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2:20:45

立体化范文篇1

一、网格化营销应用现状

目前,已有许多行业采用网格化作为管理和精细化营销的手段。例如,中国电信在全公司推广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许多分公司都建立了较完善的网格化营销体系,大幅促进了业务的发展。此外,部分城市行政管理、邮政速递行业、IT行业、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均实行了网格化营销,网格化已成为众多企业固本强基、开拓市场、提升效益的必要手段,成为企业业务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目前,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也对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分行已明确提出了“横向网格化覆盖到边,纵向条线营销到底”的公司客户网格化营销体系改革要求,并制定了包括营销工作规范、考核激励措施、营销目标任务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工作方法,有效推动全辖客户拓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分行已正式启动了公司条线客户直营团队,公司业务部内设公司条线客户直营中心,目前成立了三个职能小组,即银行、保险直营团队,证券、期货和创投直营团队,以及文教卫直营团队,推动了网格化营销进一步到位和落到实处。支行层面上,张家港支行为谋求营销工作新突破,围绕网格化营销体系的构建大胆探索,切实提升了整体营销能力,有效促进了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吴中支行根据2011年分行对公司业务的工作要点及提升公司客户营销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了网格化营销的工作思路,并下发了支行网格化营销管理办法;园区支行在认真贯彻分行关于“网格化营销”工作精神的基础上,积极落实该模式的实施方案,细化到每个人的营销工作中;相城支行的市场营销工作逐步搭建起了条块结合的网格营销体系,为该行各项存款的稳步增长编织了一张横向覆盖到边、纵向以条为主、公私联动协调、分层服务到位的强力营销网;太仓市区支行则采用网格化营销方法促进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大力发展。

二、多维网格化营销方案设计

网格化营销战略实施的核心在于网格的拓展及网格密度的控制。网格的拓展通过客户群体发现和客户规律追寻来实现;网格密度则通过客户群体细分程度来控制,细分的客户群体越多,密度也越大。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网格应是一个平面二维的概念,但二维的空间还比较粗放,仅仅通过两个维度是难以实现市场的极度细分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网格化营销时,在维度上要进一步突破二维的平面概念,将网格维度向三维、四维等高维度拓展,实施立体化的网格化营销战略,实现客户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结合苏州分行的客户特点和苏州的地理区域特点,将客户通过区域、行业、规模、业务需求、类型5个维度进行网格划分,实现客户的市场细分。

1.区域:依据现有行政区域边界,或者依据相对独立的市场区域,如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将客户划分到不同的片区。区域划分相当于在空间上将客户进行网格划分,有利于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提高营销效率。

2.行业:根据客户的主营业务,将客户分为电子、机械、造纸、文教卫、金融保险等不同的行业。行业划分有利于营销人员专注于特定行业政策,并制定与之相应的营销方案,同时还有利于准确掌握客户风险程度,以降低业务风险。

3.规模:根据注册资本、存贷款余额、业务规模等要素将客户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5类。规模划分是实行网格化分层营销的前提条件,对实现与客户的平等对话,提高客户满意度并最终成功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业务需求:将客户分为结算业务、融资业务、理财业务、国际业务等多种业务需求类型。准确地定位客户综合业务需求类型,有利于选派专业的营销人员,进行更专业、细致的营销。

5.客户类型:根据企业高管或个人客户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将客户进行一定的划分,如将客户分为交际型、运动型、稳重型等类型。根据客户类型可挑选与客户志趣相投的营销人员,通过与客户的相处、沟通来建立深厚友谊,以促进客户忠诚度地提高。如果将客户全集看作一个五维的客户空间,采用以上的五个维度,可以将客户空间进行网格化细分,每一个客户都将落入空间内的一个网格中。对于一个客户空间S,若采用五维的网格分割,最后得到的网格总数G的计算公式为:G=n1×n2×n3×n4×n5其中:ni为第i个维度属性类型的数量。该空间的平均网格密度d的计算公式为:d=S|G从计算公式可看出每个维度的属性类型数量越多,则划分的网格数越多,平均网格密度越大;反之则网格越少,平均网格密度越小。落入每个网格的实际客户数量则称为网格实际密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将落入同一网格或相邻若干个网格的客户作为一个子群,然后将子群对应到相应的营销团队,每个营销团队也可以负责若干个客户子群。网格化划分的客户和营销团队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一张二维表格来表示,横向表示将客户进行网格化的若干个维度,纵向为客户名称(见表1)。通过这张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辖内客户的各个维度属性,以及和营销团队的对应关系。在此表格的基础上,各营销团队可实现对客户的全面覆盖,同时还可以与各客户子群进行深入沟通,调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各客户子群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营销方案以进行精准营销,将营销影响力最大化。

