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6:44:00

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必要性;途径;措施;提升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逐步推广,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进程加快,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性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1973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墨西哥、荷兰以及当时的联邦德国共九个国家的会计师团体发起成立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SC),之后,参加国家迅速增多。2001年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制订颁布国际会计准则,成员国共同执行。据有关资料披露,2005年以后,已有92个国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虽尚未加入该组织,但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已经具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所以无论是深刻理解我国现在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还是为不久的将来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全面接轨,都有必要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

(二)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便于借鉴西方会计的先进经验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趋同,不仅仅是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核算和分析方法的趋同,更重要的是会计视角和会计理念的趋同。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就是要消除过去那种“会及时纳税则心安,能事后核算便理得”的保守会计思维,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会计理念,积极进行市场预测,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核算和控制,充分体现会计在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中的参谋作用。

(三)会计信息作为商业信息,多数要求向社会公布,西方人已经能够读懂我国的会计报告信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会计人员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也随时了解西方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呢?我国企业对外进行投资、融资业务的迅速增多,对外进出口等外向型经济实体的快速增加,为我国会计人员提供了“走出去”的大舞台。要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就必须了解交往企业的会计信息。许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打破国界的商业信息,英语又是世界通用语言,因此提升我国会计人员会计英语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参与。

二、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掌握进出口会计核算业务中的基本会计结算术语,提升我国会计人员进出口业务核算能力

进出口会计核算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企业日常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如交货(delivery)、现货价格(spotprice)、支付估价(paymentvaluation)、发盘(offer)、报价(quotation)、来料装配(assemblingonprovidedparts)等常用的会计结算术语,在许多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常常涉及到。这就要求我国会计人员充分利用对外结算中的核算资料,提高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敏锐地接受国外会计核算信息和提高对外业务核算能力。

(二)读懂西方会计报表,提升我国会计人员获取会计信息的能力

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一个经济实体的核算信息,目前我国主要报表的结构和内容已经与国际惯例趋同。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notesreceivable)、应收账款(accountsreceivable)、其它应收款(otherreceivables)、存货(inventories)、固定资产(fixedassets)、无形资产(intangibleassets)、短期借款(short-termloans)、应付票据(notespayable)、应交税金(taxespayable);再如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operatingincome)、营业成本(operatingcost)、营业税金及附加(taxandadditionalexpense)、营业费用(operatingexpense)、管理费用(administrativeexpense)、财务费用(financialexpense)。这些项目在中英文会计报表中基本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对照理解,并且学习时不需要多少英语语法知识和英语背景知识,会计人员只要掌握几十个英语单词和短语,就可以初步了解英文会计报表的内容,可初步分析西方同行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变化,收入、费用、利润增减和现金流量情况,与自己企业报表相比较,从中获取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三)了解西方常用的会计分析术语,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综合评价能力

作为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会计分析术语,如现金流量预测(cashflowprojection)、披露(disclosure)、融资活动(financing)、筹资风险(fundingrisk)、通货膨胀(inflation)、投资回报(returnofinvestment)、清偿能力(solvency)、成本差异(costvariance)等等,能够分析西方同行业的企业财务报告,了解国际先进企业的基本经济情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一个企业的会计团队中,如果有几个具有较强会计英语理解能力的人才,对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可采取的措施

(一)以自学为主,确定好学习方法

我国会计队伍从实行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以来,特别是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增强、地位的提高,学历层次逐年提升,素质水平迅速提高,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通用英语知识,为学习会计专业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会计专业英语常用词汇和短语数量有限,一个企业的会计人员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达到应用目的。

(二)以适用为主,确定好学习范围

会计人员学习会计英语基本属于成人学习,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应该是会计人员学习会计英语的原则。明确目的,学以致用,用中学,学中用,既提高学习会计英语的动力,又能随时看到学习的成果。

(三)以理解为主,确定好学习的程度

理解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受到了教育行业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性,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创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这是理解文章内涵和创作文章的关键。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读的用处最为广大,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重视它。”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且可以融入在文本中,感受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泛读、精读、略读等。教师倡导学生将泛读和精读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用泛读对本文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再结合问题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精确的阅读,从而找出最准确的答案,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对初中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探究,教师先让学生对整篇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白文章的核心思想,之后再去根据文章的问题:对画波浪线的内容进行断句、对加点的词语进行解说等,对文本进行精读,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学生的阅读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忽略了课本本身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通过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和理解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最突出且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深刻发散每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经过实践发现,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在感悟上产生一种互补,对问题可以进行互相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几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向自己提出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忠实于题干和本文。之后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阅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文本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阅历有限,缺乏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合理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文本的意境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朗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护互动,以此来更好的感受文本核心思想。例如,在讲《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促学,以读促理解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利用多媒体将文本的内容创设出来,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感受诗词的磅礴大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在语文试卷中大部分内容都以阅读为主,所以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现代化的教学需求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克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4).

[2]赵建军.浅谈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35).

