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4-17 12:41:00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继承与发展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38(2000)05-0042-06

从马克思、恩格斯1884年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统一战线理论已经经历了152年的历史。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过程中,统一战线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地运用和发展,它成为思想宝库中非常成功、非常富有创造性的一部分。而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他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当代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为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为统一战线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统一战线是一定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派别之间为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它是属于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范畴,也有它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必然过程。统一战线理论就是研究关于统一战线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的学问。历史上,自有阶级和阶级社会以来,就有统一战线问题。尽管古代历史上没有这个名词,但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任何一个统治阶级、统治者,为了建立和巩固它自己的统治,必须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政治同盟。统一战线就是这样一种性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统一战线问题的例子。三国时孙刘联盟抗拒曹操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但是,历史上的这种政治联合,只是剥削阶级某些政治集团对同盟者的利用,它们并不具备科学的形态。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则是自有科学共产主义运动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因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实践中,统一战线才得到长期、广泛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论和政策,成为不断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统一战线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恩格斯于1883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写的序言中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同志在1950年接见参加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同志们时曾经说:恩格斯的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就不能最后解放自己。《宣言》这个基本思想,正是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根据。

解放全人类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就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以及消灭这些社会现象赖以产生的根源,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受到阶级关系的限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提供了每一个人独创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就必然消失”,[2]达到解放全人类的目的。无产阶级的解放,首先要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这是无产阶级一次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解放,然后,运用这个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把全人类从阶级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无产阶级的最后解放。因而无产阶级的最后解放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前提的。这正是我们进行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

2、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组织同盟军的问题。这是因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是人民群众的行动,是阶级的行动,是需要亿万人民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才有可能胜利的事业。所以《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一切劳动人民联合起来,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埋葬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与此同时,《宣言》主张,和法国社会主义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支持瑞士、波兰和德国反封建主义的政党。

3、统一战线的重大原则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问题是重大的原则问题。统一战线不是各种力量的简单组合,更不是乌合之众,它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奋斗目标,更要具有发挥领导作用的政治核心力量。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坚持领导权这一概念,但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坚持领导权的思想。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同盟者不应放弃“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力”[3],而要“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4]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1852年11月,马克思在《科苏特、马志尼和路易、拿破仑》一文中突出强调:“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和其他阶级、党派的联合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持对同盟者的批评权利,体现了马克思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原则,坚持领导权的思想。

列宁也很重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领导权的问题。1920年6月,列宁在《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5]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中领导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并直接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问题。

4、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组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无产阶级如果放弃了应该团结和可能团结的力量,必然使自己陷于孤立,增加敌人的同盟者,招致革命的损失或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看到了统一战线的作用,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6]“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7]“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8]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工人政党要是背离了这个策略纲领,每次都因此而受到了惩罚。”[9]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他在《“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写道:“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谁要是没有在实践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和在相当复杂的各种政治情况中,证明他确实会运用这个真理,谁就还没有学会帮助革命阶级去进行斗争,使全体劳动人民摆脱剥削者的压榨而获得解放。以上所说的一切,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10]可见,统一战线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同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创性的统一战线理论。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唯一的道路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尽管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较少。面对强大的敌人,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必须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团结人数最多的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这就决定了中国统一战线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党正确掌握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结合得好,中国革命就胜利,否则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党的纲领,并作出“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决定同国民党和其他革新团体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并指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应保持自己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独立性。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形成了全国大革命高潮。但是,我们党在大革命后期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一味迁就退让,放弃了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使大革命归于失败,统一战线也破裂了。

1927年的革命失败后,我们党深入农村,开辟农村根据地,建立工农红军,又使革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由于党的领导机关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不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同盟者,反把中间势力作为最危险的敌人,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90%,在白区几乎损失100%。

这个时期,对统一战线问题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代表了党内的正确主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中的同盟军的问题。文章还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矛盾态度,预见到“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11]还敏锐地看到了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和掌握政权及枪杆子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党处在幼年时期,关于统一战线的认识并不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所接受。

中国共产党人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认识了,选择了。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全党的领导地位,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红军到达陕北之后,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并明确提出共产党掌握领导权的责任。纠正了党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把民族资产阶级混同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错误,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农大众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在正确指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以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依据,认真吸取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教训,总结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章中,深刻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论证了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的可能性,明确把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原则和方针: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即抗日民族统一分配的总政策;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12]的斗争策略等。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把统一战线列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理论,正确指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我们党以西安事变为契机,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对日抗战,又在抗战时期克服了类似陈独秀投降主义的第二次王明路线,打退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发动了全面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到了饥饿和死亡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章中,提出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强调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13]人们在统一战线的论述中认识到:这场战争不只是国共两党谁胜谁负的问题,而是几代中国人所要求的独立、自由、统一、富强的中国能否最终实现的问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胜利发展及其在国家政权上的表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各民主阶级、各派的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政府。但是,由于夺取了全国政权,党内一部分同志增长了居功自傲的思想,他们看不起党外人士。针对这种倾向,依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一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之所以建立统一战线,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他还在《不要四面出击》中指出:“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14]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不要树敌过多,这样才能孤立敌人。这些论述,及时纠正了轻视统一战线工作的倾向。