三、多维网格化营销实施要点分析

(一)正确部署营销人员

任何一种战略的实施其关键因素都是人,网格化营销也不例外,营销人员是网格化营销战略最核心的要素。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充分考虑营销人员的优势,将营销人员正确部署到适合其发挥才能的“网格”,给每位营销人员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此外,还应当组建跨专业、跨部门的营销团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以进一步实现因才部署、人尽其才的目标,提高营销效率。对于营销团队的成员,还应明确各成员分别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这是一个统一营销战术的过程,决定了营销活动是否能取得成功。对于特定的客户,一旦发现较好的营销战术,就应该将其固化下来,营销团队中的各类角色就按照要求和规范去执行与操作,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此外,对营销团队的每位成员,应配置好一些相应的资源,如一定的营销成本和业务权限。

(二)制定合适的客户群网格化标准

客户群网格化是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的关键步骤,决定了网格化营销的成败。实施客户群的网格化划分有两大关键,一是要确保网格能覆盖到辖内所有的客户群体,二是要根据客户群体细分状况选择合适的网格密度。因此,实施客户群网格化必须制定一定的标准并遵循执行。所制定的标准一方面要贯彻客户全覆盖、业务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的营销主导思想,确保辖内的客户能毫无遗漏地落入到一个网格中,并指向到相应的营销团队;另一方面,标准要综合考虑营销资源配置、市场情况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客户群体细分,锁定目标市场,并以此选择合适的网格密度,对于各网格的实际密度差异还需作合理的资源调配。恰当的网格密度能清晰切分营销团队管辖范围,充分发挥各营销团队的力量,且将营销资源浪费减少到最低。

(三)落实网格化营销精细化管理

明确网格化营销的各工作事项,如客户拜访频率、客户沟通途径、工作日志内容、业务操作流程等,同时还要明确团队人员的分工。营销团队长要与团队成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并督促团队成员积极接洽客户,及时发现客户的新动向、新需求。落实专人及时建立和更新客户主要信息变化,对于产业链客户,还需在紧抓已有核心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其管理企业客户和上下游市场。同时还需按时汇总和反馈客户营销信息并通报营销进展情况,并定期分析总结网格化营销组织开展和区域占比情况。组建产品经理或专家团队通过3G视频、电话等途径进行非现场支持,提高网格化营销力度。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支持保障部门工作规范,建立清晰的营销问题反馈和解决途径,分行领导亲自监督该途径是否顺畅、问题解决是否及时有效。积极建设网格化营销IT支撑系统。网格化营销IT支撑内容应涉及客户网格的归属计算、网格内经营数据分析、网格内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等。IT支撑还应包含基层营销团队的操作平台研发,保证营销团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所需的数据内容。

(四)完善网格化营销的考核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的助推剂。分行应积极开发科学合理的客户贡献度计算模型和营销团队营销业绩计算模型,使各项考核数据的计算尽量公平合理,营销人员的收入应跟其营销业绩直接挂钩,而且可适当提高其营销绩效收入在其收入中的占比。对于贡献度特别突出的客户网格,其户管营销团队还应给予相应的特别绩效奖励。用人机制也需要充分完善,将营销人员业绩与其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充分发挥行政手段,把营销业绩好、市场拓展能力强的营销人员给予职务层级、岗位等级的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公平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大幅提高营销人员的营销积极性,才能真正体现网格化营销“自负盈亏”、“多劳多得”的精髓,才能推动网格化营销战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四、客户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客户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成熟的地图数据,将客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映射到电子地图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系列数据查询和处理功能。根据当前各行业的网格化营销的实践来看,开发一个功能完善、数据齐全、操作便利的客户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将会有力推动网格化营销系统建设,拥有一个成熟的客户地理信息系统等于拥有一个实施网格化营销的强有力工具。结合分行网格化营销实施的要求,设计客户空间地理信息应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客户的GPS坐标将客户映射到数字地图上,实现客户地理位置的直观可视化。用户通过查询电子地图便可以直观地了解管辖区域内的客户群及所属区域,并可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网格化中的区域划分。

