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研讨式教学法分析

时间:2022-08-08 10:12:09

市场营销学研讨式教学法分析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是提升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市场营销学”的课程特点,分析了研讨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具有的优势,以及在实施中教师、学生和支撑平台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实施研讨式教学法的思路,如转变教师授课观念、创新课程架构与形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同时提出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为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研讨教学法;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大学课程建设中,一直以来深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和学者开展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探讨和研究,包括围绕具体操作步骤的研究、围绕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对于具体授课模式的研究等,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市场营销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移交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过程,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市场营销学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研究对象具有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特点,所以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提升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营销学”实施研讨式教学法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价值的发挥在于其与课程的结合能够更好地突出课程特色,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某些课程也会由于教学内容安排的局限,面对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性的问题,使授课形式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有些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拓展性和灵活性,为师生互动讨论提供了足够多的空间,使得这类课程能够更好地与研讨教学法相结合,而“市场营销学”课程就具备这样的拓展性与灵活性特点,使其拥有实施研讨式教学法的独特优势。(一)课程特点为研讨式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源于实践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的主要理论都是市场环境多方参与者不断实践的结果,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学者,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营销学的理论。很多营销学者、理论大师都有企业顾问甚至企业高管的经历。正是这些丰富的营销实践,为他们的理论概括、规律探索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市场营销学除了它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更新快、演变快。市场营销学的理论,随着营销实践的变化在不断地更新演变。这种不断更新演变的特点,是由市场营销的各相关要素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的。市场营销的时空在变、营销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观念、营销的商品、营销的载体、营销的手段与方式方法、营销的整体环境等也都在变。这些市场营销诸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市场营销规律及其理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连续的,是时时都在发生的。而向学生传递教授市场营销领域最前沿的新实践,既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责任。这对传统理论无疑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市场营销实践,传统理论时时都要面对旧的理论是否还适合新情况、是否还能指导新的实践的疑问,这正是研讨的基础和空间。新实践和旧理论之间的疑问和争议,也正是超越旧理论寻找新答案和理论创新的切入点。作为教师有责任思考和解答不断出现的疑问和争议,这也是教师工作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对于学生也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为这些疑问和争议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有些可能就来自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它更易激发起学生的探讨热情。所以,“市场营销学”这种源于实践的课程特点,为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二)课程宗旨需要研讨教学提升课堂效果。“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指导实践的课程。营销学中各种理论的提出,很多都是营销学者为了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而进行的总结和创新。作为大学课程,其授课对象本身也是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面对实际市场环境的营销员,指导实践也自然成为营销课程的授课宗旨。对市场营销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营销,掌握营销的基本技能,而且很多营销学教材也都把指导实践作为教材编写的目的和作用之一。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压力,使其与企业接触的精力被大大压缩,面对今天市场上很多实际问题,即使是多年从教的营销教师也未必能给出很好的解答,而有些时候学生们的突发奇想却能给问题的解决注入新的活力。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对于学生而言,营销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教材中,不仅仅存在于营销课堂的授课中,每个人都能通过各种媒介吸纳营销知识。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往往对于新环境新思维有更强的吸纳和接受能力,可能比教师有更加宽泛和新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因此,通过研讨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思考和展示的平台,学生们对于新问题的看法和解读将会成为营销课堂教学的新的活力源泉。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从而不断完善授课内容,提升课堂效果。(三)提升综合能力是学生的迫切需求。当前就业环境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特别高,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而高校却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看到了这一紧迫问题。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应对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依然面对很多挑战。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增加实践课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平时占用时间最多的依然是专业理论课,那么,在专业理论课中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就变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高校获得实践能力的渠道依然过少,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找实习单位,校内的实践机会覆盖面很窄,能够参加的同学过少。实践本应该成为大学生培养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依然是很稀有的机会。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招收实习生,企业希望引入能直接承担工作的全日制员工,而学生则希望通过课余时间的实习来学习和积累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和经验,实习企业和大学生形成了某种矛盾,导致能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非常少。因此,校内提供实践机会,让课程内容本身向实践倾斜,通过课程内容创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就成为了目前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

