寄情等比兴艺术手法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和朴素的生态观念,特别是依托植物表达的君子比德思想,把人的道德修炼、精神养成与身边植物相联系,托物寓意、阐释哲理、向上向善,成为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滋养。认真阅读、学习古典诗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建树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培育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等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梳理、赏析、创作植物诗词,可以强化古典诗词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是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梳理植物诗词内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古老的农耕文明积淀形成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基础。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程中,从简单的种植、栽培到系统的农学发展,从四季的节气时令到各地的习惯风俗,从百姓的田园生活到常见的草木枯荣,古人都留下了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或感恩自然馈赠,或抨击朝政私弊,或抒发浓情厚意,或倾诉离情愁绪,或讴歌善良人性,或讥讽丑恶虚伪,都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展示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和道德评判标准。在这些古典诗词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通常是用不同的意象来呈现的。诗词的意象会说话,它既是诗人生活观念的时照,又是诗人情感意念的精神承托。诗人通过对思想理念、家国情怀的物象转换,把诗词鉴赏的主要审美元素,用人们身边常见的普通物品或自然现象固定了下来。世间万物皆可入诗,世间万物也皆可成为意象。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咏物言志,无论是即事感怀还是怀古咏史,也无论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雅正派,诗人在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时,都会把种种情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景物表现出来。以花草树木为意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的共同现象。植物作为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自然之物,在诗词意象中比比皆是,甚至有着较大的占比。一方面,这是源于植物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植物就环绕在人类身边,随手可触,抬眼可视。正如山西巡抚陆应谷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印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的专著《植物名实图考》时在序言中写到的那样,“《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明乎刚交柔则生根荄,柔交刚而生枝叶,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气所随时而发,不择地而形也。故先王物土之宜,务封殖以宏民用,岂徒入药而已哉!衣则麻桑,食则麦菽,茹则蔬果,材则竹木;安身利用之资,咸取给焉。群天下不可一日无,而植物较他物为特重。”[1]1绿色植物不仅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最早形成,而且在与动物、微生物同源一体的生态系统中,还占据着第一生产者的主导地位,为人类提供新鲜的空气、栖身的房屋、赖以生存的食品、治病的良药。植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进化,充满了神奇、神秘与智慧。草木有灵,人间有情。人类通过植物感悟人生哲理,有的植物甚至成为早期先民的图腾崇拜,成为神话故事中的元素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无限情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植物隐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记录了祖先的过往、情感、兴趣、爱好,是祖国灿烂文明的基因宝库。所以,植物诗词从出现伊始,就是一个源于生活的独立存在,只是因其广泛、普通而被忽视。今天,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明确提出植物诗词这一概念,不仅可以丰富诗词的种类划分,也可以通过植物诗词意境的不同,为进一步学习古典诗词、解读古典诗词寻找到新的切入点,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一种生动有趣的选择。植物作为伴随人类的重要自然景物,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欣赏植物外在美的同时,赋予了它们某种独特的文化。其实,“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2]3把植物作为美丽的意象注入到诗词之中,使诗词有了花草树木情结,也使植物诗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植物诗词就是以某种植物或植物的某一器官为意象,运用托物言志、比兴象征、衬托联想、虚实结合等文学表现手法,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物我相融,实现从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创造,抽象地表达作者情感或作品主旨的一类诗词。主席在致第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曾经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3]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的植物种类数量庞大,几乎涵盖了身边常见的植物。从台湾学者潘富俊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诗词提到的植物都多达数百,其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中出现的植物有256种,《全唐诗》中出现的植物有398种,《宋诗钞》中出现的植物有361种,《元诗选》中出现的植物有345种,《明诗综》中出现的植物有334种,《清诗汇》中出现的植物有427种。[4]17植物诗词不仅在数量上要比用其它自然景物作为意象的诗词要多,而且因为植物就在人们身边,大家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植物,所以鉴赏植物诗词就显得倍感亲切。同时,植物还因为颜色、高低、姿态、花形等丰富的视觉形象,形成阴晴有别、四时有变、季相不同的动态变幻而衬托不同的意境,既增强了诗词的意蕴,也增添了欣赏植物诗词的美感联想,使诗词的艺术效果更加鲜活、丰满和具象。