2.用户可以直接面对电子地图进行查询、分析,操作具有直观、便捷和高效的特点。这一功能模块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展现各种固定报表和灵活报表。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报表查询能提供更加快速、方便、直接的查询手段,并且信息量和应用类型更加丰富多彩。

3.通过对接工商局、税务局、技监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数据库,客户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能获取全量的客户数据,同时智能识别是否外部客户。若某客户为外部客户,系统自动将该客户添加到数据库中,并提示相关维护人员完善该外部客户信息以及督促营销团队积极营销。

立体化范文篇2

谓探究,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立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以现代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为依据,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把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素质及技能的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因此把立体化探究教学模式引入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并开展相关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实施的立体化探究教学包括探究式课堂教学、网络探究式教学和课外活动探究式教与学的实践。

2立体化探究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改革内容

2.1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2]。为此,我们针对卓越医生班开设了生理学讨论课,首先将生理学某几章节重点教学内容精炼形成数个问题,然后依据问题去构思设计完善相关案例,再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提问、查阅、思考、分析、讲解、以及相互间讨论和争辩,来获取知识并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2]。例如学习生理学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这两章节时,首先根据大纲要求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正常的呼吸、心率、血压是多少?如何调节?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肺换气过程及影响因素?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二尖瓣、三尖瓣的解剖位置及其生理作用?心脏听诊区?听诊顺序等?然后教师自己编写案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并将案例及相关问题提前两周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收集资料和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分享和讨论,最后老师纠正归纳总结。课堂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研究活动中,体验自学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习创新的策略和方法[3],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2.2网络探究教学(WebQust)模式的建立

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WebQuest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受到人们关注。它的互动性、自主性与跨越时空的特点,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我教研室已经建设并逐步完善了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交互式教学平台。具体地说,通过实施WebQust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教师信息、课件录像、辅导材料等内容,并且开展答疑辅导、在线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不仅丰富共享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果,还降低了医学院校的教学成本。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过程中,会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后通过反复下载、观看、分析、思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2016年6月对新乡医学院2015级卓越医生班9-10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75%学生对WebQust教学表示接受和认可。

2.3课外活动探究教与学的实践

由于生理学实验教学课时所限,我们一直坚持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指导卓越班同学完成简单的实验任务,即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当同学质疑书本上遇到的问题时,不是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给同学们创建良好的实验条件、自主学习的情景;并引导他们利用实验环境、文献材料等资源,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讨论结果、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受学生欢迎。陆续开展了蛙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大鼠胃液分泌的调节等课外实验,这样教师由“教”变“导”,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思路得以激活,方法得以优化,实践能力得以提高[5]。

3立体化探究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初步试用及实施效果

结合我教研室具体情况,通过对2014级卓越医生班50名学生实施生理学立体化探究教学三个学期的磨合,实验组的同学们普遍已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主观题及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1);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明显提高(表2)。将学生渴望学习、渴望探究、渴望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潜能充分调动了起来。老师们通过参与该班的教学,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顽固性和长期沿袭传统的惰性,转变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能力,丰富了教学知识。我校一贯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不断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多年来,努力树立大医学教育观,此以卓越医生教育改革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学-导多元立体化探究教学”的开放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6],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4总结及展望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立体化探究教学的关键: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在课堂、课外和网络活动中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培养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是,立体化探究教学在我国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教学效果要在收集大量的样本后才能做出有依据的判断。同时,实施新模式是一所学校对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学校需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资源,能保证教改对资料的需求;建立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结构合理的课程师资队伍;具有与实验室配套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探究活动的学习情境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多种改革方法等还需要在更多学生中进行探索,进一步积累经验。

作者:卢 娜 赵文慧 罗晓秋 杜爱林 单位: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熠,匡双玉,谢娟,等.卓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6):1059-1060.

[2]周越菡,段小群,飞,等.卓越医师培养背景下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2):101-103.

[3]张英爽,宋红松,樊东升.CBT与P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应用中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101-102.

