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场所景观设计隐喻性分析

时间:2022-08-28 04:09:22

纪念场所景观设计隐喻性分析

摘要:纪念性场所是一个充满思想,感情,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地方,在这里,允许我们回忆,让我们哀悼,是我们集会和沉思的地方。它是通过物质结构和精神的连续性来体现,以达到回顾和传承历史的目的。本文通过纪念场所中的隐喻性在纪念场所中融入当代景观设计的寓意。激发设计师的作品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特点和本质,并在设计中传达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使人们受到无形的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情感营造;文化内涵

一、纪念性景观的涵义

语言文字是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和不断地语言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一个符号体系,人类的思想以及对不同事物的看法都浓缩在看似简单明了的文字符号之中,通过对这些文字符号的解释可以帮助后人深刻明了的了解领悟其内涵。我们通常通过“纪念”这样的文字标题来理解纪念性景观的内涵:它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者抽象的景观,能够可以引发人类的联想或者回忆的物质性或者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或抽象性景观。包括标志景观、祭祀景观、文化遗址、历史景观、宗教景观、民俗景观、传说故事等等实体和抽象景观。纪念性景观的事件景观可以归纳为定型的文化,正如把烈士陵园或者纪念地作为青少年学习的教育基地一样,纪念性景观所暗含的纪念事件以纪念形式的结合是对我们社会成员的一种文化影响形式,在人们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作用。

二、纪念性场所中的景观隐喻性表达

人们希望将记忆变为永恒,回顾和记录历史中发生的事情,让事件过程再现或使用设计手段如纪念场所来创造一个可以感受氛围、回忆的地方。而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元素的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景观场所和景观空间,纪念场所的隐喻性则来自于对这些空间氛围的体验。1.空间序列。纪念性场所中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纪念馆尤为典型。它是人们哀悼冥思的精神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仅具有纪念功能的概念。相反,你可以感受到纪念凝思的精神场所。它比传统的展览空间更强调视觉张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历史事件纪念馆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景观轮廓图像的视觉焦点通常由大型主题雕塑或具有高度冲击的纪念碑来体现,以形成视觉中心,主题雕塑通常有一定的高度。这形成了仰望和收缩的视觉效果。在正常情况下,纪念场所空间具有距离由远及近的心理过渡空间,有足够的距离,且规模很大,视觉冲击力很强。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体现空间序列。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2.色彩选择。色彩在纪念性景观中具有温度、重量、距离、动静、明暗等多种隐喻象征意义,是纪念场所中的重要元素,如中国建筑的彩画、伊斯兰建筑的马赛克、基督教建筑的玻璃窗的色彩斑斓,日本的枯山水和茶亭是用最简单而冷漠的色彩来体现枯意。因为纪念性景观的纪念主题是带有严肃氛围,所以不宜使用明亮、跳跃和生动的色彩。而材料的颜色应根据纪念主题来确定搭配。例如,经常使用的诸如黑色,白色和灰色的冷色。它可以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平静、沉着、冷静地思考,感受纪念场所的空间氛围。3.植物应用。在纪念性场地中,植物是不可替代的设计元素。它具有象征、美化和构建空间的功能,也是场地的背景,为空间营造氛围。根据纪念性空间中强调隐喻意义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其植物形式,质地和色彩等内在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或体现了纪念空间设计所应体现的场所精神与氛围。常绿植物比如松柏类,隐喻永垂不朽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也可以表达人们的怀念和钦佩之情,具有常青的隐喻意义,经常用于陵墓和纪念园中。植物形态各不相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意志品格用以展现不同的纪念效果,尖顶和锥体具有肃穆庄严的效果;柱状植物具有高耸寂静的效果;修剪整齐的植物给人一种庄严感。植物的种植设计应与整个纪念空间场所环境的氛围相协调,以创造相应的氛围,并通过适当的植物配置指导路线和组织纪念空间。4.地形。纪念空间的特征之一是对“神秘”氛围的创造,它本身表达了一种神秘而无声的隐喻,因此大多数选址都远离城市。这种场地通常很安静,地形或平面畅通无阻,如幽静,古树参天和丰富的地形。平坦的地形畅通无阻,设计师利用这种无尽的平坦地形形成轮廓效果,突出垂直线性元素,使其成为视觉中心,从而突出元素的重要性,并以天空为背景,对比真实与虚拟之间,呈现出壮丽的景观。纪念空间也会利用地形的抬升来隐喻一种钦佩景仰之情。不同的地形给人们呈现不一样的感受氛围,成角的地形给人以活力、力量的感受;曲线的地形给人以安静、悠闲的感觉;有结构的地形一般是突出强化主体,与周边形成整体的作用;而自然式的地形场所感觉较弱,但是与强有力的建筑相结合则可营造强有力的纪念性场所空间。

