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制度改革减少统计层级

时间:2022-01-29 05:26:00

统计制度改革减少统计层级

最近,国家统计数据与实体经济感受之间的差距拉大。如一季度用电量与工业增长背离。同时,各种扭曲性数据加大了各类经济预测模型的局限性,使后者无法为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为应对这种统计体系效率不佳的局面,国家开始着手改进统计制度。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强调,要着力提升统计调查能力,改革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三部委日前也联合公布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要求严格依法统计,杜绝编造虚假数据。

中国当前的统计制度是多级统计,即由基层统计,然后层层上报、汇总,最后集中在国家统计局。这种多层级统计的弱势在于统计信息传输的环节过多;其二,因为层层上报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信息停留耗时过长,最终造成信息的时效性降低,不利于国家第一时间全局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最后,每一层级的统计机构的人员配置以及其他类型的物资与资本消耗,大大增加了统计体系的运作成本。

有鉴于此,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实施的是二级统计体系,即由国家统计局直接管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统计机构。在财政拨款上,基层统计机构的经费等也是由国家统计局直接划拨管理。

另外,统计层级的降低也方便国家统计局第一时间掌握基层统计的动向,根据各种统计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方式上的调整。通过精简机构所节省的大量统计成本也方便划拨到基层,增加基层的统计能力与统计质量。

尽管精简统计层级具有上述优势,但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必须采取更多的统计层级。实际上,这一观点是缺乏论证的。比如,土地面积大于中国部分省份和直辖市的瑞典、挪威、丹麦等国采用的是比二级统计体系更为精简的一级统计体系。这就充分证明,中国的省级其实是具备改革精简统计层级的潜力的。因此,改进中国当前的统计制度,不妨先从降低统计层级、精简省内统计机构开始,设立中央、省、基层的三级统计体系,试行顺畅之后,逐渐变革为二级。

过渡性的三级统计体系具体操作可以是将基层统计部门的财政直接由省级统辖,再由省级上报。这样的流程固然依旧存在数据扭曲失真的隐患,但因为降低了统计信息传输的层级,国家统计局层面更方面制定相应法规来激励省级政府上报更客观的统计信息,降低其干预统计工作和调整统计数据的积极性。从省级政府的角度看,他们直辖下面的基层统计机构,更容易第一时间客观把握本省的经济信息,方便更好地为本省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