[4]秦竹,马定松.高等中医院校医学心理学综合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4):90-92.

立体化范文篇3

1.1运行不顺畅缺乏监管效力。

根据多年实践表明规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l各地方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当地政府两个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2)各级政府在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责任分给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关系并不明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无法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对于环境监管工作中如何处置不履行职责的部分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再加上还有一些规定制度与分管部门的职责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严重影响到环保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利于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

1.2环境监管体系过于僵化缺乏监管活力。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在立法确认过程中应该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环境监管体系的健全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环境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考虑致使其管理处于一个垄断的状态这就导致其监管成本过高达不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从整体上看肖前现行的监管体系过于呆板缺乏人民群众的参与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活力。

1.3环境监管主体庞杂缺乏监管合力。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一般会将责任分派给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再由专门的环境机关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法律地位不明确因此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洛个部门都相对独立环境监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2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

针对上述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胧们必须要在其基础上不断完善监管体制这样才能够提高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2.1建立“一体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

在建立这一环境监管体制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联系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立,“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也就是将行政区域监管作为主体而流域监管与局域监管作为两翼的管理模式。政府在建立“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正确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建立关系,通过实际情况划分环境监管区域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空白从而提高其监管质量与效率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

2.2建立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

为了应对环境危机洛地在环境监管措施模式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就单一的模式而言作用有限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因此政府可以建立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所谓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是指集政府监管、协议监管、社会监管、自我监管的优长与互补形成有机共生的环境监管措施体系。

3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运行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要发挥效用必须建立在运行可能的基础上。为此周绕着体制模式和措施模式的运行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深化改革调整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

管理体制本身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加强环保机构的组织法建设,是真正实现环保机构设置、职责权限配置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不可或缺的措施和手段;同时池是衡量一个国家环保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环保执法的职责与权限配置是否合理、环保执法的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的基本标志。在“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模式的构想中环保机构的隶属及其职能划分矛盾更为突出了清况更为复杂,尤其要理顺关系朋确职责。

3.2加大宣传完善公众参与监管的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环境监管模式得以落实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的保障。目前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一整套环境监管运行机制其中公众参与机制是重中之重。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片是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二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相应的制度措施。通过听证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公众质询,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3.3增强激励挖掘企业主动监管的潜能。

立体化范文篇4

关键词: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高校;教学

一、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概述

