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康复产品设计研究

时间:2022-12-12 11:01:35

医疗康复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个性化用户体验医疗康复产品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了医疗康复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定位于康复型医疗产品中设计中用户体验的应用,重点剖析了基于感官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虚拟角色模拟、实验测试等五种用户体验方法在康复医疗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基于用户体验的医疗康复产品设计方向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工业设计;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康复医疗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以传统的临床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开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医疗康复产品进入公众视野。同时,随着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深层次革新,患者期望医疗康复产品能够在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亦能为其带来崭新的体验。因此,将用户体验元素融入到医疗康复产品设计中,以便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用户交互体验,是现代医疗康复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医疗领域素来稳居于民生问题的核心地带,其中的医疗康复产品设计理念等诸多问题更是关系到了民生的发展方向,基于用户体验的医疗康复产品在提高医疗康复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及提升我国医疗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综合实力层面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1用户体验理念与医疗康复产品之间的联系

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这一概念属于心理学范畴,主要侧重于个体在使用产品或者享用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并从产品的概念、结构、外观、软硬件等方面突显用户的体验性要求[1],因此用户体验涵盖了个体与产品交互过程的方方面面,如感官、情感等层面,各个层面因素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立体感的用户体验。在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体验驱动下,目前国内各种医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于其功能定位的差异性,这些医疗产品可大体划分为诊断型、康复型、监护型医疗产品,其中康复医疗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患者的关注。体验经济的盛行也引发了医疗康复产品行业的革命性变革,用户体验理念也在医疗产品设计中逐渐展示出其的强大生命力。

