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

时间:2022-12-20 03:09:09

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

[摘要]现代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占有较好的优势,但仍有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有厌烦或逃避的情绪。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老师可以利用公共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转变,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公共体育运动;体育课;积极影响

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应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体系,建立以“身体健康积极锻炼”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身体质量和体育教学质量等。体育课通常被认为是玩玩就过的课程,无论是体育学习还是期末考核都是走走形式,所以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没有特别重视,甚至认为学会专业的技术课程就行了,体育是很无所谓的课程。所以,技工院校更应利用好公共体育运动活动项目,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热情。

一、技工院校体育课的现状

首先是学生方面,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都是很好动的,但也有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就对体育课有抵触,觉得体育课是很无所谓的课程。这些学生通常很少主动参加体育课的学习,有的是因为所学习的体育项目他们不喜欢,所以就无故旷课,或不主动参与教学等。其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有的体育老师思想落后,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很单一,甚至可以说是乏味。通常让学生自由活动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没有任何的指导和要求,然后几个体育老师坐在一旁闲聊,下课前点个名,一节体育课就结束了,这就是技工院校体育课的基本现状。还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建设,很多技工院校的体育场地都是严重不足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技工院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仍然是传统的三样体育项目:田径、各种球类项目、体操。田径场、足球场和篮球场这三个场地几乎占据了学校的全部体育项目场地,导致体育课出现了局限。

二、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

(一)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思想和态度。公共体育运动其实就是最普通的一些运动项目,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公共的体育运动转变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能课程就行了,体育是次要的,学校对体育课程也不够重视,只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课的教学项目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就不去参与体育教学,所以公共体育运动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喜好,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有了,体育课的态度自然就端正了。学校还可以常举办一些体育知识宣传等,让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老师在教学时利用好公共体育运动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二)公共体育运动的因材施教。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无论家庭教学、兴趣爱好、素质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所以传统体育课进行单一的教学无法因材施教,容易让不喜欢所学内容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公共体育运动就有效消除了这种消极情绪。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公共体育运动的选择,因人而异地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因材施教,这样体育素质不那么好的学生也能跟上进度,加上老师的耐心辅助和鼓励,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三)公共体育运动内容广泛,更符合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的,在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衡量。其实很多时候传统体育课重复教学的内容很多,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体育课的情绪,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公共体育运动所包含的运动项目内容比较广泛,且实用性比较强,这些适合学生的公共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满足多数学生的喜好。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公共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的束缚,以技工院校各个学习阶段来安排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课或公共体育运动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总而言之,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来说,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传统认识,端正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公共体育运动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其内容相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体育课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如此一来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体育课的需求,利用公共体育运动进行体育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巍.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大家,2012(6).

[2]马楠.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需求的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

作者:郭灿华 单位:广东花城工商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