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立足于当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优势资源,依据当下市场在人才能力方面素质高、技能强、创新优的新需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教学引向全课程贯通的多维度、立体化用于构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复合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促进教学在培养专业性、原创性、创造性能力方面发力,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二、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1.丰富的物质文化文化资源:中国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西部及北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物质文化包括分布在这地区有价值的远古洞窟及其联合体,少数民族建筑及其群落、文化遗址、石窟与石刻、壁画、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古墓葬、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资料等,以及反映当地少数民族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代留下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实证、解放战争的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其中云南被称之为一座物质文化的“博物馆”。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对于民族地区设计专业建设而言是及其重要的资源。2.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类别共计1372项,子项目共计3145项。10个类别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有直接关联的是民间美术与传统技艺。121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项目中,少数民族民族民间美术项目24项,占项目总数的19.8%。240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技艺项目达44项,占项目总数的18.3%。此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1],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具代表性。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含拓展名录)涉及云南省的达8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达436项。”[2]“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地方的精神与文化的瑰宝。”[3]西南地区尤其云南、贵州两省是国内一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采风课程常去的省份,而这两省恰恰聚集了服饰方面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地区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底蕴是当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最大优势资源。3.蓬勃发展的民族服饰行业资源: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服饰在款式、结构、工艺上与当下的国际化服饰有着较大差别。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不同,同一个少数民族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支系,各支系服装在时间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在保持本民族总体特征不变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于该民族其他地区服饰的新特点。这就使得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支系的服装不尽相同,甚至有一些支系之间的差异还非常明显。当地少数民族对民族服饰的需求使得民族地区形成了以民族服饰为中心的生产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地区旅游业日益壮大,少数民族舞台演出服饰发展迅速。以云南为例,云南舞台服饰界领军人赵纯福先后为著名艺术家宋祖英、杨丽萍等设计并制作演出服饰,且受邀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服饰特约设计师,在国内国内舞台演出服装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此外,云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服饰及其引申品在日本、东南亚乃至非洲都较好的出口市场,这包括以白族扎染、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的民族服饰及其工艺品等。各民族地区民族服饰行业情况不尽相同,但整体出现蓬勃发展的特点,这构成了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又一大优势。(二)劣势。1.产教融合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基础薄弱与该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缓慢、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的服装行业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工业化服装生产为已经形成了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与周边行业共同形成了有机的生态生产体系。而西部、北部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离沿海,难以与行业中心联动,因而服装工业化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当地服装服饰的生产需求主要来自旅游业及当地的少数民族,国外市场主要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服饰及其工艺品。生产范围主要为少数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首饰、包袋等)、少数民族舞台演出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不同的民族服饰不仅款式结构差异大,而且装饰复杂多样,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民族服饰的生产方式为小批量的作坊生产。民族地区服装行业生产特点鲜明的不同于以批量成衣生产为主的东部、中部地区。薄弱的工业化服饰生产基础是阻碍当地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形成现代化产教融合的优质教学机制的客观原因。2.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近三年向国家教育部申请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校达35所,分别为2019年16所,2018年17所,207年3所。近三年申请成立该专业的学校远远低于撤销的数量,分别为2019年2所,2018年2所,2017年3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连续两年成为全国高校中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所涉及的高校中西部地区较多。这不仅反映出市场对服饰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变化、该专业在全国布点呈收缩的形势,更反映出中西部地区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国内制造业正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质造”,国内对服装人才需求从“低门槛”类型转变为“高能力”类型,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大量的国内外服装工厂向东南亚转移,同时大量国外有经验的服装行业工作者以技术输出的方式进入国内服装行业。国内东部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当下服装行业的新变化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具备服装工业化生产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与本地服装行业关联度不高,但却一如既往地照搬沿海同类专业教学模式,而非深入挖掘本地服饰文化及行业优势资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这就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高度不匹配。

