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2-05-30 03:42:04

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利化倾向的表现

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看,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一方面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与需求,更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师和学习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尤其是教师往往忙于社会活动,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通常忙于求职,无心顾虑学习。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多媒体在大学的应用,虽然有助于提高上课效率,但是也可能使课堂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入下去。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利化倾向的成因

2.1西方的利己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与交锋日益频繁。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着中国的文化世界。一些没落腐朽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大学师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他们重视自我、注重利益,把追求理想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研究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这些观念具体到校园之内表现为重视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追求。漠视个人人格、思想境界的提升。现实中研究生只关心切身利益却不理会社会事务,并对公益活动表现得十分淡漠。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当中有的制作虚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书。丧失了诚信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的功利倾向更加明显。

2.2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取向渗透到了高校之中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非道德因素,“利己”和“利他”成为最基本的道德矛盾。随着社会的功利化、金钱化越来越严重,这种影响已经深达人民群众的内心。而我们许多人却并不自知。在这种价值评判标准下社会中的某些主体与个体常常会充分使用自主权,强化他们的自身利益。社会中的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学校和研究生思想当中。市场经济利益使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自身利益是行为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社会利益只能作为他们自身利益实现后的补充因素来考虑。许多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将大学教育当成个人成功的跳板和智力投资,进行的学习带有浓重的功利性。这些不仅仅从社会层面广泛地影响研究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价值认同,而且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3学校教育的弊端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展开更为艰难

学校为了片面应付政府、迎合社会,偏重于做表面文章,甚至于弄虚作假。而且相关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推脱或趋于表面。这些导致现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的状况,严重缺乏前瞻性,很大程度上存在被动性。最终未能摆脱消极防范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现在大学过于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学校和教师将工作重心从人才培养转向了从科研和社会服务中获利。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不是一心致力于科研论文的研究与发表,就是每日陷于繁杂的事务堆中。因此很难对关于学生的重要问题和棘手问题一抓到底。有的老师在上课时通常不注重讲课技巧和教学方法,往往敷衍了事。或者是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情感的差异性,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2.4家庭环境在研究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校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极为受宠。一方面家长对孩子都极为珍视,可谓“放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能时刻都把孩子放在身边盯着。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又十分严格,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有一定财力与权力的就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关系为孩子寻求出路,无权又无势的便将希望都寄托在让孩子考大学以便能出人头地。这些都使在校的研究生带着功利的目的学习。加上他们在自学能力、自律能力和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欠缺,所以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就容易侵蚀他们纯洁的心灵。尤其是在面对物质、金钱以及地位对传统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挤压和诱惑的同时,一些研究生应有的品质和德行正在被逐渐地消解。有部分研究生过于重视自我。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他们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严重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2.5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进一步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现代化手段。但是它也导致了虚假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信息乘机扩大传播范围。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乘虚而入。这些都对广大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尤其是现在很多研究生迷恋于网络之中,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日渐冷漠。同时,现在一些低俗的电视节目一档接一档地推出,最受当代青少年吹捧的当属“快乐男声”“超级女声”,在这些所谓的娱乐节目的渲染之下,追星成了一种时尚,甚至研究生中为了成名而参与各种选秀活动的如过江之鲫,他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朝着“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李雯婷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

一、当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研究生形势政策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高政治鉴别力。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各高校在做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外,还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从总体看,研究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对待人生的态度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富有钻研、创新精神。但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研究生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问题:部分研究生出现了政治学习松散,诚信观念浅薄,奉献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弱化,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在业务学习中崇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缺乏社会公德,考试作弊、论文造假以及盗窃别人研究成果等事件。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体参与度不高。各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参与程度明显不高。突出表现为:教育者重视教学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专业教师的选拔培养,轻视政工队伍特别是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轻视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轻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的理论讲授,轻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融入贯穿[2]。

2.教育内容不够充实。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忽略了特定时期特定教育内容的更新植入,违背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事结合的原则,造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研究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