二、解读植物诗词内涵,树立文化自觉自信

传统文化中植物无处不在。茫茫诗海,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诗还是咏物言志诗,抑或其它任何一类诗体,都可以从中找到植物的影子,都可以按照植物诗词的概念界定,重新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在传统的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行旅诗、思乡诗、闺怨诗、咏事诗、边塞诗等分类中,有相当多的诗词是把植物或植物的某一器官作为意象的。对于这些诗词,就可按照植物诗词这一新的分类进行分析。植物或植物的器官出现与否,是区分植物诗词的简单标准。确定某一诗词属于植物诗词后,还可以依据不同特性再做进一步细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根据这些植物诗词中涉及的植物种类,按照植物分类学理论对其作进一步细分。对于与植物相关专业比如农学、林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对于其它相距较远的专业来说,则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尤其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增加自然科学素养方面的熏陶,不失是一个好的途径。所以,确立植物诗词概念、丰富植物诗词内涵,有助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相互交融的新角度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开展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植物诗词关注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也就是说,提出植物诗词这一概念,最初的设想是按照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对有关植物的诗词进行分拣,按照思想内容进行分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并非诗人的原意,而是被王国维升华成为了对成就事业、追求学问的大胆借用和重新解读,这就像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在《论文学接受》中将读者分为一般读者、透明性读者、创造性背离三个层次一样,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对原作品进行再次创作。[5]80在他人的文学作品中渗透读者个人的理解,提升读者的素养,升华读者的思想,正是文化的意义所在。同样的道理,对古典诗词的解读、赏析,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需要。后人不仅要了解古典诗词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现实,更要在当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生活的异彩纷呈,在文化与自然、诗词与植物的相互交融中体验生命的多彩与本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按照这样的思路,植物诗词可以在以下分类中进行不同解读:比如,按家国情怀、报国之志分,有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的梅花;文天祥《金陵驿》“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中的芦花;杜甫的《春望》,诗中虽没有具体的植物,但有植物的通俗词语“草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中也没有具体的植物,但同样有植物的通俗用语“草树”。比如,按心系苍生、关怀百姓分,有白居易《观刈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中的小麦;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的“粟”、“禾”;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的竹子;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出现的植物则更多。比如,按节气时令、季节变化分,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中的草、树、杨花、榆荚;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竹、桃;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中的桃、李、荠菜。比如,按生态审美、生态智慧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的桃花;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中的桃花;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的豆、草。比如,按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分,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的树、桑、麻、菊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竹、花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指落叶)。比如,按赞美生活、享受天伦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树、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青草、豆、莲蓬。比如,按感恩孝道、思念亲人分,有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草;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中的萱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的莪。如此等等,每个读者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分类标准。“总之,在与自然界长期共处的过程中,人们为植物赋予了人的精神品质和生活寓意,将植物的自然生长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为人类文明找到植物的示范、鲜活的坐标。充分挖掘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自然规律阐释植物的文化价值,在众多的文化作品中感受到人与植物之间绵绵不绝的柔情蜜意,更有植物昭示的谦逊、团结、奉献、向上等美德和力量。”[6]把植物与文化联系起来不是现代人的创造,但却需要现代人的不断创新。各地各校尽可以根据所处地域特色和专业教育教学需要,列举出诸如遵规守矩、齐心协力、团结友爱、感叹时间流逝、抒发闲情逸致等种种分类,在经典诗词中挖掘整理植物诗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7]