三、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进程度缓慢,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民族地区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专业建设没有特色的表面下实则是人才培养质量低的事实。当下市场在人才能力方面的需求集中表现为素质高、技能强、创新优。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行业特色资源的整合利用而实施教学改革,强调对人才能力培养及塑造。这对于推动而当下的学科建设“从‘学术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向‘需求导向的合作办学模式’转变,从‘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转变[7]”,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扭转当下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专业落后的建设现状具有实践意义。(二)促进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目标。明确指示要“统筹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引导和支持中西部高校增强“造血”功能”[4]。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要服务于所在地区及经济交流辐射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多维度立体化教学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为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可、提升学生的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新能力、树立起地域民族文化转型发展的理念。这对于在地方文化未来的建设者心中形成为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担当、实现当下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造血”功能有现实意义。

四、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的构建

(一)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定位。当下中西部地区大量高校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现象显然已经宣告该地区不少高校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败。民族地区服装行业的劣势决定了该地区无法炮制沿海该专业的陪养定位。确立适合于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发展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势在必行。面对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改革,当地的物质文化犹如“骨骼”可为专业建设搭建框架。非物质文化遗产好比“血液”可为专业建设的输送养分,而民族服饰行业资源就像“肌肉组织”可为专业建设的灌注动力。当下国内市场在服饰行业在人才需求特点表现为综合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懂得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之路:将民族地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行业优势与国内、国际服饰的发展市场需求融合,用于培养具备国际时尚流行趋势前瞻性视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能力、适应服装艺术与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把“具有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复合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新的培养定位。这样的定位于民族地区而言是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兼具可行性的。(二)构建“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的多维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置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服装设计、服装结构、缝制工艺三方面开展。这显然无法满足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更好促进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理论实践并重,更需要拓展课程群的深度及广度、变以往的注重“专业技能”的特征为形成“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的封闭环。通过增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群(含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地区服饰行业特色课程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及当地民族服饰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增设艺术理论、创新实践、职业素养课程群来提升专业技能复合性、强化创新性、突出应用性、拓展职业素养。表1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群,七大课程群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核心、专业必修、综合实践五大专业课程模块,加上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造型基础》《构成设计》,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特征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三)教学转变为多维度立体化。1.多维度: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不是改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就实现了,更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实现。这就意味着不仅需要将每门课程的教学策略由单一化变为多维度,更要以全课程贯通的立体化教学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多维度立体化教学中的多维度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能力是多维的,这包含“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创新和实践以及竞合(竞争与合作)能力”[5];二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多维的,不仅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要充分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整合有利于教学的一切资源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疏导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多维化能力。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文化修养都有较高的水准,能有效解决不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能不断反思课堂活动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质化。2.立体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建构在旧有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提升所得到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学中突然获得的。多维立体化教学是把教学中掌握学习内容作为培养能力的路径,因而侧重点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原创能力、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求低年级单个课程通过不同教学策略初步培养的能力能在此后高年级课程教学中获得递进发展,将能力水平从平面(如图1)转为立体化(如图2),并最终实现能力上质的飞跃。这不仅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形成有效承接,而且要求教师能通过有效的团队化合作将培养能力的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表1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该专业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群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课程,该课程开设于该专业的第三学期,聘请云南省非遗刺绣承人廖力耕授课,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所学的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知识、所获得的各项能力等要与第四学期《服装色彩设计》融通,在第五学期《服饰系列设计》《饰品设计》等课程的设计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更要在第六、七学期《服装创意设计》《民族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创新实践课程中将所获得的能力全面优化,最终在《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课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创新和实践以及竞合(竞争与合作)六个方面的能力全方位的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中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优化。(四)注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与整合。设计思维是一种多维度交互思维能力,是以创新能力为突出特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能依据设计知识及文化的方式,形成对当前文化的综合理解、分析、概括、抽象、批判及反思,面向未来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的能力。新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培养提出跨文化的复合技能要求。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要求能在“国际文化+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将艺术审美、设计理论、少数民族艺术、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及智能时代资源、工具和技术用于解决整合性的设计问题。因而,多维立体化教学必然要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6]”作为出发点。基于地域优势资源及当地服装行业特点,通过解构民族文化的优势资源把学生引向对服装与服饰设计问题的探索,而非记住现成的结论;用广博的文化构建丰富的课引堂发学生学习的意向,而非灌输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使学生明白教学能力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而非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利于创新的认知框架,而非通过考试。此外,还需要依据院校自身优势及学生特点努力创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阶思维能力的良性机制,这包括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设定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学会控制调节式的学习方法等。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依据民办院校灵活的办学机制及学生特点将教学与创新创业训练及赛事有机结合,现有《年轻帮-云南民族元素与美国传统刺青的结合研究》等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省级2项,获第六届创青春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获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1项。此外,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山己思人》获得了2018年大学生创业世界杯中国赛区金奖。该项目定位为轻奢风首饰,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设计师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王乙安同学,该同学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如纳西族服饰上的披星戴月、独龙族的纹面等)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代审美及饰品工艺开展创意设计。经历《山己思人》创业项目的磨砺后,王乙安同学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山己思人》项目获奖的第二学年王乙安以项目申请人的身份获批一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景泰蓝釉金丝沙画的创新性拓展研究》。截止到目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取得了云南省本科高校中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为第一负责人的创新创业建设最好成绩,从目前的成效来看,将教学与创新创业训练及赛事有机结合不失为整合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一种探索。

立体化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表达;图形设计;立体化

信息图形是能够利用视觉刺激将数据、理论等综合性信息表达出来的视觉表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客观世界的应用和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表达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单层次平面图形已经逐渐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失去竞争力,难以在特定条件下清晰准确地传达较为复杂的信息,因此立体化表达在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可视性、审美性的各项要求下应运而生,促使信息表达发展的方向更加多维化。信息图形的立体化从传统角度而言也同样是一种视觉传达方式,但从发展性上看,立体化能够在图形的平面和立体元素关系之间进行有效联结,进而探索出信息内容的最佳表达方式。