3.教育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一直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硬性灌输,缺乏有效的疏导教育、启发教育和实践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没有形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社会发展需求而主动接受教育、参与教育的局面,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教育过程传统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局限于传统思路,没能理解学生需求,缺乏有活力的学术活动,教育过程应从学生出发,为研究生服务。

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体系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素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素就是所有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的各个关键因素的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素基本内容的界定是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最根本最核心的环节[3],准确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可以从错综复杂的要素中整理出切实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素(如图1所示)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体要素:主体要素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及队伍保障。内容要素:内容要素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适应关系。过程要素:过程要素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研究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相适应。环体要素:环体要素指教育环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是传授思想的主体,被教育者是接受思想改造和自我学习的主体,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①强化教育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端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应该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设计者。教育者自身应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组织教育活动。②提升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教育对象拥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自发地去选择想要接受的思想信息,根据其认知水平来主动调节自己的思想活动和各种行为。在充分参与和融入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之中的前提下,教育对象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稳定研究生专职思想教育队伍。对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能进行明确和强化,对从事学生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人员,要进一步给予积极的评价,提供全方面的支持。但是目前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人专职配备、兼职规范、职称晋升等方面还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发挥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保障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人,是研究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研究生道德和精神的匹配者。导师不仅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等方面有指导,而且对学生的治学态度、道德观念、做人做事方面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导师要以自身的素质加强研究生对自身的认同[4]。

3.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①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思想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着眼于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一切问题都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②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研究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等,进而增强研究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③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环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切入点,以诚信意识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教育等为着力点。④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保证研究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方向。要注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引导研究生练就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⑤核心价值教育。要坚定不移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头脑。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基础工程,深入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4.充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①以先进文化引领教育。研究生具有旺盛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活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借助校园浓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先进文化的引领教育。②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重视研究生的内在需要,贴近研究生的思想脉搏,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激活研究生的主体性。研究生已成年,有鉴别真伪、独立生活的需求和能力,要从解决研究生实际困难的视角出发,主动深入学生当中,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帮助困难研究生解决好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适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加工作的针对性。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③加强社会实践。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研究生正确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一是通过开展走访参观、业务实习、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研究生在了解掌握专业业务的同时,提升研究生把理论结合实际能力,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认识。④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力。研究生教育就是一种高层次教育,强调学术自由的探究教学,它尊重知识,尊重学术个性、注重讨论和交流,能鼓励新思想的产生。建立一套完备的学术自由的支持系统,包括鲜明的学术主题,影响深远的学术大师,适当的场所,热烈的氛围等[4]。

5.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①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思想道德风尚,正确引导舆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让科学的理论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形成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靠的有利的社会环境。②优化学校环境。要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优化学校环境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追求高品位和学术性,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学风建设是优化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而言,主要是抓好科研作风建设。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知识层次高、学术能力强、参与意识较浓的特点,以学术为中介,通过举行各种高层次、高品位的辩论会和研讨会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通过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教育主体参与度不高、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教育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教育过程传统化等实际问题。为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构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体系,并从主体要素、内容要素、过程要素和环境要素等方面剖析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文章将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保障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作者:刘军伟刘静傅江浩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第三篇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心理有明显变化

新媒体的影响力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90后”,独特的成长发展的环境塑成他们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心理价值倾向,其群体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重视自我或彰显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对传统容易表现出一定的逆反性心理倾向,等等。当大学生“遇上”新媒体后,特别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他们因剥离了社会身份和附加属性,交流变得更为隐蔽和自由,言论和表达也会异常活跃和流畅,话题价值基调、是非观念取向总体正向且积极,但因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喜好偏向,也往往会以一种非常态化、调侃自嘲的形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要致力于创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奠定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基础。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与时俱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十八大报告也为我们探寻利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方向。在相当长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按照主题来设计理论板块,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等等。如果按照主题进行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难免会枯燥、乏味、单调,也会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社会实践环节脱节,背离了需求是产生行为的原始推动力这一原则。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载体使用上主要以黑板、粉笔、教鞭等传统的教学工具为主,即便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环节也只是一种点缀,从总体上看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无法将学生从手机小屏幕吸引到课堂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品格和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身份具有确定性,而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主导、权威者的位置,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关系上则更多地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和平等交流,基于此,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该充分体现出立体性、动态性和超时空性,改变仅仅以“熟人关系”[2]模式来传授知识和进行价值引导的模式。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新媒体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形式或工具意义,但是绝不能让形式遮蔽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或内涵。我们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是新媒体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缺乏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支撑,新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流于形式,不仅会走向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而且还不利于人类,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媒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上的延伸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必须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新媒体社会在虚拟的实践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判断和观念,必须经过现实社会实践的考察和检验才能最终被认可、接受和推广。正是因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介入,促进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新媒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拓展,建立新媒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实现两者的互通与融合[3]。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1.丰富性

