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及监测方案

时间:2022-05-21 03:26:12

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及监测方案

摘要:根据基坑的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对基坑支护进行优化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通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优化后的设计方案保证了基础施工安全。

关键词:深基坑;优化设计;监测

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为一栋26层商办楼,带两层地下室。地下室基坑形状近矩形45.80m×48.30m,其北侧深9.40m,南侧深10.20m。基坑东、南及西侧距离红线较近。其东侧和南侧为一层厂房。西侧为已建的18层住宅楼及地下室,最近距离约13m。

2工程地质情况

本场地地层主要由新近堆积的填土(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al)冲洪积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等组成。场地各土层的组成及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本场地中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地下水水量、水位的变化幅度受天气影响明显,在丰水期地下水位较高,最高可达地表,水量中等;枯水期水位较低,部分地段无地下水,水量贫乏;最大变化幅度约1.5m。

3支护设计

3.1支护型式选择

由于该基坑不具备放坡条件,不能采用土钉墙支护;且地方政策不允许支护结构出红线,锚杆在本基坑支护中不能使用。本基坑平面尺寸较小,形状接近于正方形,因此采用灌注桩加水平斜支撑是较为合理的支护型式(见图1)。支护桩采用旋挖桩,⌀900@1800,嵌固段长度大于8m。

3.2优化设计在初步设计时采用两道水平斜支撑(见图2)。经计算,坡顶最大水平位移约为12.7mm。该方案安全性较高,但对施工影响较大,工程造价较高,

施工周期较长。最终施工图改为一道水平斜支撑。开始时水平斜支撑布置在-2.5m处,并且布置一道腰梁,后为了控制桩顶水平位移,把水平斜支撑上移布置到了冠梁处(见图3)。经计算其坡顶最大水平位移约为18.4mm。最终方案更加简单,对施工影响相对较小,降低了工程造价,极大地缩短施工周期,但坡顶位移相对较大。为保证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在场地允许的南侧、西侧和北侧增加了拉锚桩,作为冗余设计。同时要求在底板浇筑时,将筏板与支护之间的空隙用同标号混凝土一起浇筑,即相当于在底板处形成一个支点,可有效控制支护体系变形。

4监测分析

4.1监测方案

为了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本基坑监测布置了坡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支撑内力监测、立柱沉降监测以及周边建筑物竖向沉降监测。布置坡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11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5个,支撑内力监测点11个,立柱沉降监测点2个,周边建筑物竖向沉降监测9个。

4.2水平与竖向位移

冠梁顶部的水平与竖向位移值均较小,其中冠梁顶部的水平最大水平位移为16mm,最大竖向位移为3.3mm。均比理论计算的桩顶位移量要小。

4.3深层水平位移

CX3、CX4桩深层水平位移曲线见图4、图5。当开始挖土时,桩顶位移逐渐增大,并沿深度方向呈近似线性关系。基坑开挖接近底部时,桩顶反方向小幅位移,桩顶以下5.0~6.0m位置的位移量增大,位移曲线近似弓形。其中CX4最大位移为20.17mm,最大侧位移约为基坑深度的0.2%。换撑之后,桩顶约束消失,桩顶位移明显增大。南侧CX3点换撑位置以上位移相对平缓,桩顶位移量达24.26mm;西侧CX4点换撑位置以上位移急剧增大,桩顶位移量达42.97mm。造成桩顶位移不同的原因,是由于西侧中间距离红线较近,无法施工拉锚桩,而南侧中部施工了3根拉锚桩。监测结果表明必要的冗余设计,可有效地减小坑顶位移,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4.4轴力

支撑梁内力变化曲线见图6。从曲线中可发现,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支撑梁内力逐渐增大。实测最大内力8496.10kN,最小4105.70kN,均在支撑梁承载能力设计值范围内。采用启明星软件计算的最大内力3047.9kN,最小2251.6kN。实测支撑梁内力比理论计算的轴力要大1.57~3.14倍。

4.5周边建筑竖向位移

本基坑西侧已建的18层住宅楼及地下室,其底板标高与本基坑开挖深度标高基本一致,未布设监测点。紧邻基坑的围墙竖向位移量较小,至换撑时,最大沉降量仅为9.10mm。

5结论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当周边环境简单,可以适当允许支护结构发生较大变形,从而对内支撑进行优化设计,如减少内支撑道数、调整内支撑的竖向位置、增加拉锚桩等冗余设计。通过施工过程的监测分析,本基坑顶部水平与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量均未超过预警值,紧邻基坑的围墙竖向变形量也较小,与最初设计值基本一致,满足了施工的要求。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拆换撑后,支护体系会发生较大变形,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设计时增加冗余设计、施工中做好应急处置措施等。

参考文献:

[1]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周香莲,王建华.北仑电厂循环水泵房基坑监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增刊):1802-1805.

[4]龚晓南,杨仲轩.岩土工程变形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邓祖保 季郑杰 孙丽 单位:安徽工程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