理解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在教育教学中时常听到情景教学这四个字,那么什么是情景教学呢?情景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能够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现对其作出如下总结。

1激发情感,加深学生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很重要的是要激发情感,发挥学生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课文语言。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理解课文语言,就必须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了解作者之情,首要进入文章之境。教学时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采用音乐、声、光、电、图画、图像、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推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课文“穷人”第七,第八两小节时,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悲”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一切景语、声语似情语,这些扩展愈加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感悟能力。

2体验情景创设,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对学习产生新的热情。因此,小学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当他们取得可喜成绩时,应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雀跃。

一是与“体验”相伴,以“演”育情。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不同世界:有的花香鸟语,有的流云溢彩,有的波浪涛天,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悲切情深,还有的哲理启人等等。每一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灵感智慧的结晶,都关乎着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教师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可以采用让课文内容情景还原的方式,让学生角色介入,进行表演,构建起课堂实景。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二是与“生活”同行,以“景”生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无限的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真的感动。面对教室的空空四壁,学生感受不到花的芬芳,也感受不到莺歌燕舞的欢跃。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有灵性的课堂,它能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激活其潜在的知觉。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中,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瞧瞧,听听青蛙鸣叫的声音,感受稻子迷人的金黄,学生才会明白什么叫希望,什么叫丰收,什么是沉甸甸的喜悦;带他们去工厂、农村看看,去农田锄草,亲自感受一下“劳动最光荣”。学生从生活的景色中产生浓浓的情,真切的爱。

3坚持跟踪指导,促进课后学习情景化

“磨杵成针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听、说、读、写及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三两天或一两节情景教学课就能迅速提高或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上主动掌握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认真辅导学生的课外学习,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经常给予正常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创设课外学习的学习情景,使课堂内外的情景化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自娱自乐“做情景”

“做情景”,实质上是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做情景”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编演“课本剧”。笔者认为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编演课文《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又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来一碗酒,一碟苗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他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须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对人物的性格给予准确的把握。

5突出课文特点,展现优美的情境

在“趵突泉”一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手段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播放优美的音乐与课文内容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得到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钓突泉美丽的景色把学生带入清新亮丽的世界中。那向外喷涌的泉水仿佛触手可及,给学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学生的心情也仿佛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在情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创造激情。在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手段充分展现师生其乐共享的人际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形成一种亲切、愉快、智慧勃勃向上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杨艳芹.试论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04)

2孙宏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理解能力范文篇4

一、命题依据

新《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听力的二级目标要求是NMET听力试题的命题依据。它要求考生能听懂英美人士的录音材料,能听懂所学语言范围内用正常语速谈论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所学材料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20个词,听一遍能理解大意,听二至三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细节,理解正确率要求达到7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学科考试说明》指出,听力主要是测试考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对特定情景中的对话或独白的整体输入和理解,有效信息的输入和准确的理解,以及同时存贮和加工多条信息的能力。

二、题型特征

本部分共分两节,第一节是五段短对话(一般为一问一答形式),每段对话后设一个小题(共5小题,每小题1.5分),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的录音材料仅读一遍。

第二节是五段长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设几个小题(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或独白的录音材料读两遍。

对话部分由一男一女朗读(一般为英音),谈话双方的声音特点明显不同,身份明确;朗读速度约为每分钟42~45个词(近两年的试题情况);考生实际的听力理解时间一般控制为20分钟左右。

三、素材特点

一般来说,听力理解的语言材料有别于阅读材料,语言结构不如书面语言那么严谨,属于交际性语言。它来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具有口语特征,诸如犹豫、停顿、重复、思考、重音、略音、拖长音、被打断、语序颠倒等,句子简短,冗余信息多。

听力语言材料的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时事和科普常识等方面。常见的日常生活的话题有:问候、邀请、看病、约会、购物、通知、问路、打电话、谈论天气、询问时间、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等内容。听力语言材料的长度适宜,既有足够的信息量供试题设计问题,又不会给考生增加记忆负担,最长的一段语言材料只有150个词左右(近两年的试题情况),最短的对话也创设了一个较明确的语境。

四、试题考点

对话理解是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或情景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推理判断能力;短文理解则是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对一个结构比较完整,意义相对连贯的语段的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层次、有难度的听力测试形式。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类考点:

1.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knowaboutthemainidea)

要求考生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考查话题的问题有:

Whatarethetwospeakerstalkingabout?

Whatarethetwospeakersdoing?

Whatisthetalk/dialogueabout?

What'sthepassagemainlyabout?

What'sthetopicofthepassage?

2.获取具体事实,把握信息联系(understandthedetailedfactualinformation)

要求考生听清、听懂事实信息,精确理解具体细节、特殊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原因、目的、结果等,同时,还要对所听到的信息做简单的处理,比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深层推理等。理解具体信息有助于把握话题内容领会说话者意图,是听力考查的重点项目。常见的考查细节的问题有:

WhenshouldSusangotomeetProfessorBrown?

Whatiswrongwiththegirl?

Whatisthewoman'shousenumber?

OnwhichdaywilltheJapaneseMusicConcertbeheld?

Howmanythingsdidthesalesmanshowtothebuyer?

What'stheman'sjobnow?

Howdoesthemanpayforthetickets?

Howmuchdoesthemanwanttochange?

Whereisthewomangoing?

WhathasJohnpromisedtodo?

Whomwouldtheyturntoforhelp?

Whichofthefollowingisright/true?

Whyaremanyroadsclosedinthenorth?

Whydidthespeakergetaparkingticket?

3.推测谈话背景,判断人物身份(inferthebackgroundandspeakers'relationship)

要求考生理解对话地点、背景和对话者之间关系。从某方面来看,对对话或独白发生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也体现了考生对语篇整体输入、整体理解能力的高低。常见的考查背景的问题有:

Wheredidtheconversationmostlikelytakeplace?

Wherearethetwospeakerstalking?

