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运用人格理论

时间:2022-11-23 03:17:00

理解并运用人格理论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在人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独特、典型、稳定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本文对各个学派的人格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求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运用人格理论。

关键词:人格;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理论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综合各家观点,可以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①

一、人格成分

人格概念包含多种成分,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等。其中能力是个体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密切关联并且在活动中需要多种能力结合为一个系统完成任务。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反映其心理发生过程的速度和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指向性,受到个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体型以及体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可分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气质最重要的特性是先天禀赋,这是决定个体人格差异最本源的物质基础。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个体社会成就,各种气质类型的个体都可以充分发展自我潜能,完成自我实现。性格是个体对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与个体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密切相关,是在个体气质特质基础上,与社会互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体现的是个体的社会属性。性格结构特征的不同表现在个体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情感特征、人生态度与个人风格,这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格动力

需要和动机是个体人格特征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人格动力的源泉。基本的需要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照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只有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有可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动机是一种促使个体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系统,它由个体的需要引发但受限于客观环境。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具有生物性和无方向性;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原初动力是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罗杰斯认为人类行为动力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朝向自我实现的天然趋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才是人格的积极驱动力,统帅着本我、超我和外部客观世界;罗洛·梅认为个体人格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紧张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三、人格理论

一个好的理论不一定能够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但在解释某一层面上的行为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情感,这是人格心理学发展百年来多种理论学派并存的原因。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立,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包括经典精神分析论和新精神分析论。经典精神分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新精神分析论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人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在不断的冲突和平衡中转换,形成特定的人格动力系统。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与后天自我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探讨人格一生的发展。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类种系发展过程的沉积物,称之为原型,是人对世界某些典型情境反应的先天倾向。霍妮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人格、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提出基本焦虑论来解释人格的发展和异常。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积极的解决一个个危机是我们从逆境中获胜并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这是行为主义者的共同信念。行为主义学派又被称为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强调心理研究的客观性,实证性。华生强调人格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改变一个人人格的唯一方法是改变他所处的环境。斯金纳认为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调强化程序在人格发展中对行为获得和表现的重要性。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认为反应是人格主要的结构性概念,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并且相互联系形成有层次的组织和次序。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该理论强调个体责任与尊严、人格的完整和自我的充分发展,强调行为决定于现象场以及“此时此地”存在的重要性。马斯洛认为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这些需要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一种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②罗杰斯认为个体都有力求使自己生理潜能、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展的自我实现倾向,主张建立人与人之间正向的关怀和尊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罗洛·梅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具有自由的意志,有能力建构主宰自己的生活;个体的人格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紧张感是人格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

特质是个体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能够反映个体间的人格差异性。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人格是一个系统的组织,具有决定倾向。人格具有共同性,更具独特性,其人格差异性既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也表现在个体主观心理活动上;卡特尔非常重视人格结构,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其中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卡特尔最富有创意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根源特质,但在不同人身上的强度不同。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单元,根据各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建立了人格层次模型。建立了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精神质-超我机能三个人格维度。

认知学派强调人的内部认知心理过程,认知影响人的潜意识行为和学习行为,影响个体看问题的态度与看世界的信念,这些则对人格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凯利注重个体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们通过基于早先经验所形成的若干构念,人格的核心是构念,构念是指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班杜拉提出了交互作用论的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外在客观条件与内在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基于个体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学习而得以发展。米歇尔认为,对人格的研究需要关注社会认知学习的个人变量,即能力、编码策略和个人建构、预期、主观价值和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这也是人格构成的五个元素,它们是个人生活过去的结果,也界定了未来生活的风格。

每一个人格理论是一个包罗万象且相当复杂的结构体系,都是对人类行为提出的一套系统的假设,具有较为严谨的结构和层次。不同人性观的人格理论学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每种理论流派都提出了一种研究和分析的思路,都是解读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具体理论依据。这些人格理论各具特色,在内容上也有较大差异,所以,要对所有的人格理论进行分类整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尽管现在的人格理论还不是很成熟,但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气质分类等等相比较,现在的人格心理学仍然在不断的进步。现阶段的人格心理学为了促进其自身的研究,应多多吸取借鉴如生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身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