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和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及和平改造资产阶级的思想。明确指出:现在有两种统一战线,两种联盟。一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这是基础。一种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他认为,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同时,他还认为,在我国具体情况下,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除了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可以和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和平改造资产阶级。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关于赎买和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开辟了经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和平改造,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派工作方面提出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派还有没有必要存在?派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处于什么地位?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共产党与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时期巩固、发展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对形成我国的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有深远的影响。

党的八大,宣布了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但人民内部还存在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指出,现在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经济工作中对城乡各阶层人民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派关系上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方面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统一战线理论,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是:

1、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一个法宝,也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法宝。

单凭无产阶级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革命胜利后,要取得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成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统一战线。

2、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两个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第二个同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联盟,这个联盟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有了这个联盟,有利于我们党争取一切中间力量和可以合作的朋友,达到最大限度壮大自己和孤立主要敌人的目的。

3、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党的领导主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行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来实现的。在统一战线的实践中,要争取团结各种不同的同盟者,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提高同盟者的政治觉悟。在统一战线中,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是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要又联合又斗争,既防只斗争不联合的“左”的错误,又防只联合不斗争的右的错误。要对统一战线中的不同势力作正确的分析,采取正确的政策。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4、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统一战线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组成的广泛联盟。在统一战线内部,既有在共同利益和要求上的联合,又有因各自不同利益和要求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又联合又斗争,是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原则。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自己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党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但作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步骤,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统战工作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但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

5、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人民内部也有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两种,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凡属人民内部矛盾,都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处理,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的统一战线,真正达到了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同中国革命的结合和统一。

三、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我国统一战线也随之进入一个新时期。邓小平继承了的统一战线理论,把它与走向现代化阶段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有八个方面:

1.深刻揭示统一战线的本质,阐明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在建国初期主持中共中央中西南局工作时,就以一个政治家的深邃战略眼光来看待统一战线问题。他指出:统战工作包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中立一切可能中立的人,分化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15]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16]“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17]正是从这种高度的战略性出发,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全党都要重视做统战工作。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2.科学分析我国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相应发生的变化,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和范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8]1979年9月,他听取第十四次全国统战会议情况汇报,又进一步指明:统一战线的对象,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些论述,对新时期统一战线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作了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3.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9]把统战工作的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是我国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也必须转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也必须转移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上来。经济能否发展,现代化能否实现,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全国的最大的政治,也是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根本条件。事实证明,围绕现代化建设,我们才得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新时期统一战线才开拓发展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4.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提供了基本方针和原则,也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一国两制”,尊重历史,尊重实际,也照顾到国际现实,这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实行“一国两制”,不仅两个制度之间要长期和平共处,同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还要长期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这样,它的提出不但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为解决某些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方法,也为我们建立、发展同海外三胞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活动天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形成了两个范围联盟的战略格局:在大陆,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在大陆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5.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派的实际状况,指出它“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和人民团体,成为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起,构成我国的政体。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抵制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思潮的进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2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才能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顺利发展。

6.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基础。

粉碎“”后,邓小平首先意识到知识分子问题的重大意义,对此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他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22]“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3]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正式作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的科学论断。1988年在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来愈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的形势下,他又极富远见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论述,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起了巨大作用。由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7.强调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民族问题,提出发展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950年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说:“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24]用这个思想来指导、解决当时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他强调,必须搞好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为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首先汉族要抛弃大民族主义;要认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25]当前世界民族宗教矛盾非常复杂,而我国在这方面却能保持一个比较团结稳定的局面,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民族问题是成功的。

8.提出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思想。

邓小平早就看到统一战线与民主有密切关系。1941年他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说:“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26]并提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我们反对国民党的,尤要反对国民党“一党治国”的余毒传播到我们党内来。建国后,根据我们党已成为执政党这一情况,他特别强调统一战线在监督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指出党外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27]进入新时期后,他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他热诚地希望:“各派和工商联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做我们党的诤友,共同把国家事情办好。”[28]这些思想,指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优点。建国以来,统一战线与发扬民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扬民主使统一战线充满微生机和活力。同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因为统一战线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因为统一战线扩大到空前的范围。统一战线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鲜明特色。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今天,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和统一战线理论,认真研究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对于深刻理解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各民族、各党派和一切爱国的同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并对统战理论的自身建设,对于我们党的事业,也具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0-09-02

【参考文献】

[1][2][3][4][6][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10]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12][13]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4]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16][17][24][26][2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8][19][20][21][22][23][2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