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民用航空战略的影响

时间:2022-02-18 05:03:18

互联网对民用航空战略的影响

摘要:通用航空产业链长,涉及行业众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研究通用航空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陕西通用航空产业“一轴两翼”产业布局已全面确立,但通用航空企业运营情况欠佳。通用航空产业链的核心是通用航空制造业和通用航空运营业,整个产业链体系的其它链条或产业环节都是服务或依托于这两个核心产业。民航业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发展迅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我国民航业营销水平、服务质量、民航企业经营模式、以及民航运输系统方面将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我国民航业应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改变发展思路,实现新时代民航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具体发展路径如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民航企业竞争力、运用大数据开展舆情监测、借助互联网优势打造航空生态圈。

关键词:通用航空;互联网;产业链条;经济效益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衡量航空产业发展的两个变量,即在册航空器数量和飞行作业合算计量,在此期间增长幅度显著提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激发了全体航空企业方应对研发通航经济效应制造业、企业独立发展规划、企业之间加快部署航空业的合作共赢的热情,通用航空一夜之间成为了部署新兴产业政策红利的焦点。同时,按照国务院对航空业发展要求,民航局印发《通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为通用航空基础服务能力和创造力研发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两会上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代表们纷纷从空管改革、研发创新、运营模式、融资渠道等不同角度对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多个提案建议。由于通用航空产业链长,涉及行业众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因此研究通用航空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中国有着亚洲最大的航空产业基地,既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它在发展通航产业方面因此具备极高的先天条件。未来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走哪条路线是摆在通航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研究将在分析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技术,注重从产业链角度对陕西通用航空产业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进行分解,继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通用航空产业的核心环节,明确通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最后指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通用航空产业根据供需关系和价值流动可分为五个板块,按性质划分又可分为三大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分,基础产业一直是通航产业的前沿产业。纵观国内的航空制造业,因部分民用航空产业能满足国家对军用航空产业的保密安全等级,通过加入不同的网络技术构建B2B供应链网,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逐步进入各行各业,互联网对于操控军民航空的精准操作和分析得到广泛应用,在搭建航空航天研发成果建立孵化平台上,可以提升高效互联网+供应链管理水平。军用飞机可基于区域内网建立成供应链产业链共享集成平台,充分响应军民航空器的精准制造,该平台为航空产业的设计、制造单位与提供零部件和能源共享供应商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而民用飞机方面是已成型投入使用的B2B管理系统,建立之初是以航空制造企业核心的原则,该系统可实时显示库存状态、产品应需采购数量和渠道、产品从出场到使用全流程(如交付地、日期、交付方式)等综合管理功能。不仅如此,在更新供应商和使用率的方面平台也做了进一步完善,将传统的半人工自动化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工业生产服务主要包括电力服务、建筑服务和石油开采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包括航空摄影、航空旅游、气象监测和社会公益。文章的研究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两个方面做出贡献:在研究方法上,以往关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航空产业链的环节进行评价,而运用定量方法研究通用航空产业链中产业关联的文献较少。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通用航空产业链核心环节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通航产业各个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由于通用航空产业的数据较少且数据可得性较差,因此少有文献对通用航空产业进行定量分析,文章拟在这方面进行扩充和完善。在研究思路上,文章结合相关数据对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对通用航空产业的产业链效应进行分解,以此作为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基础。由于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制定产业规划、带动区域发展,同时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提供新的思路。

二、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1.“一轴两翼”产业布局全面确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国内诸多省市和地区纷纷将发展通航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陕西省在“三线建设”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潜力,拥有相对数量较多的军工企业和国防工业设施,这些先天的优越条件奠定了陕西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借着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家给予了极高的力度支持,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后,陕西卤阳湖通用航空产业园也于2017年获批,并建成2B级通航机场一部,园区先后共举办7次国际通用航空大赛,主要研发通航飞机的设计、测试、制造,除此以外也涉猎飞行培训和基地模型展馆等行业。2019年举办的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更是奠定了其在国内通用航空领域的先进地位。2.通用航空企业运营情况欠佳。2016年,陕西省通用航空飞行共计18497小时,相对于全国航空生产作业飞行的76.47万小时来说,陕西省所占比重较低。原因在于:一方面,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实际运营情况较差,飞机利用率严重偏低,开展业务很单一,通用航空产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陕西省通用航空行业在执照培训和其他作业上的作业时间明显较多,例如,在获批建设的民用航空工程项目中,工程实施对于实地论证不进行一对一的项目数据采集,而是选择参照国际知名航空工程中成型的实验数据,面对出现陈旧的照搬设施或技术操作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工程搭建诉求。最终会在项目的初步开展和施工进度中都会体现出问题,不提前修改实施方案和取材,最后会导致整体项目遭受严重损失直至工程停滞的局面,一味只顾增加投资成本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陕西省飞行培训发展具有优势,未来可以以飞行培训为突破口刺激通用航空产业需求,以此扩大市场。3.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全局把控。对比民用航空项目建设,管理组织普遍存在对上下级权责管理不清晰、项目规划测算不科学没有侧重或者管理方式反复多分支等问题,从而形成如下局面:实际管理中在面临全局性角度管理时,缺少自主能动意识;存在一批民用航空工程项目长期处于待审批状态,得不到具体开工时限的预测判断情况,这直接导致该项目中下牵涉的子无法正常运作的影响。此外,在研发项目技术方面,创新理念技术应用不到位、实际使用率低、民航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总体不高,也影响建设工程的效率进度,从而影响到整体全地区的民航工程质量。通过上述对项目管控的分析,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导致进度延时,管理组织成员没有进行经验总结,在没有更正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照搬照做还会造成新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增加,提高成本。从全国通用航空机场和产业园的数量分析,陕西省通用机场数量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产业园数量在全国位于中等水平。全国范围内已通用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此外广东广西、黑龙江、湖南的通用机场数量也较多,陕西省通用机场数量为1个,通用航空产业园数量最多的是江苏省为9个,陕西省已投入使用通用的航空产业园有2个,属于中等水平。通过通用航空机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的横向比较分析,说明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在国内外航空市场发展日新月异的前提下,我国的民用航空技术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构建有国内特色的科学项目规划,完善的建设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和简化管理方式,使管理工作结合民航建设更加科学。

