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15 04:27:30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医学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水平不高,但却有一个极大优势: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追踪调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追踪调查设置了三个时间节点:就业前的准备阶段、就业前的择业阶段和就业后半年。从就业半年后的结果分析出发,追本溯源从就业前的准备阶段、就业前的择业阶段去剖析引发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发现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高校在毕业前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思路。

【关键词】医学院校;物流管理;就业;追踪调查

在医学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多为新兴学科,和医学、药学等办学时间长的学科相比,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水平明显不足。但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具备一定医药知识的物流管理人才,更具有就业竞争力,这也是医学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提条件。医学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毕业生较少,随着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追踪调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能发现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高校在毕业前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思路。追踪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长期连续不断地跟踪调查。用这一方法可以获取对象的动态信息,把握、分析其内在运动规律性,克服一般方法只能掌握其某一时间内静态资料的不足。本研究对毕业生就业的追踪调查设置了三个时间节点:就业前的准备阶段、就业前的择业阶段和就业后半年。本文从就业结果分析出发,追本溯源从就业前的准备阶段、就业前的择业阶段去剖析引发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就业结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情况调查

作者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中医药大学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的38名本科生进行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稳定性,调查的时间节点为毕业后半年,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内容性质、薪资水平、就业满意程度、以及希望高校在毕业前进行哪方面的就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的特点主要如下:①择业观念影响就业率。经过调查发现,云南中医药大学首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2.1%,未就业人数为3人,未就业原因均为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热度和医药物流人才的稀缺性,毕业生理应完全就业,但受到个人观念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更加谨慎的态度。②就业呈多样化趋势。总的来说,已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多为民营企业,但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分布仍存在多样性,就业单位性质呈多样化趋势,民营企业占43%,比重最大,其次为上市公司25%、国有单位12%、公务员或业单位12%、自主创业占8%。③就业岗位和医药行业、物流专业相关度不高。40.63%的毕业生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与医药相关,而59.37%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医药无关;同样,也仅有43.75%的毕业生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与物流专业相关。④薪资水平差距不大。毕业生就业半年,43.75%的薪资水平为3000元以下,46.88%的薪资水平为3000-5000元,9.38%的薪资水平为5000-10000元,而没有毕业生获得10000元以上的薪酬。总的来说,虽然就业比较容易,但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15.6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情况感到不满意,不太满意占21.88%,50%的毕业生感到基本满意,有些满意占6.25%,非常满意占6.25%。基本满意及以下占了绝大多数。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薪资、工作内容、职业前景等方面。

2跟踪就业准备阶段分析就业问题及其原因

物流管理本科为四年制,一般情况下,就业准备阶段较多集中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就业准备阶段,学生并未参加招聘笔试及面试,而是在知识、心理、信息等方面为就业做准备。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本科生就业准备阶段进行了调研,发现大学生在准备阶段存在以下不足。2.1未调试就业心理。就业准备阶段,首先是就业的心理准备,根据调查结果,27.8%的学生未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大学生在校读书近16年,大学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就业心理是否积极、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为就业所做的准备,有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产生担忧、甚至恐惧和排斥,有的毕业生相反,过分积极、乐观,导致后期在就业中遇到阻碍时产生心理落差。2.2就业预期不准确。其次是就业预期。根据调查结果,27.8%的学生就业预期过高,11.1%的学生就业预期过低。关于就业困难的媒体宣传无处不在,加之缺乏大量本专业毕业生做参考,对母校的不自信等等心理会使得毕业生对就业的预期过低,认为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满足了,影响了就业的质量。而有部分学生,因为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就业的薪资、职位可能存在预期过高的情况。2.3就业信息准备不全。就业准备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就业咨询,向老师、家长、同学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就业环境,了解本专业就业的行业或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了解各种就业招聘考试的特点和政策等。调查显示,55.6%的学生未进行过就业信息搜寻,也未与师长、专业部门咨询过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就业词语耳熟能详,但具体的政策内容却全然不知,也不了解多渠道获取招聘信息的方式。

3跟踪择业阶段分析就业问题及其原因

择业阶段多集中在大四学年。择业阶段,学生将会从各种渠道收集到招聘信息,学生将多次投出简历,参加单位组织的笔试、面试,直到最后签订就业合同。择业阶段是就业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结果。3.1未学习过如何进行招聘笔试。学习制作简历、学习准备笔试、学习准备面试是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技能。制作简历和面试历来受到学生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视,调查显示100%的学生都学习过如何准备简历,91.7%学习过如何准备招聘面试。但是笔试却学习得不够,只有77.8%的学生学习过如何准备招聘考试。笔试是继简历筛选之后,众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关卡,而且,笔试的知识内容和专业知识不尽相同,更加注重全面的综合知识,所以对招聘笔试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3.2未和亲友、老师沟通过择业问题。访谈显示,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都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各个工作岗位优势不尽相同,有的薪酬较高、有的企业规模较大、有的离家近、有的行业前景好等,毕业生很难选择,但却不擅长和家长、朋友、老师沟通,很难全面衡量职业的利弊,导致就业后频频后悔,对就业的满意度降低。3.3过分重视薪资待遇衡量一份职业的优劣有许多因素,而且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对择业因素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时(按照1~5分,重要性逐渐增强),薪资福利排在第一位,得分4.89分,其他排位依次为:职业发展前景4.22分、岗位优劣3.11分、企业性质及规模2.89分、工作地点2.28分、企业文化2.08分。过分注重薪资待遇,可能使毕业生错失了良好的就业单位,在就业后企业的问题凸显时,也会导致较低的就业满意度。

4医学院校为提高就业满意度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医学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实习方面一直比较重视,但对于一些看似是辅助的但其实非常重要的环节却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上述的研究,医学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4.1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对就业结果、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很大。本科生的就业观念受到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在择业到就业的过程中,就业观念发生的变化最大,就业观念也逐渐建立,这个时期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高校的教育对就业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就业定位过高或过低、就业观念过于功利、坚持到体制内工作等错误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观念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高校就业观教育要“先行”,在大学较低年级就要注意教育观的引导,潜移默化;高校就业观教育要“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4.2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实用性。调查显示,5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学到的知识对工作有帮助,但帮助不大,毕业生更希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践的教学。作为医学院校,一直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物流管理专业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实践、假期实践、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但毕业生仍觉得实践不足。究其原因,是实践的实用性不强导致的。实践有时候成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与盲目搬用,却没有和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相结合,而有的实践过分崇尚经验与操作,却忽略了与理论的结合。以就业为目的的实践,必须和就业需求相结合,高校应该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采取在校期间顶岗实习、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实践的效果。4.3引导学生提前规划职业生涯。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不够充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灌输就业紧迫感,只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和焦虑心理,而难以对就业产生积极作用。高校更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为就业做准备。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生涯提前规划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职业生涯规划将学生的就业焦虑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计划,帮助学生清晰的定位职业目标、构建如何实现目标的路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会减少,就业技能有所积累,就业更加合理,也能提高就业满意度。4.4多种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业半年的毕业生在调查中普遍提出一个给后几届毕业生的建议:在高校努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就业招聘。人际交往礼仪、性格培养、形象的构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他人心理、复杂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除了自身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堂讨论、实践活动、比赛竞赛之外,高校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营造开放进取、积极的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校园生活平台、举办特色多样的比赛竞赛等都是高校可有所作为的领域。总的来说,高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提供条件,改进方式,努力提高其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娜.真实应用驱动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04):186-187.

[2]曹文彬,朱勇.物流业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04):103-108.

[3]李严锋,冉文学.边疆民族地区3124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0):134-136+124.

作者:陈丽萍 于博 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