基于互联网服务和云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其本身就拥有数量惊人的综合类资源。每个人又都能进行信息的与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复制链接等技术,将其他相关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中的信息整合后制作成电子版资讯上传到网络平台中。海量信息使得新媒体快速传播成为了可能,也使得大量且新鲜的信息资源与素材可以源源不断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教育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互动性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上”与“网下”互动影响的系统[4]。虚拟空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现实背景和现实根源的折射和反映,网上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参考网下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虽然如此,但网络世界又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和叠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版”。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用“网上工作”取代“网下教育”,而应该探索“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配合的机制,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网上网下工作配合互动,使教育效果聚集放大[5]。二者相辅相成,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更调动了他们获取资讯的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以往教条式的说教,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3.平等性

在传统媒体前公众是完全受众者,而新媒体这一网络虚拟化平台却主导了选择权和控制权,以期信息达到权责一致的较公平状态。此外,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使得其心理障碍降低,在与思政工作者的交流中也较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同一互动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更能鼓励学生将现实生活中不敢或不能说出的话,通过新媒体交互工具传达。因此,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把握他们思想动态的变化,从而将自身的学习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

4.即时性

新媒体加速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反应速度,使得新媒体具备充分的即时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新媒体进一步增加了自身的应急能力,对紧急情况与临时情况的处理水平显著提高。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对响应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当下、当时、当即给予答复,否则,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流将很快淹没重点信息,影响到下一阶段的情况处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使得即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使得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即点即通,也大大地减少了思政工作者们为掌握学生情况所花去的时间,甚至还突破了地区乃至国界等时空限制,使得天南海北的思想交流成为了可能。

5.隐蔽性

新媒体环境构建了独立于社会现实生活的虚拟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环境中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控性。现有的网络技术已经可以让师生自由选择服务器节点,相应的服务器也将更新IP地址,既可以单纯的以“游客”身份浏览信息而不直接参与互动,也可以更改、伪造或隐藏自身自然属性,创设虚拟身份参与其中,辅之以声音、符号、表情等方式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新媒体的隐蔽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认可相关的教育理念,并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互联性以虚拟身份进行传播,使得教授过程更为柔性,也比强制灌输意志更为易于接受。

6.精准性

新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一个让人袒露心扉的虚拟空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偏向将情绪和经历展示于公众空间,通过别人的关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也就造成了在网络上青年学生反而更容易流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现实中的困惑,避免了在社会现实条件下因彼此间的不信任感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大多数青年学生出于社交目的考虑在新媒体网络工具上填写的个人资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用户身份相对真实的前提使得倾诉者的安全感和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宣泄的效果也更能符合预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内热门帖子、QQ群聊和人人网留言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细微变化,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帮助,使得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的基本对策

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化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进行教育对策的调试与重塑,尤其要从自身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从教育内涵到教育形式、从教育模式到教育技巧、从教育过程到教育目标等方面加强整合再造,以期实现以教育新策略应对新环境、新问题。

