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2-11-29 10:24:42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倡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不断增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深入挖掘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化”思想及其特点

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相比较而言的,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并体现在道德伦理、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1.国家层面:群体观念和整体主义思想在农耕社会中,在政治、经济、环境、人文和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于共同防御灾害的需要,人们习惯将自己置身在集体环境中,并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使其与集体的价值相适应,长期下来,人们就形成了整体主义和群体观念,将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将自己看成社会的一部分,因为整体利益如果受到损害,个人利益也将受到影响,故人们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就会以整体利益为先,并自觉服从于整体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群体观念和整体主义意识的体现。2.民族社会层面: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夙夜在公”的道德理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人们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奉献精神并进而正确处理家国关系。我国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3.自身层面(1)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体现为真善美的统一,即天人、知行和情理合一。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样的追求使人们从世俗功利中解放出来,追求全面自由发展和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们努力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可以用至诚至善至美概括。《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圣先哲追求的境界,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在塑造人的品性、锤炼人的意志和道德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2)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儒家思想提倡人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认为人们应该从自我完善出发,这些思想处处体现出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的向上精神。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尽心、尽性”“反身而诚”等论述都体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展现了中国古人不畏艰难、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精神状态。不管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乐观主义的人生教育能够使人们克服意志消沉、懒惰僵化等状态,激发人积极乐观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促使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人生梦想和抱负。(3)忠恕仁爱思想。“忠恕”即孔子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即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就是一种爱他人之心,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作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仁爱思想是处理人、自然和社会间各种矛盾的重要准则。这样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丰富的体现,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以及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4)轻利重义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并主张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这样的主张在儒家思想和言论中有着充分体现。孔子主张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和孟子主张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种轻利重义的主张不是让人们不再追求利益并忽视利益,而是要对物质利益有正确合理的诉求和欲望。这样的诉求也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认为:“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孔子也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儒家思想中的这些主张都认同人的合理利益,但人们的利益诉求应该在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并且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能够实现“见利思义”。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思想对于抵制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极度功利性、物欲化,对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都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古人在进行这样的教育时,也总结出了多样化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归结为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尊重主体的价值,在逆境中磨练人的意志,倡导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崇尚和谐,主张因材施教,倡导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这些教育原则与教育内容相辅相成,提升了教育的效果。

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存在很多误区。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这种倾向在建国后的初期比较突出,近些年在逐渐好转。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置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主张通过社会生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这种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完全脱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学化,最终使得其脱离社会生活,成为“空中楼阁”。2.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的主题转换。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相应的转型,即从革命型转向建设型、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各种转型都是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诸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因素。3.文化和思想观念更为复杂多样。我国文化领域逐渐活跃,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并日趋复杂。人们的观念日益解放,生活方式呈现多样特点,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功利化倾向更为明显,理想和信念不再那么坚定,出现动摇倾向,这些新取向、新特点会影响主流文化的地位,也给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程度和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4.多元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持久和广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势必会带来多样文化的存在,多样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但也势必会削弱主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在带给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带给人们选择的迷茫和困惑。另外,我国文化市场很广阔,但发展滞后,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得异域文化产品趁虚而入,影响主流价值观念。我国文化产品生产数量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知名和骨干品牌缺少,西方的文化产品渗入威胁着文化的安全,导致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等受到影响。5.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冲击着人们传统的行为习惯、思维和生活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去,使得价值观碰撞冲突,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虚拟的环境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和疏远,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跟上网络文化变化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应该树立正确的原则,将两者有机融合,探寻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两者互动,并建构科学的机制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1.明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要培养融入的意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工程,这需要建立起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整合渗透,使两者相互贯通并避免形式上的操作。同时,在融入的过程中,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不仅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使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是要明晰融入的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将人自身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以人为本,激发人的自由和求知本性,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自觉性。这样的融入能够促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在工作、生活等方面自觉融入于我们的主流政治文化、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要把控融入的度。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实际的融入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受教育的人所接受,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融入程度,二是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文化需要完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部分融入,文化的哪些部分融入还是全部融入等都是要进行把控的,对文化融入度的定量测量将有助于文化的有效融入以及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建设。四是要明确融入的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使其功能和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推动文化建设,使两者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尽可能相互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入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特点,使其成为一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并没有变化,只是其内涵丰富发展了。2.明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融入的方向性。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中,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要坚持融入的创新性。推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时展和改革创新的产物,因此在融入的过程中,应该紧随中国改革的发展步伐,紧跟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三是要坚持融入的主体性。要增强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指出的那样:“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四是要坚持融入的互补性。在融入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两者的相对独立性并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实现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文化建设应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以及其寓教于乐、营造氛围、优化环境的特点。3.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在融入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使其被大众理解认同,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教育管理,并努力使其在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中体现,同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并大力发展。应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教育、制度的优越性教育以及理论体系教育。同时,应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力度,坚持先进性、大众性和开放包容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和开放文化。三是加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发展力度。应该加大力度,生产映射社会主旋律、反映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优秀作品,并提高这些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受欢迎程度。4.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传统的传播和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种文化和活动载体中,并借助榜样的力量,使民众在无形中接收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一切现代网络和信息手段,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大众公共文化设施。一是要形成促进融入的领导和工作体制。应坚持党委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动工会、团委、妇联、其他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各领域的积极作用,形成全员动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形成推动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互动发展的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同步推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三是要形成融入的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需要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因此,应该从组织上、队伍上、经费上以及制度上建立起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同时,从精神上、政策上、利益上建立起文化融入的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阚玉双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