三、互联网对我国民航业的影响

通过对通用航空产业链的分解可知,第一,通用航空产业链的核心是通用航空制造业和通用航空运营业,整个产业链体系的其它链条或产业环节都是服务或依托于这两个核心产业的。比如基础制造业是为航空制造业服务的,而航空保障业直接和航空运营业相关,其技术基础则依赖于航空制造业。所以,区域内通用航空产业的兴盛发达需要依托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和运营这两个核心带动,只有制造业的发达才可能掌握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命脉。第二,近年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行业带动性,对航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国防工业、资源开发、教育医疗等国民经济涉及的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产业发展是指通用航空产业对农业、工业建筑业、旅游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带来的产业拉动效应,这部分效应占据通用航空产业链效应的一半以上。从通用航空的应用范围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部分依赖于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程度。通用航空产业也通过电力作业、航空探矿、航空摄影带动了工业建筑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相关通航保障业如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通过数据测算发现,2014年航空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在56个行业部门排名第5位次,影响力系数从2000年的1.19上升到2014年的1.33。说明航空产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正逐渐显现。在当前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过剩产能寻找出路,而通用航空产业尤其是通用航空制造业则需要这些行业为其提供原材料作为产业投入,由此必将为这些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提供出路。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发展迅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我国民航业的营销水平、服务质量、民航企业经营模式以及民航运输系统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1.营销水平有所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国民航业的营销水平。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消费者购买机票的效率,降低了民航企业营销机票的成本。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手机客户端,如携程、去哪儿、美团等移动端应用软件,基本上代替了传统的电话和柜台等机票营销方式。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可以从移动端提前获知目标航班的近一至两个月票价走势,随时随地查看每天机票价格动态和机场通知信息,有利于提前制定出行计划。互联网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越来越便利地搜索到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办理改签与退票业务,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购买机票的效率。另一方面,从民航企业角度来看,由于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企业把较大部分宣传和公关的企业成本花费在互联网上,转变了营销策略,降低了企业成本。新的营销策略具有更加便捷、更加高效、促进互动、更加个性化的特点,提升了民航企业的营销水平。2.服务质量有所改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我国民航业的服务质量。虽然我国的民航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航空业的服务模式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民航企业建立了数字化实时平台,能够及时获取旅客信息和需求的变化,为旅客提供顺畅的投诉建议渠道,根据旅客的实际反馈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投诉问题的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二是我国民航企业运用智能化系统实时公开航班信息,支持旅客查询飞机动态,从登机、起飞到降落,能够全程实时跟踪更新飞机信息。我国各大航空公司都已经应用互联网进行票务的售卖以及日常业务办理。而且,所有的线上业务都是实时的、透明的,服务条款更加简洁。除了前端的售票服务,机场的登机办理环节加入了自助智能机服务,安检环节加入了智能人脸扫描功能,2020年疫情期间大部分国内机场还具备对旅客漫游地的互联网查询功能;三是我国民航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提供行李跟踪信息,提供娱乐设施,提供出行计划建议等。3.经营模式有所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转变了我国民航业的经营模式。应用互联网技术以来,我国民航企业在经营模式上正在积极转型。首先,在机场管理方面,我国民航企业正在向建设智慧型机场转型。智慧型机场包括对旅客的便捷智能化服务和对机场的智能化监控。对旅客的智能化服务包括自助办理值机、自助办理托运。对机场的智能化监控包括安检中的人脸识别系统、智能行李托运系统、停机坪监控系统、远程指挥系统等。这些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是建设智慧型机场的基础。其次,在经营战略方面,我国民航企业正在向临港经济战略转型。转型临港经济,就是要把机场和地方经济发展融合到一起。由于航空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地方的旅游业需求和消费需求,因此我国民航企业向临港经济转型是必然趋势。最后,在营销模式方面,我国民航企业正在向“o2o”(线上与线下)模式转变。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经营模式在航空企业和旅客之间建立了高效的沟通渠道,提高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便利性,优化了航空服务运输服务,转变了民航企业的经营模式。4.民航运输系统智能化水平有所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国民航运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智慧民航运输系统包括智慧空管、智慧航司等,具体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航空安全、服务、运营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响应。其中,智慧空管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空管系统进行改进,形成一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空中交通服务、流量管理、空域管理。而智慧航司是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智能的方式对航空企业的运输调度系统进行优化,科学管理,同时运用智能传感器、智能监控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提升驾驶舱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了民航运输系统中的人工依赖度。