二、“市场营销学”实施研讨式教学法的困境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参与教学各方的积极配合,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都会使研讨式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教学的主要参与方,我们可以分成三方:一是教师层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方;二是学生层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群体;三是平台支撑层面,是包括学校和学院相关部门在内的,在软件和硬件上起到管理和支撑保障作用。三方在面对研讨教学法的实施和推进方面都有各自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难,难在把研讨式教学法实施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一)研讨式教学法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撑。高校教师普遍缺少社会实践的历练,尤其是营销教师,真正在企业有营销工作经历的极少。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引进教师的基本条件都要求博士学历,这意味着高校教师在任教前长期在学校环境中成长,营销的知识架构停留在理论层面;另一方面,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和奖励主要集中于科研,使得教师入职后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科研项目的申报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实践经验的提升变得无足轻重。而营销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要想达到效果,必须与实践相联系,甚至很多研讨课题直接指向企业的实际问题,这是营销学课程内容所决定的。很多营销教材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理论,往往都在章节后面配有案例。如果把这些案例拿出来作为研讨内容的课题,教师能否引导好,能否将课题扩展挖掘出更深入的研讨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们在面对研讨课题时,思维往往局限于自身的经历和教材提供的理论,未必能很好地展开深入思考。如果研讨被局限在教材内容上,无法拓展,不仅研讨效果无法达成,学生们也会失去兴趣。(二)学生对于研讨式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研讨式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氛围中会有更轻松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学生的自由思考,但是也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研讨式教学的课程很轻松,期末考试的压力会更小,不用在课后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只需要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就可以了。这是目前研讨教学面对的普遍问题。研讨教学的授课方式本意并不是要给学生减轻负担,实际上要做好一个题目的研讨,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但是由于现在互联网信息获取渠道的便捷,学生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思路和答案,甚至是非常精彩的思路和答案。这自然给学生的感觉是,研讨课更轻松更容易,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这种感知使得学生普遍对研讨性课程不够重视。虽然他们都在参与,但思考深度和发言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大量的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内容,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这使得研讨式教学效果欠佳,流于形式。(三)研讨式教学缺少体系化支撑。研讨式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授课教师。学生对研讨式教学不够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研讨式教学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而不是学校教学和学生考核的集体行动。高校对于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支持和鼓励,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尤其是没有形成对于学生的约束制度,这就很容易产生学生不够重视的问题。约束制度对于学生和授课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被普遍认为有效的授课方法,要想真正普及开来发挥作用,就要形成课程模式,做出统一的规定性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再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并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来支撑,例如教师的评优、评模、业绩考核,都要以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作为依据,把研讨式教学的授课模式纳入到教学的考核体系中,纳入到表彰奖励的体系中,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市场营销学”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

解决“市场营销学”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存在的难题,要围绕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性这个核心,来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同时,教学支撑平台要不断优化,在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上激发师生实践研讨式教学法的热情。因此,可按照转变教师授课观念,创新课程架构与形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思路实施。(一)转变授课观念。转变教师授课观念需要教师从自身角色定位和学生角色定位来思考。转变教师授课观念,首先要转变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中角色定位的认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允许学生质疑,一切以自己讲的为标准,这种角色定位也许对于某些课程会适用,但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与实践联系特别紧密,课程内容自由度非常高的课程,要求营销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定位。教师在营销学课程中,其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传授知识只是角色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营销学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还应该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讨,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中传授知识,学生在积极主动思考和研讨中获取知识。转变教师授课观念,还要转变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角色定位的认知。学生不能只是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对于营销课程,由于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可以说,学生的角色完全可以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创造和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思维,拓宽思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一次研讨主题发言的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在师生研讨与互动中、在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交流中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这种角色的变化,使授课教师能够真正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研讨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二)创新课程考核结构。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就是用一张试卷来完成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而对于研讨式教学这种考核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考核方式必须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而转变,并使之不仅成为衡量学生完成课程质量的尺子,还要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课程完成质量的考核、分数获得方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行为方式。要想提升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课程内容设计是不够的,即使教师有着精彩的设计,也要辅之于实际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分数的获得。研讨式教学在分数获得上要突出过程,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表现最好的学生才能获得高分,参与研讨积极的学生同样可以获得较高分数。所以在分数设定上,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结合。研讨式课程的分数可以设置为五部分,即出勤、主题发言的质量、提问与回应的多少与质量、自由讨论发言的多少与质量、书面总结报告的质量,这五个部分可以各占20%的分数。学期末整个课程完成质量的考核,要使研讨式教学累计得分的平均分占到学期末课程学习考核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命题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教师通过对学生课程完成质量考核结构的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是教学保障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改革,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全方位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治学态度、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和教学效果等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来提供保障。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都要进行配套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进行重新构建和优化,按照推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既要健全制度性规定,也要增加教师的自主权,释放教师的创新热情。通过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教学管理体制,为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娟.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大学教育,2017,12.

[2]李扬,欧朝敏.经济学专业课堂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反思———以《经济思想史》课堂为例[J].商业经济,2018,2.

[3]石寅霞,乔爱玲.网络环境下大学课堂研讨式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8.

[4]唐旭,王建良,冯连勇.能源经济学本科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

[5]张琰飞.研讨式教学改革实践调查与实施对策研究———以吉首大学经管类课程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8,1.

[6]孙晋芳.研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8.

[7]唐旭,张宝升.“管理决策方法”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4).

[8]张琰飞.经管类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2.

作者:张耘堂 单位: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