2用户体验方法在医疗康复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康复理念的兴起,医疗康复产品也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如何使得医疗康复产品发挥最佳功效的关键就在于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将用户体验方法嵌入其中。目前在设计康复医疗产品时常基于感官、交互、情感体验及实验、虚拟角色模拟等方法,以求为用户提供最佳康复体验。2.1基于感官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基于感官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是最基本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顾名思义,这一用户体验设计方法侧重的是患者在基本感官层面的产品使用感受。一般而言,可从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和材质选择这三个层面来综合考量。传统的医疗产品给人的冰冷感觉及人们在医患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从属地位都会使得用户在使用康复医疗产品中产生消极、恐惧的情绪,在外观设计上既要通过对造型、色彩、质感的整合使其在视觉上体现设计的艺术美感,又要使产品在情感上更加具有感染力[2],通过基本的感官体验设计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种消极用户体验的产生。实际上,每种色彩或者说每类色彩的组合总能给患者带来不同的体验,红色热烈而奔放,黑色冷静而沉闷。基于产品的功能定位来合理的选用色彩,以给患者以安全与舒适并重之感。造型设计方面应体现出医疗康复产品应有的专业感和安全感,化大型复杂器械为小型精细器械。通过流畅而不夸张的线条及面的组合,营造出一种人机和谐之美。尽量避免呆板的直线,以规避其带来的冰冷之感。康复医疗产品中不同材质的运用给用户带来的质感体验是不同的。塑料材质柔韧有弹性,如ABS树脂等;金属材质光泽度较好且质地坚硬。综合各种材质的特别之处可得到最优组合。因此,基于感官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需更注重用户各种感官间的协调关系,综合色彩搭配、造型设计、材质选择的技巧,同时融入声音、光影等方面以为用户提供最优感官体验。2.2基于交互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基于交互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侧重的是用户在与医疗产品交互过程中相互的反馈,无论从信息界面还是操作流程,医疗产品的设计都需以用户体验为探索中心[3]。例如都天慧等在设计远程康复产品时,就着重考虑了两大关键性要素,分别是安全性和用户使用康复产品时的体验。当患者使用康复医疗产品进行训练时,该产品能够运用实时语音播报、舒缓音乐播放、动感画面呈现及醒目文字等方式给予患者全方位的鼓励和及时的反馈,即使是医护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境之下亦能实现一种温馨提醒的效果。通过内设虚拟游戏的手段使得原本毫无生气的训练过程变得饶有趣味,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对于康复行动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康复医疗产品时不仅应考虑到反馈的及时与交互的趣味性,也应注重整个操作流程的简洁性。尽可能地用更优化的操作方式也减轻患者在记忆操作流程方面的负担,在注重趣味的同时更加凸显产品本身的易操作性。合理运用灯光、动画、图像等方式来强化患者与产品间的交互反馈,并采用患者最喜闻乐见、最符合其生活经验的形式来增强用户体验。2.3基于情感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基于情感体验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在医疗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属于比较高的层次,体验强调的是更为内在和深层的用户情感折射,如快乐情绪、个性化体验、符号意义等[4]。相对于感官体验设计方法,它更侧重于在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感体验。当医疗康复产品的设计中融入情感体验的设计方法,医疗产品也就超越了其本身的身体康复价值,更能成为患者情感的寄托,给他们以慰藉。以目前国内比较严峻的独居老人想象为例,于他们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情感的纽带更能成为去甄选和使用医疗康复产品的重要层面。例如某款智能拐杖的设计就打出了情感牌,采用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将患者人生中很多珍藏的美好回忆以电子化的形式记录在拐杖内,如婚姻的美好、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节点及乐事趣事等。当患者借助智能拐杖进行康复训练时,可将这些美好瞬间投影到周边的空间中。不仅能满足患者基本的康复训练需求,也能引发患者在情感层面的共鸣,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效果。2.4基于虚拟角色模拟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基于虚拟角色模拟的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用户角色和情境的模拟,从虚拟的用户角色视角出发完成康复医疗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这种设计方法的聚焦点在于医疗康复产品用户角色的定位上。基于此方法进行康复医疗产品设计的开发人员有着双重人物角色身份,他们不仅要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考量产品功能和服务,亦要将自己定位成普通的产品使用者。人物角色是根据研究用户得出的数据进行抽象出来的,它是根据现实生活人为创造出来的[5],需要多维度思考各类产品使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于康复医疗产品的特定需求以及其主观的心理感受。通过模拟产品使用者的使用过程,将零零散散的模拟资料重新组合,不断地将虚拟用户角色的形象丰满起来。在设计过程中,侧重对于用户行为和体验的关注,进而得到接近真实用户的虚拟用户角色形象,该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通常与其他的设计方法配合使用。2.5基于实验测试的康复医疗产品设计方法。基于实验测试的设计方法是从科学和数据支撑视角出发的医疗康复产品设计方法,在真实数据的辅助之下,设计出的康复医疗产品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这种设计方法有三大关键点,其一,借助各种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面对面观察等在具体情境中科学掌握用户对于产品的精准需求和期望;其二,通过展示各式产品的模型如二维状态下或者三维状态下的虚拟模型,将用户纳入到产品设计的环节中,让其挑选出符合自己预期的康复医疗产品;其三,通过在整个过程中收集的用户偏好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最终提炼出产品设计的决定性要素。在康复医疗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收集到的都是用户对产品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摄像机的伴随性记录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后期对于视频、音频及纸质材料的分析能够形成对于用户需求的完整认知。在产品图纸、多角度照片等二维模型,以及产品关键按钮、控制面板等三维模型展示的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选择最优产品。

3结语

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医疗康复产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医疗康复产品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疗康复产品行业的体现就是用户体验方法的融入。将用户体验放在医疗康复产品设计的首位,能够显著提升产品服务的科学、高效、便捷性。基于用户体验的医疗康复产品符合时展趋势,亦契合人们对于康复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当前基于感官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虚拟角色模拟、实验测试等五种用户体验方法在康复医疗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较为广泛,本研究分别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医疗康复产品的发展。当前,国内在康复医疗产品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之处,产品的定位仍以主要功能的实现为主,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深度融入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因此在各类医疗产品中渗透用户体验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的进步能够为产品设计带来新的思路,虚拟现实技术也渐渐在各行各业发挥出其显著的优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康复医疗产品设计中将会是该行业的一个重要突破,不论是在物理康复还是认知康复领域都有巨大的潜力,必将会给用户带来颠覆性的康复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纬.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医疗设备设计应用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8(19):239.

[2]吴新林.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人性化医疗器械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3-125.

[3]潘新华,余森林.服务设计理念的医疗产品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8(02):52-53.

[4]邱晔,刘保中,黄群慧.功能、感官、情感:不同产品体验对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J].消费经济,2017(4):59-67.

[5]张超.基于产品设计的人物角色模型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09.

作者:张俊佳 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