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措施

时间:2022-01-22 11:05:11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措施

摘要:电力企业是国民建设的基础,其生产的电能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因此,保证电力企业良好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和生产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新常态背景下,随着电力企业体制的改革,我国不少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不仅会制约其自身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会降低我国的民生和生产质量,因此,探寻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改进措施刻不容缓。主要分析了新常态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的改革,我国电力企业已由原来的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经营性企业,企业社会地位也由原来的垄断型转变为需适应市场竞争型,然而,大多数电力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仍未完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从而导致其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营销管理结构不健全、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水平整体不高等。为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积极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能够顺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积极改善自身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促进电力企业长久、健康地运行和发展[1]。

1新常态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管理现状。1.1.1营销管理结构不健全。当前电力企业在营销阶段均未形成健全的服务体系,营销系统和监督体系的不明显,使其不能完全地发挥出功能。同时,企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和设置相对应的营销机构,有些企业即便设置了营销机构,也只是赋予其简单的营销职能,而没有引导其向销售与合同管理、市场策划与开发、业务拓展与决策等方面转变。另外,我国还有不少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需经多个部门办理业务,过程过于复杂和繁琐,且内部审批手续操作较慢,这些现状均不利于电力企业销售工作的良好开展和发展。1.1.2市场意识不足。我国的电力企业多年来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得不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机制、经营形式相对单一。而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也多次对电力企业进行了改革,使厂网分离得以实现,也促进了企业资本逐渐过渡为民营资本,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厂、电网的新项目还是需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家电网公司一家还是电力的买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电力企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1.1.3服务质量水平整体不高。电力企业提供的服务窗口和缴费网点较少,并且,其在为大众服务时,遇到增容、变更、新表等服务项目时,手续较为繁杂,这些现象给客户用电带来较大的不便。另外,在用电高峰期,用户用电使用率和故障率均较高,用电故障需电力企业进行及时抢修但事实证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无法满足用户的抢修需求。1.2存在的问题。1.2.1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和单一。电力企业属于我国特殊行业,其在经营和生产方面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优势使得其只需保证电力供给的安全、稳定,不必从事其它各类生产经营和无需关注市场价格、环境变化,便能长期获得稳定的利润回报[2]。另外,受国有企业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仍需听从于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资产不具备自由处置的权力,从而使得其在经营管理中对无法对其它盈利性经营活动进行开展。这一问题将会对电力企业多角度、多元化经营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而单一的生长经营模式和行为,必定会导致电力企业无法合理、高效的利用企业资源,从而会浪费社会的资源。1.2.2人才队伍建设。1)缺乏完善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受国有企业改革较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管理人员受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目前部分企业仍未在制度性框架的结构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及制度科学地实施,人才创新机制不健全,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高等问题存在较为严重,在人员分配方面还多表现为为完成生产任务而临时匹配人员,这一问题将会严重降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率[3]。2)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电力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率一直处理拉低徘徊,但供电用求情况却在持续增长,部分企业在基层生产、技术岗位、营销岗位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员短缺现象,使得各岗位员工承担的业务指标及工作量过大,甚至个别员工身兼多职。3)高素质人才缺乏。在我国电力企业全员职工中,高素质与人才速增不匹配的事实,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人员队伍的文化程度及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充。1.2.3财务管理问题。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纵观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其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多重视安全与生产问题,对经营和利润问题关注不足,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过于粗放。②未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仍是依靠国家计划和政策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导致其自身应对市场机制和风险管控的能力不足。③未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属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但在当前的企业中,对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并不重视,而是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

2新常态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改进措施

2.1不断明确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电力企业应明确其所生产的电力不仅是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其也是用于消费的商品,其具有商品的全部属性,因此,电力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前,须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好长期生产经营规划和布局,积极储备高技术人才。另外,在新常态背景下,还需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布置和启动,推动企业进行网络化建设,其能促进企业操作服务更加便利、信息资源管理更加便捷和透明,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效率[4]。2.2加强企业战略、技术管理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是由企业自身的能力和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电力企业为促进其自身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总体谋划企业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自身的战略管理,以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电力企业对战略管理仍存在较大的短板,战略管控还是一大弱项,因此,其无法借鉴突出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自身经验,总结了几点加强电力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首先,电力企业需重视自身的制度建设,并加强市场调查研究,以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方法;其次,企业还应具备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思想,对国内外电力市场变化进行时刻关注;最后,需对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进行确定,可分段实施,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整体布局、突出重点和稳步推进。另外,由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是技术创新,因此,电力企业还必须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在网络平台开发、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开发和完善,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进程加快。2.3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大量的知识性、技术性人才是推动电力企业良好经营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电力企业需不断探寻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并且,还须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如推动绩效管理制度,并根据绩效结果给员工提供相关的奖励或惩罚,一方面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其在工作中出现懈怠。另外,为促进企业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还需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和作业操作,从而使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2.4改进企业财务管理措施。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是导致电力企业频出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要转变电力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使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均能认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须在企业内部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和内控评价体系。为降低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事件发生率,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还需综合考量企业的长远利益,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的风险识别、防御机制,以应对各种潜在财务风险,如采取全程监控方式对企业的各项投融资活动进行管理。为促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企业还需不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先从内部效益入手,在企业内部施行精细化管理,再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大力推行,然后不断拓展预算内涵和拓宽预算管理范围,以在产供销全过程形成整体的预算体系。最后,在新常态背景下,各项活动的高效开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电力企业也需加强投资和开发财务信息硬、软件,并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所需软件的可操作性,这样便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全面互联互通,进而也有助于提高其管理的效果[5]。

3结语

电能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电力企业作为电能生产的主要行业,其经营管理发展与供电质量密切相关,在新常态背景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应不断明确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战略和技术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匹配更新,改进以往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建立起风险识别和防御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电力企业安全、高效经营管理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提升我国的电力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颖.新常态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7(30):155-156.

[2]郭晓翔.论新常态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措施[J].商业经济,2016(3):41-42.

[3]申世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导报,2013(19):78-79.

[4]赵建勋.浅析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7):16.

[5]管柏增.电力企业内部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低碳世界,2014(13):79-80.

作者:陈维雷 单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