Wheredoesthisconversationtakeplace?

WhodoyouthinkTomprobablyis?

What'stheprobabl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speakers?

Whoisthespeaker?

4.领会弦外之音,理解观点意图(graspthespeakers'views,intention,andattitude)

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听到的内容的主旨大意,而且能通过其中的重要细节、具体事实,揣摩、推断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因为说话者总会有他(她)的意图:提出意见,回答问题,表达想法,或阐明观点。常见的有关意图的问题有:

Whatdoesthewomanmean?

Whatdoesthespeakerwanttotellus?

Whatcanweknowabouttheman?

Whatcanwelearnfromthespeakers/conversation/story?

Whatisthemostprobableresultoftheconversation?

Whichofthefollowingwordsbestdescribesthedaythespekerhad?

五、技巧点拨

听力能力测试有心理、瞬时、信息三个方面的效应,决定听力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在联系,领会其大意,抓住其重点。当然,听力测试也有一些应试技巧,以求得考试状态最佳、应试更娴熟。

1.安定情绪,集中精力(听前)

听力能力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检测。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有碍考生的正常发挥,听力反应速度、把握信息的准确度会大打折扣。听之前(或发卷时)首先要安定情绪,集中精神,做一点放松活动(比如数数、深呼吸、闭目片刻、整理试卷等),以便轻松、愉快、主动地进入答题状态。

2.掠读题目,预测内容(听前)

利用“试卷分发后”到“播放试音乐曲和试音材料后”之间的时间(尤其是介绍每一节试题做法和播放每段对话或独白前的5秒钟),及时、迅速地预读题目(包括题干和选项);根据题干中的语言信息,预测对话或短文的语境、大意、人物身份等可能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三个选项的异同,特别注意各选项中重复出现的词汇,从重复词入手,预测听的内容,并且可以确定听的关键(重复词以外的信息);这样听录音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捕捉信息,速记要点(听中)

听录音材料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同时要特别倾听与所设置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听不清时马上放弃,不要强迫自己听清每一个词,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即实词上,一边听一边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前面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放一放,听好后面的内容,集中精力抓住后面的信息(弃前保后、弃小保大、弃车保帅的原则)。

听短文独白时,注意文章的首句和首段,因为首句和首段常常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如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听录音时,仅凭大脑的短时记忆是不够的,还在于借助笔记,扼要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whattime)、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long,howsoon,howoften,howmuch)、数字(howmany/howmuch)、选择(which…)等信息,注意记笔记要提纲挈领(如关键词),当然不必记有把握的要点,从而帮助推测、帮助答题。

4.抓住问题,优化信息(听中)

问题是解答考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把捕捉到的有关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果断处理;不会作答的,立即暂时搁置,准备听新的题目。一定要克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毛病,使整个答题过程更加顺畅。

5.连贯记忆,前后联系(听后)

听录音时,既要不断输入、理解、存贮信息,又要不中断听的过程;既要集中精力听,又要注意用心记,紧扣话题把握说话者的思路,捕捉信号词,连贯记忆主要信息。听完试题后要前后联系,利用后面听到的信息补充前面漏听或有疑问的信息,并对听前、听中的预测、判断加以推理、分析、修正,以使理解的准确性更高。

六、听能对策

听力理解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由辨音能力,确定背景、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认定各信息之间语法尤其是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同时存贮和加工多条信息的能力等交织而成的综合能力。听能不是孤立的能力,它和说、朗读、阅读、写作、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提高听能的基本方法就是听力训练,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具体能力也可以通过听以外的手段来培养。

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贵在坚持,而且在训练听力、提高听能上要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要讲究听力训练的策略。

1.了解文化背景,熟悉日常交际

让学生了解适当的英语国家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认真梳理并熟悉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交际的场合及功能(中学阶段共有41项日常交际用语项目),消除学生在风俗习惯的差异方面的听力理解障碍。

2.坚持听说训练,培养语音技能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辨音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有很好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还有尽可能熟悉各种人的音调以及轻重缓急、喜怒哀乐、个体差异等口语特征。因此听和说相辅相成(比如边听磁带边朗读,听写单词、句子,做短文听力填空练习,互相练习对话等),听说并进,持之以恒,保质保量,打好听能基础。

3.训练阅读写作,促进语感形成

听力理解能力也包含有阅读理解活动,阅读是对语言形式的体验,多开口朗读能形成语感,比如领悟词法、句法功能、逻辑关系的能力;写作训练能巩固并提高学生已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记忆语言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促进听能的发展。

4.倾听较长语篇,强化记忆能力

要学会倾听,尤其是长对话和短文独白。在听较长语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倾听的焦点应当是语篇大意和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而不是个别词语,并随时记下关键词。个别单词没有听清时,一定要沉住气,继续往下听,可能后面的信息能启发你,也可以利用答题、阅读下一题的停顿间隙再看看试题,结合试题、笔记去联想。所以培养从头到尾记住一段话(主旨、细节、层次、顺序等)的记忆能力对提高听力有着重要作用。

5.精听泛听并举,提高听力能力

泛听必须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精听时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细节;泛听时注意听表达内容的关键词关键句,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个一个的句子;泛听时重在回答有关中心主旨的问题,精听时重在回答有关细节或细节加工的问题;只有精泛并举,才能全面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6.加强听力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理解能力范文篇5