一、图形信息设计立体化概述

(一)图形信息设计立体化定义。单纯的立体化是指在三维空间当中具有实体形态,现实的三维世界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立体化物质所组成的。将立体化概念运用到图形信息的设计上,其意义和应用范围将会有所延伸。图形信息设计的立体化表达是指将图形信息的设计要素按照美学原则构建与组合,进而创造出可以被感知到立体效果并具有一定传播性质的信息传达方式。立体化的传达设计能够增强图形信息元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提升认知效率和传达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对空间和视觉形态要素关系的研讨。(二)图形信息设计要素。1.文字。文字是语言系统的符号,承载着数量最多的信息,而其承载信息的功能也赋予了文字存在的意义。文字一开始便是由图形转化而来,由具体形态转化为简洁抽象形态,而随着不同视觉表达效果的需要下又产生出不同的字体设计形式,通过不同的字体形态、笔画粗细与多少、不同的视觉动向等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2.图形。图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与再创造的结果,图形存在于二维空间,相较于文字其具有的信息传达优势集中表现在直接性、生动性与丰富性上。图形是视觉传达当中最常用的语言,在实际生活的广告、展览甚至服装设计上都广为应用,它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还可以是有质感的,图形的表现张力与真实性,能够带来最大从程度的身临其境感。3.色彩。色彩是立体画传达的重要要素,色彩本身并没有美丽与否,其意义更多在于色彩之间的搭配与协调。同一种色彩会因为明度、饱和度、透明度、色相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无数变化,因此色彩的运用与组合对图形信息设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立体化方面,由于二维平面自身的限制性,想要达到立体化传达效果,增强图形信息表现力,就必须依靠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表现三维空间立体化特征。(三)“立体化”的空间层次。立体化可以在两大空间层次上实现,分别是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即有三维实体形态存在的空间,其中的客观实体看得见摸得着。物理空间的立体化主要通过视觉上的感知来实现,通过视觉感官对物理实体的大小、距离等进行感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空间并不实际存在但能够被人类感知,心理空间的存在基础是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其产生的过程是大脑对外界刺激加工的过程,大脑经过一系列的感觉、组织与识别后赋予该客体一定的意义并达成认知。心理空间比物理空间更加深邃、更加宽广,它来源于视觉要素又超越了视觉要素,对于心理空间的塑造与规划是图形信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立体化图形传达设计的类型划分

信息与数据的传达在立体化应用时需要选择最适合该信息或数据的传达类型,立体化作为一门开放的融合交汇学科,在已有的经验之中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经典的常见类型。(一)视觉立体传达。人眼可以分辨出物体的形态及其远近,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技巧,在平面画面当中呈现出立体化效果就是视觉立体。这种立体化传达设计类型实际上是由追求立体化版面效果从而产生视觉上的模拟三维效果,从技术层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眼的视觉距离规律,在平面上营造物体之间的视觉差距,使观者产生视觉上的错觉,营造出“立体感”,可以极大程度丰富画面质感与提升画面的吸引力。(二)半立体传达。半立体概念是指由完全平面向完全立体过渡阶段的状态,人眼观看时表现为浮雕式立体效果,与2D和3D对应,这种传达被称为“2.5D”。半立体的传达设计脱离设计当中的平面限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画面丰富感,运用2.5D进行图形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图形信息自身的形态与色彩,还需要考虑用不同方法以及不同图形材料肌理进行创作所表达出的成品效果。典型的半立体设计常见于印刷工艺当中的镂空设计、烫金设计,这些设计方法将图形进行画面外凸出,充分提升画面观赏性。半立体化的视觉传达已经成为当前实际应用中平面设计的大热潮流。(三)完全立体传达。完全立体也就是三维空间内真实存在的有形实体,这样的实体以各种材料的应用与组合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进而吸引人们的视线。完全立体是对图形语言进行完全重塑,是将图形信息的载体由平面延伸到材料应用上,能够对人的多个知觉感官产生刺激,进而提升作品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完全立体化图形设计赋予三维空间中图形以交互能力,设计材料与设计作品的融合能够提升视觉效果,这是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之下,从设计方法与思维方面对交互的创新。