三、纪念性场所中景观的感受剖析

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是通过外界的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形式来反映外界客观事物的特性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反应系统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处理对外界环境场所的感知,沟通人与环境的联系。人们对纪念性场所景观的感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人们对纪念性场所的形态、规模、色彩等等直观感知,将这些客观形象组合、加工成抽象的形态模式;其次,人们对纪念性景观场所所蕴含的历史事件、意义、内容等信息通过记忆中对类似的信息经验进行提取、比较、融合;再次,人脑自身的信息加工呈现获知的景观形态、景观场所所蕴含的隐喻意义进行综合,形成当前对纪念性景观场所的观感;最后,通过人们主观的反应输出,对纪念性场所景观做出各种反映活动。由此可以得出:人们对纪念性场所景观的感知是由景观场所的客观存在形式、景观内涵的寓意以及自身的经验所得。纪念作为人们最古老的行为活动之一,具有漫长的历史,并且随着不断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纪念性景观,同时在我们心理形成相对应的纪念性景观模式,比如,陵墓景观则对应作为生命的终结、死亡、灵魂、祖先等想对应的景观事物,在世界各地的陵墓景观中都呈现出偏僻、宁静、肃穆、庄严等景。观个性,这也是人们对于陵墓景观的本能反应,或者是受到后天经验影响。这也表明纪念场所景观和景观形态之间有某些固定的对应关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而这些精神同样体现在景观场所之中,并积淀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景观语言,在纪念性场所景观中,由于这一类型的景观较多并集中地表达汇聚了人们的情感,因此纪念性景观与人类各个时代文化内涵联系更为密切,纪念性景观的文化隐喻性及社会化程度最高,几乎可以跨越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形成相互通融的纪念性情感。

四、纪念性景观场所案例分析——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

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有预谋地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飞机,并控制其中两架撞毁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这一事件造成超过三千人死亡。每天会有成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世贸中心遗址。用纽约市市长彭博的话说,“每天去遗址悼念的游客从加州到缅因,从西班牙到日本。”最终,决定在世贸遗址上建立起一座博物馆以纪念在1993年2月26日和2001年9月11日在恐怖活动中,被袭击者夺去生命的近3000名受害者。所以911国家纪念广场就此诞生。设计的目标主要有四个:1.使人们强烈感受到双塔原来的存在。2.将人们的身心吸引(纪念体验)。3.在忙碌的城区中营造出宁静。4.一片安静,美丽,尺度开放空间。“倒影缺失”的理念,让人强烈感受到“失去”的感觉。两个下沉式空间,代表了两座大楼留下的倒影,也可以理解为两座大楼曾经存在过的记忆。参观者在瀑布雷鸣般的声音中,沿着青铜栏杆,阅读受害者的姓名。往后退,是让人身心舒缓的树林。树林密度适宜,期间点缀着惬意的广场,石凳,草坪等等。恰如其分的设计,不多不少、不轻不重。设计师采用了简约的元素和材料。比如用花岗岩作为单一品种,铺筑道路,制成长凳。草坪和攀缘植物面积克制。用有限的色彩塑造出祥和的氛围。路面采用可再生的路面。广场内的所值树木选用的是美利坚国树——橡树作为广场内的唯一品种。从侧面体现了纪念广场的隐喻性,与铺装、草带、水篦子、石凳融合成一条条轴线,拉伸了广场的尺度感,使广场与城市充分联系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进入导向性,并且丰富了整个广场的功能空间。五、结语纪念性场所是人们连接不同时代的载物,在这里人们追忆过去、思索未来,对纪念性空间的设计要有当代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思考纪念场所中的隐喻意义,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也要求我们当代设计师要增强自身的学习,利用场所内的各种环境要素,去创造更具隐喻意义的纪念场所,去感染每一位在场地空间内的参观者,追求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胡天君 张雨佳 张文炳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