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构建和谐社会效应分析

时间:2022-12-14 04:08:25

广场舞构建和谐社会效应分析

摘要:广场舞作为时展的微观缩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更是不可替代.本文从健身效应、文化影响、社会发展等方面逐一探讨,希望可促进广场舞与社会和谐共同发展.

关键词:广场舞;和谐社会;社会效应

1前言

现代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使人们意识到了健身的重要性,但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人们苦于无暇锻炼,广场舞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健身的需求:工作之余就可在任何一个小空间内进行健身.人数多时,便可寻求公园里、广场中、楼前空地等,配上音乐便可翩翩起舞.它在满足人们健身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更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社会效应

2.1健身效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工作制的不断调整,人们生活更加趋于规律稳定,工薪族们有了自己的余暇时间,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衣食无忧的人们增添了更多健身与娱乐的心情,广场舞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体育健身与文艺娱乐的双重需要,并逐渐成为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居住在方格建筑空间内“互不打扰”的人们开始相互了解、沟通与关爱,社会文化生活得到了繁荣发展.广场舞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运动与表演过程中可以四面环绕的观看与参与,拉进了居民之间的相处距离,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与精神寄托,很好地营造了社区健身氛围,这种带着浓郁的文艺快乐氛围的健身方式很快大规模地的得到了民众的参与,成为了人们健身的普遍运动形式.广场舞群体虽大多数由中老年人组成,但因其欢快易行、内容热情、紧跟时尚潮流,更多的年轻人亦加入到广场舞的队伍中来,并逐渐被各种年龄段的人所喜爱与接受.广场舞在其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融入时新舞种艺术元素,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艺术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效率高、节奏快,人们无暇专门去健身,但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摄入的肉类食品又不断增多,吃多动少的结果造成现代人群大多呈现亚健康.广场舞的出现使人们的运动行为便于实施,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与工作之余在美丽公园或街头巷尾进行一段广场舞健身,可以使身体的肌肉、骨骼以及各内脏器官得以活动,可有效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广场舞因在广场表演与舞动而得名,因其表演形式欢快活泼、内容热情昂扬,动作易于接受等特点使其参与性特别强,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它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热潮掀起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健身效应.健身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身体机能的改善与体能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长期工作或高强度工作以后,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产生各种身体疾病,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无疑健康排在了第一位.广场舞运动始终以欢快积极的音乐为伴奏,贯穿刚劲有力、热情奔放的动作,使人精神愉悦、身心欢畅,既能满足人们锻炼的需要,又在成年人体力的承受范围之内,运动者在舞动的过程中感受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斗志昂扬的身体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到广场舞当中来.2.2文化影响.广场舞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影响和改变着新城镇,它以动感直观立体的视觉感受带动着人们的运动热情,以积极的方式促进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广场舞的发展也在默默影响着城市文化的总体规划建设.广场文化已成为城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广场舞更是其中靓丽的风景[3].现如今的广场舞已多向发展,由以前的单一舞种发展至今融合各色舞种,显示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城市举行的广场舞大赛充分显示城市的体育文化内涵,更体现了时代运动特色.中老年人所带动的时代特色“迪斯科”一开始在广场舞的群舞中出现,虽然转瞬即逝,但其夸张个性化的舞蹈文艺形式被强大的民俗传统文化所吸收、融合,演变成了整齐欢快具有渲染热闹气氛的迪斯科操,丰富了群众性舞蹈文化,随意、洒脱的个性更增添了广场舞的时代感;年轻人所带动的时尚文化色彩使广场舞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舞蹈文化传承的形式上广泛吸纳了各色舞种,有体育健身的、养生的、塑形的等等,包含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国内外文化所能拥有的各种形式,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怕创新、不停丰富自身的新兴艺术种类.广场舞是一种民众自发式的自娱性舞蹈,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计名利,热情高涨,正是民众的这种热情使广场舞文化迅速扩大与普及,不断吸收各色舞种的优点从而经久不衰,更大范围、更广区域地发挥着它的舞蹈文化效应.广场舞的文化影响耀眼地提示到了城市建造者们注意到了广场地位的重要性.2.3社会发展效应.广场舞作为群众闲暇时自娱的文化活动,大多不受服装、年龄、舞蹈基础等限制,但随着运动者广场舞水平的逐渐提高,有关广场舞的各类消费也水涨船高.广场舞的未来发展,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良好的物业协调,开展各项赛事的物质需求等,这些都需要经济来支持.广场舞的全民普及发展将刺激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从而必将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刺激体育用品及服务的消费.