一、命题依据

新《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听力的二级目标要求是NMET听力试题的命题依据。它要求考生能听懂英美人士的录音材料,能听懂所学语言范围内用正常语速谈论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所学材料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20个词,听一遍能理解大意,听二至三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细节,理解正确率要求达到7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学科考试说明》指出,听力主要是测试考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对特定情景中的对话或独白的整体输入和理解,有效信息的输入和准确的理解,以及同时存贮和加工多条信息的能力。

二、题型特征

本部分共分两节,第一节是五段短对话(一般为一问一答形式),每段对话后设一个小题(共5小题,每小题1.5分),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的录音材料仅读一遍。

第二节是五段长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设几个小题(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或独白的录音材料读两遍。

对话部分由一男一女朗读(一般为英音),谈话双方的声音特点明显不同,身份明确;朗读速度约为每分钟42~45个词(近两年的试题情况);考生实际的听力理解时间一般控制为20分钟左右。

三、素材特点

一般来说,听力理解的语言材料有别于阅读材料,语言结构不如书面语言那么严谨,属于交际性语言。它来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具有口语特征,诸如犹豫、停顿、重复、思考、重音、略音、拖长音、被打断、语序颠倒等,句子简短,冗余信息多。

听力语言材料的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时事和科普常识等方面。常见的日常生活的话题有:问候、邀请、看病、约会、购物、通知、问路、打电话、谈论天气、询问时间、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等内容。听力语言材料的长度适宜,既有足够的信息量供试题设计问题,又不会给考生增加记忆负担,最长的一段语言材料只有150个词左右(近两年的试题情况),最短的对话也创设了一个较明确的语境。

四、试题考点

对话理解是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或情景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推理判断能力;短文理解则是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对一个结构比较完整,意义相对连贯的语段的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层次、有难度的听力测试形式。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类考点:

1.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knowaboutthemainidea)

要求考生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考查话题的问题有:

Whatarethetwospeakerstalkingabout?

Whatarethetwospeakersdoing?

Whatisthetalk/dialogueabout?

What'sthepassagemainlyabout?

What'sthetopicofthepassage?

2.获取具体事实,把握信息联系(understandthedetailedfactualinformation)

要求考生听清、听懂事实信息,精确理解具体细节、特殊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原因、目的、结果等,同时,还要对所听到的信息做简单的处理,比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深层推理等。理解具体信息有助于把握话题内容领会说话者意图,是听力考查的重点项目。常见的考查细节的问题有:

WhenshouldSusangotomeetProfessorBrown?

Whatiswrongwiththegirl?

Whatisthewoman'shousenumber?

OnwhichdaywilltheJapaneseMusicConcertbeheld?

Howmanythingsdidthesalesmanshowtothebuyer?

What'stheman'sjobnow?

Howdoesthemanpayforthetickets?

Howmuchdoesthemanwanttochange?

Whereisthewomangoing?

WhathasJohnpromisedtodo?

Whomwouldtheyturntoforhelp?

Whichofthefollowingisright/true?

Whyaremanyroadsclosedinthenorth?

Whydidthespeakergetaparkingticket?

3.推测谈话背景,判断人物身份(inferthebackgroundandspeakers'relationship)

要求考生理解对话地点、背景和对话者之间关系。从某方面来看,对对话或独白发生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也体现了考生对语篇整体输入、整体理解能力的高低。常见的考查背景的问题有:

Wheredidtheconversationmostlikelytakeplace?

Wherearethetwospeakerstalking?

Wheredoesthisconversationtakeplace?

WhodoyouthinkTomprobablyis?

What'stheprobabl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speakers?

Whoisthespeaker?

4.领会弦外之音,理解观点意图(graspthespeakers'views,intention,andattitude)

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听到的内容的主旨大意,而且能通过其中的重要细节、具体事实,揣摩、推断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因为说话者总会有他(她)的意图:提出意见,回答问题,表达想法,或阐明观点。常见的有关意图的问题有:

Whatdoesthewomanmean?

Whatdoesthespeakerwanttotellus?

Whatcanweknowabouttheman?

Whatcanwelearnfromthespeakers/conversation/story?

Whatisthemostprobableresultoftheconversation?

Whichofthefollowingwordsbestdescribesthedaythespekerhad?

五、技巧点拨

听力能力测试有心理、瞬时、信息三个方面的效应,决定听力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在联系,领会其大意,抓住其重点。当然,听力测试也有一些应试技巧,以求得考试状态最佳、应试更娴熟。

1.安定情绪,集中精力(听前)

听力能力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检测。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有碍考生的正常发挥,听力反应速度、把握信息的准确度会大打折扣。听之前(或发卷时)首先要安定情绪,集中精神,做一点放松活动(比如数数、深呼吸、闭目片刻、整理试卷等),以便轻松、愉快、主动地进入答题状态。

2.掠读题目,预测内容(听前)

利用“试卷分发后”到“播放试音乐曲和试音材料后”之间的时间(尤其是介绍每一节试题做法和播放每段对话或独白前的5秒钟),及时、迅速地预读题目(包括题干和选项);根据题干中的语言信息,预测对话或短文的语境、大意、人物身份等可能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三个选项的异同,特别注意各选项中重复出现的词汇,从重复词入手,预测听的内容,并且可以确定听的关键(重复词以外的信息);这样听录音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捕捉信息,速记要点(听中)

听录音材料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同时要特别倾听与所设置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听不清时马上放弃,不要强迫自己听清每一个词,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即实词