四、“互联网+”背景下民航业未来发展的路径

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过围绕“一轴两翼”完善通航产业发展,优化通航机场布局,拓宽航线网络结构,从而打造多枢纽、多层级、差异化的网络化通航运营体系。未来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路径应着力把握以下几点。我国民航业应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改变发展思路,实现新时代民航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具体发展路径如下:1.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民航企业竞争力。我国民航业未来发展要注重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如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使得航空公司快速、准确获取消费者行为、偏好等信息。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同时将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反馈给航空公司。进而,航空公司可以根据从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市场需求预测,并且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偏好,有的放矢,采用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节约成本,提高收益。除了大数据技术以外,民航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使得民航企业的服务场景更加细分化、智能化。民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应更加注重使用互联网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数据化分析,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差异化细分,提高定价精确度,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自身竞争优势。2.运用大数据开展舆情监测。互联网技术使得现阶段舆情监测工作更加复杂化,因为各大网络平台都具备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如果没有及时做好舆情监测和控制工作,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负面报道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民航企业未来应该更加重视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及时掌握舆情走势,确保民航企业稳定发展。而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依靠人工完成企业的舆情监测工作。这种依靠人工监测舆情的方式容易产生舆情收集不全面、发现不及时、分析不准确、利用不便利的情况。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民航企业对舆论信息进行关键词检索和数据挖掘,以便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根据目标数据分析社会大众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从内、外同时入手控制舆情。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能否做好舆情监测和舆情控制关系到能否实现民航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未来的民航企业必须积极融入到先进的互联网平台环境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准确、全面、有价值的舆论信息内容,制定有效的舆情控制策略。3.借助互联网优势打造航空生态圈。互联网不仅紧密联系了航空公司和旅客,也带动了航空周边服务,如酒店服务、租车服务、旅游服务等。我国未来应该采用将民航与其他行业、其他交通方式、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发展战略,打造航空生态圈。航空生态圈指的是将民航业与餐饮业、酒店服务行业、旅游业,医疗等不同行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这种协同发展战略有利于民航企业第一时间为旅客制定一系列的出行计划,有利于针对不同的旅客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有利于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个性化出行服务。未来民航企业应具体分析民航消费者群体的行为偏好,采用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策略,形成个性化广告营销模式。航空生态圈可以实现内部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作共赢。当航空公司出现困难时,上下游合作者能够共同应对,合作提出解决方案。例如航班大规模延误时,生态圈内的餐饮业可以与航空公司合作,当乘客空中遇到突发疾病时,生态圈内的医疗专家可以与航空公司协作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我国未来应将民航业与物流、制造、贸易、金融等行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提升民航业综合服务能力,实现民航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民航业国际竞争力。4.使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空管效率。未来应继续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我国民航业空管效率。一方面,应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现有的空管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我国空管系统的稳定性和演变能力。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飞机起飞前的检测数据、空域内飞机的航行数据、导航设备定位数据、管制通话数据、航空器状态数据、监管设备数据等,建立综合的大数据动态信息库。进而将大数据库的数据信息通过部门间共享协作的方式,综合计算分析,研究目前空管的弊端和改进方案。另一方面,应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空管系统进行评估和预测。空管大数据动态信息库可以预测空管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可以为民航系统优化、航路优化提供辅助决策。同时,用大数据动态信息库对空管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为提高飞行安全系数提供辅助决策。5.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安全监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民航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监管方面的挑战。民航业的安全监管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监管、资金流动监管、作业流程监管、信息安全监管。我国民航业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安全监管力度:一是采用安全监管协作模式,协作模式就是要在安全监管过程中充分调动监管各个环节的积极性,保证各个环节都以客户满意度为共同目标;二是转变安全监管思路。在管理手段方面,由以前的单一手段到综合手段转变。在管理思维方面,由业内管理思维向跨界思维转变,立足国际视野,对接国际规范,扩展发展空间;三是优化安全监管评估机制。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对现有的安全评估机制进行改善和优化;四是开发智慧监管项目,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技术等,预测风险趋势,预处理大规模航班延误等不安全事件。

五、结论

通用航空产业链长,涉及行业众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研究通用航空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国内诸多省市和地区纷纷将发展通航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逐步进入各行各业,互联网对于操控军民航空的精准操作和分析得到广泛应用,在搭建航空航天研发成果孵化平台,提升高效互联网+供应链管理水平。军用飞机,可基于区域内网建立成供应链产业链共享集成平台,充分响应军民航空器的精准制造,该平台为航空产业的设计、制造单位与提供零部件和能源共享供应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作者:赵维 李富荣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