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2-25 11:30:09

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拓展视野,真正实现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作用

毋庸置疑,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专业角度来讲,产品设计抑或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广大的范畴,每位从业者及未来从业者都对其且应对其有独特理解。传统的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多还处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状态,每门课程固有的大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灵活配置。教学范畴及涵盖领域的拓展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据调研,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设定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均能认识到课程大纲只是该门课程的纲领性指导,具体教学内容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应对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各高校的相关大纲却背离了这一指导原则,对每门课的具体内容、教材选用、所占学时等均进行了严格限定,最后形成的文件大多已在根本上扼杀了教学调整的可能,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鉴于此,为了真正实现产品设计教学的灵活性及创新性,在设定新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时,决策者及参与教师应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从前瞻性的视角设定各门课程的大纲内容,既能形成可供考核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同时又不过多限制不同教学主体及教学对象的再创新可能,切实实现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如此,才能使教学大纲能够应对一个大纲调整周期内出现的教学及学科前沿变化。

二、系统规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需要教学大纲提供应有的路线指导和调整空间之外,还应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和精心设定等来确保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产品设计虽然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及学习模式。以经典的、可推衍的教学及设计理论为指导,以设计项目为中心,合理安排设计理论与实践课题的教学次序及比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将“大班授课”的理论讲解、“小组研讨”的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实时交叉学习。在保证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还应因应产品设计的专业特点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这种加强不应只是口头上的严格要求,而应贯穿各类课程的始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设计案例中,侧重于设计计划的整体实施过程;二是多个设计环节中对方案进行模型研究的能力锻炼,包括草模、过程模型、功能模型及原型机制作等。针对第一个层面,多数设计院校传统的做法是拟定适合的虚题,让学生就此展开,将之前所学的理论在其中得以运用深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题目,拟定更合理的课题要求和标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应用。缺点是有可能流于纸上谈兵,与市场无法衔接或应用价值不高等。近几年随着各学校产学研合作进程的推进,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并开展了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将企业的一些实题带入课堂,给予学生更真实的设计体验。这种方式也越来越成为时下流行的或者说被追捧的一种方式。有些老师和学生甚至觉得如果不做实题,课程作业就毫无意义。这恰恰是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纯粹以企业的题目和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和要求,时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毕竟国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设计的关注和认识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要求往往会有各种局限,或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效益,或只求产品“改头换面”,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会直接提供“模板”,要求学校“参照”“改良”,其目的不言自明。如此引导,对设计教学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尤其对于初学设计的学生,这种不良体验会直接影响其正确设计观的构建。当然,此问题并不是产学研合作方式的问题,而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要想改善,需要多环节共同努力。但作为教师,能够完全控制的就是慎重选题。市场上有不同层次的企业,企业有不同层次的命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来选择恰当的题目引入课堂。不能一味追求短期的所谓“成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实际的效果。注重对学生正确设计观的引导,通过课题的“虚实”结合,让学生在全面、多样的设计实践中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第二个层面一直是我国设计专业培养的弱项。这只需要简单对比国内外设计教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就可以看得出来。从德国第一所世界知名的设计院校包豪斯,到今天代表一流设计水平的设计学府洛杉矶艺术中心、皇家艺术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等,无一例外,动手实践环节是各学校设计课程强调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院校的学生往往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草模型的研究,中期模型的实验以及最终成果模型的制作上,以此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严谨度。国内的高校则不然,一般只是在专门的模型课程中,学生才会真材实料、真刀真枪干上一番,而实际上却是把别人的设计做成模型,真是“名副其实”的模型课。除此之外,只有在少数一两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安排几个或十几个学时,让大家实验。实际操作中,大家往往会聪明地选择比较省力的方式代替,从老师到学生都比较怕“麻烦”,“怕”动手。连作为大学学习最终要环节的毕业设计模型,都基本由专业模型公司代劳。这样的代工模型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亲自动手或参与制作草模型和研究模型对于设计方案的推敲、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避免学生只注重绚丽的软件效果图表达,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更真切的体验,提高产品的可用性。故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留出足够的动手实践时间。制作模型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模型课程的学习及各专业实验室的课余教学培养,让学生掌握常用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及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实践环节的设置,应遵循由简入难,随课程深入逐步加大工作量及难度。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动手兴趣,收获动手制作的乐趣,并逐渐形成在“实践”中思考设计、做设计的习惯。

三、明确目标,注重课程目标的考核与终极目标的实现

从产品设计基础到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再到产品系统设计以及产品创新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课程,各环节设置应目标明确,注重短期课程目标与长期培养目标的统一。系统制定各课程目标、任务书及考核标准等,要求各任课教师对课程群有整体认识,并明确自己所承担课程的位置及作用。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在课程之初,便将该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考核要求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前告知学生。前期课程应为后期课程做好足够充分的知识储备,求全不求深。具体来说,就是在低年级学习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广度,促进其对设计有较全面的认识,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随后,逐渐深入,注重知识的深度。先培养兴趣,引之主动探索,再渐入“正规”,理性思考,最终实现感性和理性的自然融合。课程任务的制定自然也应以此为目标,合理设计。考核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根据不同课程特性,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过程可以有课程群内其他老师参与,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考核结果更趋客观,也更好保障各课程之间的贯穿、衔接。

四、结语

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其进行宏观的、系统的、合理的设置是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其次,连贯的、体系式的教学方式是全面、有序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手段;明确终极目标、把握阶段目标,重视任务设定及合理考核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坚实保障;借由统筹安排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广度到深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建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任新宇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