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时间:2022-06-03 10:25:43

精准扶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教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就业致富的技能。以知识致富,用科技脱贫,而不是单纯的给予经济补贴,要让农民自己先动起来,我们为其创造良好的培训和就业环境,对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做出整体的规划和部署,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人力资源

中共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而扶贫工作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核心环节,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工作。合力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状况采取措施,是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解决“三农”问题与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保证。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

我国农村人口规模较大,且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着力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挖掘,就可以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人才保障。首先,要注重人力资源的智力、技能开发,思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先灌输先进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对贫困现状的认知。还要培养一切的专业技能,以落实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的实用性。其次要注重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状况、价值观取向及生活态度等,从各个方面入手,快速、精准的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以培养出有价值的人力资源队伍。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精准扶贫有机紧密的结合,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侧重教育的投入,奠定人力资源基础。要积极调动社会上的多方力量,如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一些社会团体,共同加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中。唯有牢固好教育的基础地位,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提质增效。第二,侧重劳动力的技能锻炼,提升技能水平。技能培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于仍以务农为主的农村留守人口,要加强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科学种田、加大收益;二是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根据其将从事的产业差别,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专业技能,注重实践操作,尽快使用岗位。第三,侧重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传统的农业劳动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完全不同于现代工农业的要求,所以,对于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应重点加强对农村人口现代职业精神和劳动态度的培养,以达到社会高速发展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高标准要求。第四,侧重贫困农村人口的身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注重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身心健康教育,促使民众建立科学的健康观,以良好的身心状态逐步提升人力资源的水平。第五,侧重贫困农村人口接受新时代的生活观念。彻底走出贫困的现状,并拥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尽可能早的达到小康水平,是精准扶贫的最根本的目标。所以,在贫困人口经济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后,对应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也要与现代相接轨,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运用多种方法宣传现代知识,引导贫困地区的人民大众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二、精准扶贫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象人数多,贫困人口基数大。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受限于农民自身的受教育的水平,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城市人口相差甚远。此外,由于存在城乡差距,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通常本身就没有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能力。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农村贫困因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在减少,但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是存在贫困人口总量众多的客观事实。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面对5.9亿农民,还要重点关注贫困人口,这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在资金、政策等扶持下长期坚持。2.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不足,有待加强。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的师资力量、配套设施都明显落后于城市。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正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农村地区小学、初中教育的普及程度。让农村孩子能够有学上、上好学。同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额外生活补助,尽量避免因学致贫的事情再发生,从根本上改变因学致贫的现状。然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农村地区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高层次方面的需求。现在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力量,但这批人的整体素质不高,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而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也选择了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又低了一个档次,人才外流也是农村面临的现状之一。基于上述现实,我们需要在农村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改善农村教育水平,一定要扶贫先扶智。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农村人口就业能力。我国农村教育的主力军仍是政府,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力量薄弱,扶贫覆盖人口不全面。资金和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尽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但仍有许多学生因为没有钱完成高等教育而选择中途辍学,然后背井离乡到外地去打拼,但没有高等教育的熏陶和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他们只能凭借苦力来获得收入,所以我要积极探索,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述为辅,让学生尽快掌握就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三、精准扶贫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举措

1.强化思想认知,强化教育投入。开展精准扶贫,首当其冲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深刻认识人力资源在脱贫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以筑牢人力资源基础为前提条件。人力资源是开展一切“三农”工作的首要生产要素,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民,只有实现扶贫对象观念的良性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扶贫工作不单单是单纯的资金扶持,更重要的是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开展脱贫工作,首先要消除贫困对象消极、懒惰的思想观念,要引导其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做到能够自食其力,积其次,国家要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拓宽教育所需经费的来源渠道,让贫困群众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自我的素质,摆脱代代贫困的现状。2.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与技能的传授。精准扶贫工作既要对帮扶对象进行直接的物质帮扶,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其实际状况“对症下药”,“私人定制”科学的脱贫计划,大力提升帮扶对象的技能培训。通过培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使扶贫工作高效运转并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中央和各级政府仍然要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就学条件,保证孩子们有学校可以上,有宿舍可以住。通过有力的宣传在贫困地区树立教育为本思想理念,尽可能的消除抵触思想,促使广大农民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贫困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此外,扶贫工作还要结合扶贫对象所处的地区,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逐家逐户的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其自身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让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自力更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3.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破除旧的生产经营方式。精准扶贫既是扶贫资源的精准配置,也是扶贫举措的精准。在掌握熟悉每村每户的实际情况后,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扶持,鼓励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合作,整合利用资源,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形成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帮助、企业帮扶等手段来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农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者协调联动,将三者利益进行有机结合,为农村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贫困人口就业渠道,使扶贫工作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让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所以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不可或缺。第一,管理体系的高效合理化。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专职化的工作机构,其职能就是精准管理农村贫困人口,该工作机构应该长期驻扎在农村,亲自参与贫困农民的生活、生产、劳作,有目的的挖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采取对贫困村或贫困户受助情况的跟踪监控,保障贫困农民享受到该有的扶持,努力实现在要求的时限内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第二,遵循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积极协调的原则进行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保证贫困人口都能真正参与到各类教育和培训实践中,努力消除过去的随意性、盲目性等不良倾向,引导其向常规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第三,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的应用,严惩各类违法行为,优化就业环境。精准扶贫既要注重当地产业的发展,为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要鼓励贫困人口向外发展,让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到外地就业。国家要积极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手段,对非法中介或欺诈活动坚决予以打击处理,构筑健康干净的劳动环境,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外,政府部门通过梳理现行政策,取消带有歧视和限制性的政策,要求企业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劳动者要同等对待,不得对农村来的劳动者带有有色眼镜,为贫困地区的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正义的就业大环境。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多次强调扶贫的要性,的重要论述,是开展扶贫工作的根本指引。事实表明,农民受教育水平过低造成的科学文化知识匮乏才是致贫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教育,传授知识,让农民自食其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现“精准扶贫”战略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棉阳.论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139-144.

[2]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3.

[3]王永军,杨英法.河北平原贫困县发展瓶颈的突破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2,(11):67-69.

作者:姚乐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