广场舞的广泛开展带动群众需要体育服装、鞋类等,在服务上需要提供高水平的体育指导员,需要不断更新舞种;其次刺激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广场舞的百花齐放,使各个团队之间形成了竞争,从而促进体育竞赛以及表演市场的开发,而赛事的开展需要更大的场地、更先进的设备,这些需要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优先设计与开发,这些大型活动的相继产生与开展必将带动体育产品制造行业、服务行业、舞蹈设计与服装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广场舞在竞赛活动中和商业表演以及群众表演中可使更多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运动或欣赏体育竞赛,人们在宣传或发展广场舞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有效刺激了旅游、商业、服务和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并行发展;还可刺激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增加,从而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繁荣进步,这一切的综合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物质、精神、经济方面强有力的支持.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居住空间造成人与人缺乏交流,广场舞的开展扩大了人们的交际空间,促使参与者在运动时自然随意地与人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变人们因长期繁重的工作、学习任务以及单一的家庭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健康情绪,从而对工作生活充满信心.对于大多数在家蜗居的中老年人来说,广场舞可使他们走出家居,融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他们的孤独感,并感受到舞伴的关爱与来自舞群的温暖;老人们的活动促进了小家庭与社会大家庭的和谐融汇,有力带动了更大居民圈的社会交往,并自然地获得精神陶冶、心灵净化和情感的升华.广场舞的学习与练习需要参与者的相互影响与帮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帮助正是老年人群心理渴求的.每个家庭的温暖都来自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需彼此付出真情,老年群体更需如此.广场舞以健康热情的交流方式,得到他们的认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化解了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产生的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预防与改善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人们感情得到良好稳定的寄托.老人感情的幸福和谐就是一个小家庭的和谐幸福,所有家庭老人的幸福和谐就是整个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幸福.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会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和谐,只有在社会大家庭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促进才能和谐发展、共同完善.广场舞热潮的掀起有效地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广场舞作为全民健身的一种有效运动方式可使运动者强健身心、提高文化素养等,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激励社会成员共谋发展、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2.4扰民的负面效应.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是一柄双刃剑,广场舞也不例外,它是时展的衍生物,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状.它一方面代表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一方面体现着和谐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现状,是社会形态表象的一个呈现指标.由于广场舞群体大多是自发组织、缺乏管理,这样的集体势必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服务体系的不太健全、噪音扰民矛盾的偶尔激化等.但此类管理与政府机构规划不直接挂钩,导致政府管理无法顾及全面.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广场舞产生更好更大的社会正面效应,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我们提倡与建议有关部门可介入管理,使有关部门职能得到有效行驶,给予广场舞合理的社区空间,运动者也要自觉考虑周围居民的噪音范围,提高舞蹈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大队伍中来,在推广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增进人们对广场舞的认识与了解,带动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宽容对待、合理舞动广场舞;影响更多的人重视广场舞,真正做到全民普及并全民参与;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改善周围环境、防止噪音扰民现象出现,使参与者和承办者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文明的健身环境,从而推动广场舞向着更规范的道路发展,进而产生更强大的社会正面效应,建设更美好的和谐社会.

3结语

广场舞运动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带给人们的健康快乐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出现直接证明了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迫切需要,而满足这些需求不仅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共谋发展建设,更要人们共同努力建设精神文明.我们应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去探讨如何使大众文化之广场舞更加繁荣、发展,而它的繁荣发展将使人民大众的体育文化需求更进一步.广场舞的前进将使其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平台与舞蹈指导将更大、更专业,未来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的有序前行都预示着广场舞的发展建设需要政府或社会机构的有力参与和引导;而广场舞要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健康良好纽带,更离不开政府机构的宏观规划与调控,有计划地把广场舞融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与城镇广场文化建设中,将使广场舞的正面社会效应发挥无限大.

参考文献:

〔1〕郑腾腾.论广场舞的健身效应[J].搏击(武术科学),2015(04):112-113.

〔2〕周结友,等.试论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相互关系及促进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25-26.

〔3〕蒋雯,等.广场舞对大众健身的作用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4):185-186.

作者:高新玲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