上,一边听一边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前面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放一放,听好后面的内容,集中精力抓住后面的信息(弃前保后、弃小保大、弃车保帅的原则)。

听短文独白时,注意文章的首句和首段,因为首句和首段常常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如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听录音时,仅凭大脑的短时记忆是不够的,还在于借助笔记,扼要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whattime)、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long,howsoon,howoften,howmuch)、数字(howmany/howmuch)、选择(which…)等信息,注意记笔记要提纲挈领(如关键词),当然不必记有把握的要点,从而帮助推测、帮助答题。

4.抓住问题,优化信息(听中)

问题是解答考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把捕捉到的有关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果断处理;不会作答的,立即暂时搁置,准备听新的题目。一定要克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毛病,使整个答题过程更加顺畅。

5.连贯记忆,前后联系(听后)

听录音时,既要不断输入、理解、存贮信息,又要不中断听的过程;既要集中精力听,又要注意用心记,紧扣话题把握说话者的思路,捕捉信号词,连贯记忆主要信息。听完试题后要前后联系,利用后面听到的信息补充前面漏听或有疑问的信息,并对听前、听中的预测、判断加以推理、分析、修正,以使理解的准确性更高。

六、听能对策

听力理解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由辨音能力,确定背景、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认定各信息之间语法尤其是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同时存贮和加工多条信息的能力等交织而成的综合能力。听能不是孤立的能力,它和说、朗读、阅读、写作、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提高听能的基本方法就是听力训练,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具体能力也可以通过听以外的手段来培养。

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贵在坚持,而且在训练听力、提高听能上要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要讲究听力训练的策略。

1.了解文化背景,熟悉日常交际

让学生了解适当的英语国家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认真梳理并熟悉在特定情

景中的语言交际的场合及功能(中学阶段共有41项日常交际用语项目),消除学生在风俗习惯的差异方面的听力理解障碍。

2.坚持听说训练,培养语音技能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辨音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有很好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还有尽可能熟悉各种人的音调以及轻重缓急、喜怒哀乐、个体差异等口语特征。因此听和说相辅相成(比如边听磁带边朗读,听写单词、句子,做短文听力填空练习,互相练习对话等),听说并进,持之以恒,保质保量,打好听能基础。

3.训练阅读写作,促进语感形成

听力理解能力也包含有阅读理解活动,阅读是对语言形式的体验,多开口朗读能形成语感,比如领悟词法、句法功能、逻辑关系的能力;写作训练能巩固并提高学生已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记忆语言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促进听能的发展。

4.倾听较长语篇,强化记忆能力

要学会倾听,尤其是长对话和短文独白。在听较长语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倾听的焦点应当是语篇大意和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而不是个别词语,并随时记下关键词。个别单词没有听清时,一定要沉住气,继续往下听,可能后面的信息能启发你,也可以利用答题、阅读下一题的停顿间隙再看看试题,结合试题、笔记去联想。所以培养从头到尾记住一段话(主旨、细节、层次、顺序等)的记忆能力对提高听力有着重要作用。

5.精听泛听并举,提高听力能力

泛听必须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精听时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细节;泛听时注意听表达内容的关键词关键句,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个一个的句子;泛听时重在回答有关中心主旨的问题,精听时重在回答有关细节或细节加工的问题;只有精泛并举,才能全面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6.加强听力教学,开展第二课堂

理解能力范文篇6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目前人们有四种观点:一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二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三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四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纵观四种观点,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探索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从四方面入手的: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进行了阅读理解策略的训练,现作简单介绍。

一、阅读中的识记策略

识记策略就是记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包括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例如指导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听录音时心里要默默地跟着老师说,这样有助于记忆。

(二)重复策略。

1.重复的时间安排。

根据遗忘规律,做到三点: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限时记忆。

2.重复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

背诵课文,如果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我们指导学生在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再读几遍,即“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不过,过度复习要同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使用。

3.重复的有效方法。

①试图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遍一遍地去读课文来记住课文,而是读过一遍后,试图去回忆,回忆不出来,再去读。这样做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把注意有效地指向自己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试图回忆的方法常用的有读背结合法、遮挡法、自问自答法和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法等。②整记与分记相结合。把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记忆,最后依据线索拼成一个整体来记忆。③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手、眼、口、耳、脑并用,协同作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录音法——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内容,然后边听边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朗读法——大声朗读和富有表情的朗读,运用了视觉、动觉和听觉,效果比较好;表演法——根据内容情节,边读边配以动作。

二、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

所谓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根据阅读材料意义性的强弱可以分为两类:

(一)人为联想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时,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联想法。

(二)内在联系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较强时,运用内在联系策略,例如比喻法、类比法、异同比较法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内在联系策略:

1.精加工提问策略。精加工提问主要是由学生向自己提出一些促使新旧知识相联系的问题。阅读时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这句话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其它同义词?“为什么”的提问有助于利用头脑中已有认识来理解新知识。

2.抓“空白”展开联想。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

3.议读法。让学生自行读一段文章,并且让学生分析该怎样来读这一段文章,是读快还是读慢,声音是低沉还是高昂,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等等,并且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读。读、思、议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阅读中的组织策略

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课文乃至一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策略:

(一)文字提炼技术。

1.圈画批注。在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主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以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课文的深层次水平加工的,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怎样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2.作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子策略有段意联结法、问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纲要法,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作提要时脱离课文凭记忆来作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

