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时间:2022-04-11 03:59:28

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无法正常开展学习。问题过易则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问题应能够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已知进行简单的思考,从而推理出问题的答案,得到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用旧知识发展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问题情境应尽量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内容设置应尽量反映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件、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把文化科技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三、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出特有的数学价值

我们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注重生活化,同时还要突出问题中的数学价值。如果没有数学价值,那么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听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时,我们还要注重突出问题的数学化,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负数时,许多教师选用天气预报来让学生认识负数。我认为,如果选用天气预报的话,一定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解说员,在解说时总是说:“××城市零下××度到××度。”如果仅仅听解说员解说建立问题的话,学生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负数的概念。但如果仅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又会对负数缺乏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负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又要体现出负数的数学意义。生活化和数学化缺一不可,两者都应注重。

四、问题情境应多元化

创设问题情境的设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常开展数学学习。但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运用都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问题中,有不同的运用方式。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尽量选用多元化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教学内容。另外,多设置些问题也可以与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技巧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枯燥地提出几个问题,要有技巧,要适时宜地提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时可以为学生设置悬念。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急切需要得到答案的愿望。富有悬念的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解出答案后得到强烈的精神满足,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问题的提出可以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都有好玩的天性,如果问题具有趣味性,那么他们肯定乐于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用具以及生活中的实际物品,从教学内容出发,设置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主动地思考。

3.可以利用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矛盾也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意识的方法。提出的问题可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并在顺利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努力研究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邓彩兰工作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