三、积极创作植物诗词,赓续传承优秀文化

竹子挺拔有节,虚化若谷、高洁坚强。幽兰空谷独开,孤芳自赏、含薰蕴香。杨柳依依弄情,文人爱之、离情诉之。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的背后都有着深沉古老的历史,“每一种植物都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挖掘植物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自然阐释文化,以植物传承文化,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情怀,也是立足传统、传承经典,创新、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植物并不会言语,但却总有新鲜的话题。把植物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审视,要开发的课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这就需要下力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和相关课程开发。”“在这个意义上说,植物文化是继承,也是创新。”[6]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凝结,历久弥新,传颂久远。按照格律词谱学习创作以植物为主题的植物诗词,感悟古人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有效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几年前,原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邯郸科技职业学院、邯郸市农业学校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学生人文素养调查研究,成立了植物文化研究中心,开设了传统文化大讲堂。特别是依托河北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基地,组织专家团队围绕植物文化开展研究并出版相关专著。其中一个积极大胆的尝试,就是创作了一批植物诗词。例如,仿晏几道体的《满庭芳•植物演化史》:宇宙无垠,地球有界,史前生命初形。纷纭评述,究创世真情。今日科学论证,气候变、物种提升。海洋久,陆生进化,锦绣扮全程。骄阳添雨露,光合作用,塑造新兴。藻之后,新茸苔藓重重。蕨类随即跟进,增氧气、厚了苍穹。森林茂,种子时代,处处秀峥嵘。[8]3这首词以植物的起源与进化为背景,从生命起源学说的论争开始,把植物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以及植物对地球生命系统的贡献和作用,浓缩在了短短95个字当中。仿晏几道体的《鹧鸪天•咏絮》:又是一年三月三,飘摇柳絮舞升天。纵然无力随心走,可喜凭风任意安。城郊外,水塘边,万丝千缕聚不单。明年春暖新芽露,洒下浓阴绘绿篇。[8]142这首词描绘的是春天的美景。词中没有桃花的妖冶,没有翠竹的清幽,但可以从飘飞的柳絮中看到湖畔柳树的婀娜。人们在这轻柔的柳丝中,仿佛欣赏着炊烟绕柳的故园情怀,悲切着折柳惜别的满襟泪水,享受着风舞美人腰的春光繁华。当然,最值得借鉴的是柳絮不畏环境艰辛、善于凭借外力的淡定从容生活态度。仿程垓体《钗头凤•春风暖》:春风暖。春光艳。落红飘荡情无限。花瓣掉。果实到。代代相传,信息通道。妙。妙。妙。人生短。休停站。梦圆之日心儿灿。知识要。技能俏。勤奋耕耘,又传捷报。笑。笑。笑。[9]这首词是为以播种、收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而作。学生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奠基形成时期,要清醒地认识到奠定什么样的人生基础,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梦想。近年来,各地各校通过学习诗词创作推广传统文化的例子很多。据《光明日报》报道,江苏省天一中学创立天一诗社,通过“诗歌+”采风、书画展示、音乐表演等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无锡青山中学“青山诗社”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诗词的宣传和科普。比如初中学生徐浈在他所作的《咏安阳书院蜡梅》中写到:“安阳书院暗香飘,淙淙碧溪流石桥。古朴庭前狮麓秀,花园深处蜡梅娇。谁言冬日少生气,我道疏魂胜柳朝。墨客文人诗画赞,傲人骨气彻寒宵。”这首诗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很有味道。[10]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1]如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抓手和经验。选择从身边的植物入手,则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开启了植物世界的又一扇大门,开辟了以植物文化、植物诗词全新视角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条路径。人类既生活在植物环境中,也生活在文化的氛围里。如果说植物科学是自然科学,植物背后的诗词歌赋、神话典故是人文社科,研读欣赏这些文学作品,学习创作植物诗词,其实就是在植物与文化之间畅游,是一种跨学科的科学穿越,更是开展现代通识教育的一种绝好选择。人类与植物的关系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植物文化研究和植物诗词创作过程中,回望人类发展的历史,欣赏千姿百态的植物背后温情的记忆,可以看到会说话、有表情、有寓意、有精神寄托的植物,可以看到植物背后多彩的、厚重的文化。围绕植物诗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正是诠释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时代责任,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这更是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和高尚人格追求,全方位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实现“三全育人”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校注[M].侯士良,崔瑛,贾玉梅等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致第国际植物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7-07-25(1)

[4]潘富俊.草木情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刘凤彪.在植物文化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3):54-59.

[7]冯爱琳,郅尚炜.文化自信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8-113.

[8]刘凤彪.植物文化赏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

[9]武向梅.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中等职业学校主题班会创新案例集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9:272.

[10]苏雁.在格律平仄里启迪年轻心灵——无锡市十年诗词教育掠影[N].光明日报.2018-05-29(9).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作者:刘凤彪 单位: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