(二)先行组织者。

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组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学习基础知识准备不足的新知识时,使用先行组织者最有效。阅读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方法:

1.提供背景资料。教学一些自然科学说明文或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记叙文,我们就在课前或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或者开展一些活动,增长感性经验;或者让学生通过设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来增加实际感受。

2.事先提供一些在课文教学中要涉及到的词语。

3.为学生传授一些同类课文的知识,例如写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如何来学习写人的文章,学习写人的文章一般达到哪些目标等。

四、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如何来认识和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学中加强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要重点加强五种意识的训练:

(一)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必要运用认知策略去克服这种局限,我们让认知策略运用得好的学生作经验介绍,或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认知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或者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从而有效地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认知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二)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

教学中每读一次文章,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有指向性地阅读,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从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三)加强阅读材料特点如何影响记忆与理解的意识。

文章的难度、长短、结构性质、语言叙述特点等,会影响人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不同特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并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特点文章的策略。例如阅读记叙文,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记忆和理解,而阅读说明文则应该抓住事物的几方面特点来记忆和理解。

(四)加强了解自己学习特征的意识。

学生对自己在阅读时的背景知识、动机水平、认知容量限制等方面特征的了解,对于元认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不断地问自己:有关这篇课文的知识我已了解了多少?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我最擅长学习什么样的课文?我已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我如何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同时我们也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其学习特征作评价,从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征,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

理解能力范文篇7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探索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从四方面入手的: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进行了阅读理解策略的训练,现作简单介绍。

一、阅读中的识记策略

识记策略就是记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包括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例如指导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听录音时心里要默默地跟着老师说,这样有助于记忆。

(二)重复策略。

1.重复的时间安排。

根据遗忘规律,做到三点: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限时记忆。

2.重复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

背诵课文,如果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我们指导学生在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再读几遍,即“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不过,过度复习要同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使用。

3.重复的有效方法。

①试图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遍一遍地去读课文来记住课文,而是读过一遍后,试图去回忆,回忆不出来,再去读。这样做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把注意有效地指向自己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试图回忆的方法常用的有读背结合法、遮挡法、自问自答法和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法等。②整记与分记相结合。把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记忆,最后依据线索拼成一个整体来记忆。③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手、眼、口、耳、脑并用,协同作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录音法——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内容,然后边听边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朗读法——大声朗读和富有表情的朗读,运用了视觉、动觉和听觉,效果比较好;表演法——根据内容情节,边读边配以动作。

二、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

所谓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根据阅读材料意义性的强弱可以分为两类:

(一)人为联想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时,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联想法。

(二)内在联系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较强时,运用内在联系策略,例如比喻法、类比法、异同比较法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内在联系策略:

1.精加工提问策略。精加工提问主要是由学生向自己提出一些促使新旧知识相联系的问题。阅读时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这句话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其它同义词?“为什么”的提问有助于利用头脑中已有认识来理解新知识。

2.抓“空白”展开联想。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

3.议读法。让学生自行读一段文章,并且让学生分析该怎样来读这一段文章,是读快还是读慢,声音是低沉还是高昂,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等等,并且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读。读、思、议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阅读中的组织策略

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课文乃至一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策略:

(一)文字提炼技术。

1.圈画批注。在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主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以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课文的深层次水平加工的,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怎样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2.作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子策略有段意联结法、问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纲要法,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作提要时脱离课文凭记忆来作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

(二)先行组织者。

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组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学习基础知识准备不足的新知识时,使用先行组织者最有效。阅读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方法:

1.提供背景资料。教学一些自然科学说明文或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记叙文,我们就在课前或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或者开展一些活动,增长感性经验;或者让学生通过设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来增加实际感受。

2.事先提供一些在课文教学中要涉及到的词语。

3.为学生传授一些同类课文的知识,例如写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如何来学习写人的文章,学习写人的文章一般达到哪些目标等。

四、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如何来认识和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学中加强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要重点加强五种意识的训练:

(一)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必要运用认知策略去克服这种局限,我们让认知策略运用得好的学生作经验介绍,或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认知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或者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从而有效地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认知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二)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

教学中每读一次文章,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有指向性地阅读,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从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三)加强阅读材料特点如何影响记忆与理解的意识。

文章的难度、长短、结构性质、语言叙述特点等,会影响人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不同特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并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特点文章的策略。例如阅读记叙文,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记忆和理解,而阅读说明文则应该抓住事物的几方面特点来记忆和理解。

(四)加强了解自己学习特征的意识。

学生对自己在阅读时的背景知识、动机水平、认知容量限制等方面特征的了解,对于元认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不断地问自己:有关这篇课文的知识我已了解了多少?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我最擅长学习什么样的课文?我已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我如何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同时我们也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其学习特征作评价,从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征,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

理解能力范文篇8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探索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从四方面入手的: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进行了阅读理解策略的训练,现作简单介绍。

一、阅读中的识记策略

识记策略就是记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包括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例如指导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听录音时心里要默默地跟着老师说,这样有助于记忆。

(二)重复策略。

1.重复的时间安排。

根据遗忘规律,做到三点: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限时记忆。

2.重复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

背诵课文,如果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我们指导学生在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再读几遍,即“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不过,过度复习要同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使用。

