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文化意义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2 11:10:00

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文化意义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文化现代性创新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现代性诉求的必然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最高意义上的现代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蕴涵着建构新的现代性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双重文化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在走向民族化的过程中与中国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东西方文化转换提供了中介,使马克思主义这一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理论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精神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化、通俗化、民族化的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现实境遇,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积极的思想文化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他们又强调:“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的“时”表现在以下层面: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实现理论的自我超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时代的主题,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地制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本土化或民族化;根据条件变化阐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表明,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要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必须保持思想理论的活水源头。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妙,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60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质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创新史。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几大理论成果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大理论成果探索和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当今时代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文化多元思想融会方兴未艾,如何从理论上认识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现实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推向前进。

一切价值都体现文化的价值,都是以文化形式存在着的价值。从历史进程看,近代中国面临政治、社会、文化的多重危机,各种主义、思想流派先后粉墨登场。从林则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到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从“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呼号到孙中山“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喟叹。无论是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还是康有为的大同乌托邦,严复的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都不可能救中国。但是各种主张纷呈沓至,各种学说斑斓多姿,造成文化上的无序而多元的状态,从而使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呼唤着一种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拯救中华文明于水火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能够超越其欧洲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它不仅能够成为世界各民族继承、吸收和容纳的一笔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改造自身社会和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以十月革命为契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犹如春风化雨,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被接受、被认同,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现代性诉求的必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蕴含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普遍与特殊、继承与创新的现代性主题。一个政党公开的旗帜至关紧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曾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旗帜,就是党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党的威望和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得失。树立了正确的旗帜,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党才有坚强的战斗力,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一次彻底的民族精神的自我塑造,体现了中国人更理性、更自觉的主体性文化选择,基本上完成了由“物”的层面至“心物”层面、再到“心”的层面的过程,使五四以后的文化探索和文化追求获得了现代性视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所积淀、内化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种独特的思想特质,代表一种崭新的文化气象,代表了文化现代性的正确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实现了从西方到东方、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到中国的现代转换,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诉求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相互重构整合、文化创新的过程。其实质是利用西方现代性文明成果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汲取、借鉴与创造性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又是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来说,是得到改造和走向进步的过程,是中国民族文化自我更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则是寻找新的生长点和再创造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对待中西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改造,汲取其民主性精华,并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成分被加以提炼、改造、弘扬,从而成为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总结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文化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而且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文化形式,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审美取向;这种文化具有大众化品格,否定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和贵族垄断制,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藩篱,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转型。公务员之家

马克思曾强调,理论的应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情况为转移,必须考虑各国的制度、风俗、文化传统。马克思曾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正如刘少奇所说,“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才能建立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如何把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文化资源创新联系起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转化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和民族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中国有适合它生长、发育的丰厚文化土壤。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许多优秀成分具有契合性。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和求真品格、大同思想、均平理想和小康追求,中国农民战争和反侵略传统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基础前提。

中国民族心理结构、致思方式和价值范畴虽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内涵的差异,但由于扬弃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美的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实践的唯物论”的特质,两者有内在的精神联系,这些文化心理积淀无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心理图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的传播途径方面包含了表达方式的民族化、传播方式的民族化、理论形态的民族化几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表现于思想内容、历史资料和表达方式诸方面。

第一,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命题和范畴给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如同志在论著中,对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与行的论争,关于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斗争,关于历史观上的道德与功利、动机与效果的争论,都作了科学的批判和总结。再比如,实事求是与思想路线、大同理想与最高纲领、尚贤思想与干部路线、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崇德精神与党员修养、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中庸思想与反“左”防右、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小康之治与小康社会等均是老命题、新创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第二,对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某些言简意赅的词句和丰富的思想资料(名言、成语、典故)加以引申、发挥或改造,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原则,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的文章,通俗、明快、易懂,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章法结构和表达手法上,的文章借鉴了中国古代文风的优良传统,开创了论说文的新格局。邓小平著作语言精炼集中,具体贴切,概括而不抽象,扼要而不晦涩,字字珠玑。当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发展是硬道理”、“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台阶式递进”、“波浪式前进”、“先富带后富”、“求同存异”、“三个面向”以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五个统筹”等等概括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简明易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斗力、感染力、凝聚力彰显功效。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次思想革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风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辩证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现代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