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问题

时间:2022-05-18 10:19:00

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问题

辽宁省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2.41万hm2,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9%,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7.93万hm2。该地区的自然光热资源对于高产和主要作物而言,种植一季有余,种植两季又不足。人均耕地数量已由1949年的0.23hm2下降到2009年的0.096hm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口增长和耕地缩减的压力,导致土地承载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促使采用立体种养等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成为必然之选。

1基本构成单元和特点

1.1基本构成单元

立体种养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作物和真菌等)和(或)养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实现生产与布局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效应,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由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等基本单元构成的,是一种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1.2特点

立体种养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集约性。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实现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高效性。通过挖掘土地、光热、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性。该模式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土地和水体的持续生产能力;四是安全性,立体种养模式注重产品和环境的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使经济与环境协调融合。

2辽宁省的发展现状和立体种养发展模式

2.1发展现状

目前辽宁省农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收入增加。2010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57.3亿元,较上年增长21.3%,人均GDP达到42355元,较上年增长20.5%。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能力。2010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下降到10%以下。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4.8亿元,较上年增长26.0%,城镇人口比重为62.15%。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辽宁已经具备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已经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实现现代低碳农业的新阶段。

2.2发展模式

近年来辽宁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如首创了一种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四位一体”模式,即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据统计,一个600㎡的“四位一体”,可年产沼气300m3,提供沼肥16m3,出栏生猪10多头,生产蔬菜500多㎏,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以上。辽宁省各市在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如盘锦市建立了太平农场、鼎翔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石山种畜场四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产和利用水生植物为核心,牧渔农相结合,实行四级净化,五步利用,资源多层次开发,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模式,成为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双汇、大江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和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发展链条,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葫芦岛市大力开展能源生态建设,连山、建昌、兴城、绥中四个县(市)区44个乡、96个村,共推广“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户用沼气池8400户,推广高效节能组装炕连灶5万铺,推广太阳能采暖房646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连山区奶牛养殖场建起了一个100m3的中型沼气池养殖小区,绥中县还建成一个可供150户农家用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北票市通过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即每户有一个太阳能房,800㎡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侧建造1个10m3的沼气池,池上建1个20㎡的养猪舍及1㎡的厕所),形成太阳能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养猪和沼气“四位一体”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改过去零星养殖为规模养殖,改过去自然发酵为沼气发酵,改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供应。通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猪舍环境,蔬菜的部分副产品用作猪饲料,不能作饲料的根茎叶可作为沼气原料,以减少植物残体上病虫侵染源,进而降低温室内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用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种养结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发展战略

3.1提高认识,深化对以立体种养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认识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优化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实现社会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坚持五点原则:第一,统一性原则。发挥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统一和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第二,集合性原则。以科技为先导,综合利用多学科成果的集成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开发。第三,相关性原则。协调农、林、牧、渔的发展关系,促进从单一产品结构向综合产品开发转化,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第四,层次性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允许地区层次、产业层次差别的存在。第五,有序性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开发与治理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3.2扩大规模,以县为单元发展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将农业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县政府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具有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政府群体,能定出本地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立体种养农业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因此,以县为单元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加强培训,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广播电视、进村宣讲、发放科普资料、科技特派专家个别辅导示范等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群众,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经营权,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4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靠科学技术引领和带动农业科技水平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因此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的结合不仅是以立体种养发展低碳农业的当务之急,更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中之重。因此应积极推动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村地区“联姻”,促进人才和技术优势嫁接到农村,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针对性的增加农业实用科研项目的研发力度,在农村地区建立研发实验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及农艺技术,实行多学科协作攻关,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农业开发,积极推广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结合等模式,应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带动,推进立体低碳农业的发展。

3.5加大投融资力度,增加政府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进入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第一,增大政府投资力度。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消除贫困落后,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可见,未来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力度还会加大;第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通过企事业单位建基地、搞承租、实行股份制、银行贷款、对口扶持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第三,鼓励农民投资。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发展的真正获益者是农民,通过让农民认识到好处,掌握了技术,再加上基地和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就会激发农民投资的热情,扩大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