3.重复的有效方法。

①试图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遍一遍地去读课文来记住课文,而是读过一遍后,试图去回忆,回忆不出来,再去读。这样做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把注意有效地指向自己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试图回忆的方法常用的有读背结合法、遮挡法、自问自答法和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法等。②整记与分记相结合。把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记忆,最后依据线索拼成一个整体来记忆。③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手、眼、口、耳、脑并用,协同作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录音法——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内容,然后边听边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朗读法——大声朗读和富有表情的朗读,运用了视觉、动觉和听觉,效果比较好;表演法——根据内容情节,边读边配以动作。

二、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

所谓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根据阅读材料意义性的强弱可以分为两类:

(一)人为联想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时,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联想法。

(二)内在联系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较强时,运用内在联系策略,例如比喻法、类比法、异同比较法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内在联系策略:

1.精加工提问策略。精加工提问主要是由学生向自己提出一些促使新旧知识相联系的问题。阅读时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这句话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其它同义词?“为什么”的提问有助于利用头脑中已有认识来理解新知识。

2.抓“空白”展开联想。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

3.议读法。让学生自行读一段文章,并且让学生分析该怎样来读这一段文章,是读快还是读慢,声音是低沉还是高昂,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等等,并且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读。读、思、议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阅读中的组织策略

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课文乃至一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策略:

(一)文字提炼技术。

1.圈画批注。在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主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以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课文的深层次水平加工的,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怎样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2.作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子策略有段意联结法、问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纲要法,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作提要时脱离课文凭记忆来作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

(二)先行组织者。

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组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学习基础知识准备不足的新知识时,使用先行组织者最有效。阅读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方法:

1.提供背景资料。教学一些自然科学说明文或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记叙文,我们就在课前或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或者开展一些活动,增长感性经验;或者让学生通过设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来增加实际感受。

2.事先提供一些在课文教学中要涉及到的词语。

3.为学生传授一些同类课文的知识,例如写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如何来学习写人的文章,学习写人的文章一般达到哪些目标等。

四、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如何来认识和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学中加强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要重点加强五种意识的训练:

(一)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必要运用认知策略去克服这种局限,我们让认知策略运用得好的学生作经验介绍,或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认知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或者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从而有效地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认知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二)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

教学中每读一次文章,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有指向性地阅读,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从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三)加强阅读材料特点如何影响记忆与理解的意识。

文章的难度、长短、结构性质、语言叙述特点等,会影响人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不同特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并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特点文章的策略。例如阅读记叙文,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记忆和理解,而阅读说明文则应该抓住事物的几方面特点来记忆和理解。

(四)加强了解自己学习特征的意识。

学生对自己在阅读时的背景知识、动机水平、认知容量限制等方面特征的了解,对于元认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不断地问自己:有关这篇课文的知识我已了解了多少?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我最擅长学习什么样的课文?我已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我如何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同时我们也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其学习特征作评价,从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征,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

理解能力范文篇9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探索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从四方面入手的: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进行了阅读理解策略的训练,现作简单介绍。

一、阅读中的识记策略

识记策略就是记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包括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例如指导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听录音时心里要默默地跟着老师说,这样有助于记忆。

(二)重复策略。

1.重复的时间安排。

根据遗忘规律,做到三点: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限时记忆。

2.重复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

背诵课文,如果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我们指导学生在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再读几遍,即“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不过,过度复习要同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使用。

3.重复的有效方法。

①试图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遍一遍地去读课文来记住课文,而是读过一遍后,试图去回忆,回忆不出来,再去读。这样做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把注意有效地指向自己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试图回忆的方法常用的有读背结合法、遮挡法、自问自答法和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法等。②整记与分记相结合。把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记忆,最后依据线索拼成一个整体来记忆。③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手、眼、口、耳、脑并用,协同作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录音法——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内容,然后边听边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朗读法——大声朗读和富有表情的朗读,运用了视觉、动觉和听觉,效果比较好;表演法——根据内容情节,边读边配以动作。

二、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

所谓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根据阅读材料意义性的强弱可以分为两类:

(一)人为联想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时,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联想法。

(二)内在联系策略。

当阅读材料本身意义性较强时,运用内在联系策略,例如比喻法、类比法、异同比较法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内在联系策略:

1.精加工提问策略。精加工提问主要是由学生向自己提出一些促使新旧知识相联系的问题。阅读时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这句话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其它同义词?“为什么”的提问有助于利用头脑中已有认识来理解新知识。

2.抓“空白”展开联想。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

3.议读法。让学生自行读一段文章,并且让学生分析该怎样来读这一段文章,是读快还是读慢,声音是低沉还是高昂,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等等,并且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读。读、思、议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阅读中的组织策略

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课文乃至一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策略:

(一)文字提炼技术。

1.圈画批注。在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主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以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课文的深层次水平加工的,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怎样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2.作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子策略有段意联结法、问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纲要法,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作提要时脱离课文凭记忆来作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

(二)先行组织者。

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组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学习基础知识准备不足的新知识时,使用先行组织者最有效。阅读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方法:

1.提供背景资料。教学一些自然科学说明文或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记叙文,我们就在课前或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或者开展一些活动,增长感性经验;或者让学生通过设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来增加实际感受。

2.事先提供一些在课文教学中要涉及到的词语。

3.为学生传授一些同类课文的知识,例如写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如何来学习写人的文章,学习写人的文章一般达到哪些目标等。

四、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如何来认识和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学中加强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要重点加强五种意识的训练:

(一)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必要运用认知策略去克服这种局限,我们让认知策略运用得好的学生作经验介绍,或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认知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或者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从而有效地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认知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二)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