1.开放平等增强互动性

新媒体模糊了虚拟与现实共存的边界,使得二者进一步融合,其开放性和共享性为发挥教育合力创造了条件[3]。开放性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突出表现为不存在地域局限,具有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涵盖面广、传输快捷、形式多元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7]。网络作为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被当做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载体。在全球化、多极化的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网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网站,专设西方文化和国外思潮等栏目,邀请专家在线点评交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领域的主导性地位。对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喜爱的微博、博客、SNS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注册账户、建立主页,通过新媒体工具交互沟通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对于网络群体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解放,若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开放性,则更应走入大学生群体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活,从他们实际需要出发提供引导和支持是必然选择。新媒体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课堂之外融入大学生生活和真实内心世界的沟通交流平台,更建立了一个全员育人的平台。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之上,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专家、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乃至学校领导都可以在新媒体建立的平台中平等互动交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隐性内涵增强实效性

新媒体多样灵活的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所谓隐性教育模式,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模式而言的,是教育者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中,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一过程不仅一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刻板、空洞、灌输式和一成不变的印象,而且也使得教育方式变得间接,空间时间变得更加随意,内容变得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谈到,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的互动和交流,形成共同的认知,更是一种情感的互动[8]。如果说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新媒体就是建立这种沟通的桥梁。由于大学生对老师有种天然的敬畏感和隐匿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难免产生距离感。但通过虚拟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成为网络上的良师益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排除叛逆心理,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更易于接受和认同[9]。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匿名的交流方式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更便于培养感情,更好地接受施教者的思想[10]。

3.直接高效提升精细化

精细化作为一种新兴管理理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一些企业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概念提出来的[11]。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为管理者带来诸多便利,从而对工作的流程、方法和质量等进行持续的改进。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也由于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成效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企业对管理的要求,所以它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并细化为各种可操作的方式方法[12]。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思想也逐步被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媒体工具强大的点对点、一对多、多对一等交互功能,使得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无缝且流畅。一对一、点对点的交流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教育,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育怪圈。甚至在进行深入交谈和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对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极具针对性、符合心智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案,这种“量体裁衣”式的精细化教育模式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更为突出和显著。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必然诉求,是使管理达到更高更佳层次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也可以通对过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将规范管理、全面管理的模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将使得教育效果事半功倍[13](P145)。

4.整合联动提升利用率

新媒体交互性、平等性等日益凸显的优势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潜力难以估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单项的教育模式不同,新媒体时代,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谋求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讨论,或直接与学生进行在线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利益诉求并倾听心声,并寻找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尽量解答,可以将丰富海量的教育资料、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与不同领域的教育专家进行整合联通,使得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在工作中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强大聚合作用,吸引不同的资源推动合力的形成,将教师、学生、授课内容、授课程序、授课评测等教育因子融合到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利用BBS、QQ群共享等实现学习资料的共享,利用微博进行思想争鸣碰撞,利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调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位差,逐步构建大数据库,发挥效益的最大化。一旦建立起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完整线上互动与答疑解惑体系,建立起贴吧、网络日志完整线上分享体系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相互覆盖交叉,以实现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最大化。

5.开发创新提升效用度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逐步建设主流文化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新媒体化的工作稳步推进,通过青年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理念为学生接受和认可。方兴未艾的新媒体介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使用得当并和相关媒体技术科技公司进行合作,研发出兼备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则可以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在网上流传开来。比如可以利用电子书籍软件,将原有的书面课程制作成电子杂志、电子课件上传到平台上,供所有大学生下载学习;也可以将团课党课、爱国爱乡活动等具有主流文化特色的经典活动制作成视频,供校际乃至全社会观看交流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工具涌现出来,对大学生提升媒介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着有益补充和良性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理论上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还需要在社会具体实践中指导学生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主动、积极倡导“健康上网”“正确使用媒体”等观念[14],让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并在具体实践中起到指导和矫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下,又恰逢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多样性、复杂性、创造性的特点。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原有的粗放型、经验型的管理与思维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这势必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面临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控学生需求,坚持以更有效的方式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扎实、更富有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的今天,将新媒体引入其中,显然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能更富有成效地完成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本文来自于《伦理学研究》杂志。《伦理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叶燊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