教学中每读一次文章,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有指向性地阅读,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从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三)加强阅读材料特点如何影响记忆与理解的意识。

文章的难度、长短、结构性质、语言叙述特点等,会影响人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不同特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并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特点文章的策略。例如阅读记叙文,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记忆和理解,而阅读说明文则应该抓住事物的几方面特点来记忆和理解。

(四)加强了解自己学习特征的意识。

学生对自己在阅读时的背景知识、动机水平、认知容量限制等方面特征的了解,对于元认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不断地问自己:有关这篇课文的知识我已了解了多少?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我最擅长学习什么样的课文?我已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我如何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同时我们也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其学习特征作评价,从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征,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

理解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训练方法

一、引言

作为一项接收性技能,“听”被列为传统的语言四大技能听、说、读、写的首位。无论是从历时的角度还是即时的角度讲,语言首先是以语音信息的形式存在或以该形式为主进行传播的。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W.里弗斯和M.坦波尔的统计,“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比例为45%,超过说、读、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从听入手,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我们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听力是如此重要,但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水平却不尽人意,那么,如何在非英语环境下提高听力水平呢?

二、概述

听力理解是一种接受性技能,也是一个复杂、积极、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在语言交际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听力理解是诸多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涉及到语音、语调、词汇、句型、句法、语言和非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听懂听力材料并非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还需同时借助背景知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在扩大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外,还必须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风俗等,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

三、提高学生听力技能的建议

1.听前做好心理准备

个人心理素质给学习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听力材料或信息在未知的情况下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此时,听者的听力水平较平时大打折扣;二是对所听内容茫然不知或漠不关心而产生的非参与感。这两种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吸引学生,锻炼其适应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从而克服胆怯心理,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心理优势。

2.关于语音问题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发音与听音之间联系的形成需建立在正确的发音基础上,听力基础首先是语音,因为自己不正确的读音不仅会影响他人的理解,甚至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也会造成自己听力上的困难。同时,我们传统教学是英式发音,而听力材料和大学英语考试中大量出现的是美音,从而增加了语音上的障碍。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规划化训练,使学生在做听力训练时能够准确地分辨出“美音”和“英音”的细微差别。

3.排除词汇障碍

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听力能力的高低。教学中没有生词的材料是很少见的,要扫除障碍,就得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单词,多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和小说等。在听力材料中,可能有些词汇影响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这时教师可先对词汇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对不熟悉的词汇进行猜测,加强对学生推测机制的培养。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可根据常识、语法结构、逻辑关系、语言环境和对主题背景的了解来猜测没听懂或漏掉单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篇听力材料。

4.提高记忆能力

著名学者Byrne说过,听力过程是使听者“通过听觉器官,正确地感知外语语言,并储存于短时记忆中,经过大脑对信息的预测、筛选、思维和分析,即解码过程。”可见,听力理解过程依赖大脑的短暂记忆功能。记忆力差就会导致学生抓不住主要信息,稍有干扰就会遗失重要信息。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主题。学生在听时容易为某个词或句子所困惑,只注意到细节,为克服这一点,教师要提醒学生每听材料前,都要分析题目,参照练习,找出听的焦点,把听的重点放在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句子上。(2)对文章的关键细节加以记录,如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抓住这一点,听的过程就有了依据,对原文的细节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5.了解英美的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不可分割。有些词除了表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如很多词组和Dutch有关:“Dutchbargain”不可信或不公平的交易;“Dutchcourage”酒后之勇;“TotalkDutch”胡说八道或让人迷惑的话。若不了解英国和荷兰17世纪为争夺海上霸权激烈斗争,对荷兰的敌意逐渐渗透到语言中来,就容易产生疑惑。有时因为不同的民族心理、审美标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具有相反或不同的含义。

6.“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是指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短时间内反复听,尽力听懂每一个单词、短语和句子,掌握内容细节。“精听”要和跟读法和听写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对一篇文章,在听了几遍较为熟悉的情况下进行跟读,并且要逐字逐句的写出来。“泛听”则要求学生听懂大概内容和基本词汇,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刺激的大环境中,提高理解能力,训练掌握大意的本领。“泛听”是目标,“精听”是手段。只有在“精听”的基础上发展“泛听”,用“泛听”带动“精听”才更有成效。

7.学会用英语思维

为了提高听力能力,必须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由英语到英语,切不可将英文转换成中文进行思维。听力是一种用于听的材料,它一说即过,时间很短,它不像阅读材料,可以存在很长时间,这就要求听者必须用英语思维,以节省思考的时间,紧跟说话人的思维,以期理解说话人的目的及意图。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尽量抛开母语的干扰,把自己融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及听力技能。

8.多背多记,以背促记

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背诵,能使知识从书本转移到大脑里。语言是一种实践性技能,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因此,多背诵一些有趣的短文和故事,以背促说,以说促听,对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都很有效。

9.选好听力训练材料

作为听力训练用的材料,其难易程度、篇幅长短、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信息量密度及文本等因素都与训练效果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交际教学法认为,越早使用真实语言材料,越能帮助学生适应真实情景需要的语言技能,真实语言材料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自然、有趣,学生听到是普通人以普通的方式说出的话,有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语速。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一走出课堂就能适应所学知识,减少了从非真实语言到真实语言这一转折过程。

四、结束语

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听力技能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从心理到知识再到其它方面加强训练,相信学生的听力技能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长喜.《大学英语四级考试90分突破(听力分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