三、立体化处理方法

(一)物理层面的立体化。1.加强二维平面深度。二维平面当中并不具有真实存在的空间,想要营造空间感必须运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技巧,例如使用光影对比、肌理变化、色彩变换等手法,在平面上体现空间感。光影对比是利用阴影所打造出的物体凹凸感营造立体化效果,由于人们会自动将色彩明亮的部分认为是上层,而认为色彩暗淡的部分为下层,利用该规律可以使观看者产生对平面图形的纵深错觉。不同的肌理效果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粗糙、细腻、光滑、疏松等肌理质感在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对肌理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强设计作品的真实性,甚至可以帮助提升整体格调。色彩变换则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进深,深色近浅色远,暖色近冷色远等。2.三维空间立体化组合。在三维空间中,无论是立体化装置还是立体化装饰,都可以将其分解为点、线、面三大层次。在图形信息立体化设计当中,将所有造型特征与形式上与“点”有关的统称为点。点层面的传达特点一般是较为轻松活泼。“线”层面的构成具有更强的表现能力,可以通过长短、粗细以及不同的编排组合打造出立体化效果。“面”则在相较之下具有更多的沉着特性,但却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借助位置、距离、大小、色彩的调整以及对“面”的弯曲或折叠等方式,能够呈现各种惊艳的视觉效果。3.时间维度上的动态特性。时间可以与三维空间的三大维度共同构成一个四维空间,四维空间不仅能够全面呈现出立体化对象,还能够在不同时段进行融合。时间维度的表现当前还没有被较多开发,因为有非常强大的市场潜力,因此需要大量优质设计师对其表现方法等进行发掘与创造。(二)心理层面的立体化。心理层面的立体化可以利用“视觉力”表现动感,图形信息设计作品当中,各个要素与表现手法和技巧之间的关系可以促成视觉感知形成,通过视觉元素对物理意义上力的表现,在观者的视觉感知与内心加工作用下形成视觉上力度的感知,即“视觉力”。因此视觉力在某一层面上来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感知后判断。另外还可以利用连续性进行视觉上的引导从而营造心理层面的立体化。例如广告的前后变化和出现顺序等,传达出连续的信息,在观者心中进行不断印象堆积,进而达到广告宣传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图形信息设计立体化的概述,介绍其不同的视觉传达要素与可行空间层次,并且将心理层面的立体化归纳至立体化传达中。其次进行了立体化类型,最后分别从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进行论述介绍立体化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达林.视觉传达设计中“立体化”感觉信息的构建研究[J].大众文艺,2017(06):74.

[2]姚勤洲.现代创意图形的立体化拓展[D].西北大学,2016.

[3]陈亮风.平面设计立体化的情感体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立体化范文篇6

【论文摘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使得财务会计课程受到较大的冲击,现行教材模式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立体化教材的内涵,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进行了设计,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

一、“立体化教材”的内涵及其特色

立体化教材是2002年首次在国内提出的教材建设新理念。所谓立体化教材,首先要求在学术上、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先进性;二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有较好的层次差别和针对性;第三,就是在教学内容资源的组合上,不仅有主教材,还要有相应的辅助资料,不但有纸介质教材,还要有音像制品、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资源等。立体化教材,从整体化教学设计出发,集成多功能、多媒体的教学包,形成系列化的教学解决方案,同时将教学包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让师生教学更加方便、学习更加自主的教学环境,延伸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打造了新的教学环境。

与现行教材相比,立体化教材的特色在于实现服务立体化。即为教师免费提供电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下载;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开放专题讨论网络空间,实现更大范围的教与学互动。实现教材开放性,通过网络站点进行专题拓展,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教师可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二、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标

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实务内容多,专业性很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使得财务会计的内容受到较大冲击,需要充实、修改和完善财务会计教材。为此,建立一套以纸介质教材为主体,以配套教学资源和服务为手段的立体化教材,是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

财务会计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定位:以财务会计知识为基础内容,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训练为基本目标,贯彻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合理规划立体教材结构,建成综合性教学资源与服务体系。

三、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路

1.通过立项研究立体化教材开发建设

配备齐全的财务会计立体化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策划、立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立项,研究教材建设规划的内容、申报与审批、教学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教师培训等具体操作内容,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

2.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成一套优秀的立体化教材,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有较强的现代教学技能,还要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等。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搭建立体化教材建设平台

财务会计立体化教材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的一整套教学方案。它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适应,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期达到提高财务会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四、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

(一)主教材

国内教材的结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对形式重视不够,语言表述亲和力不够,实质上是缺乏服务理念。我们应该借鉴美国教材,取长补短,财务会计主教材作为基础性工具,应包含所传授的知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即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于一体,成为教学平台的支柱。整体结构可以设计为本章学习目标、案例引入、主体内容、结束语,章末小结,关键词索引,复习与思考等几大板块。主体内容的重难点部分应标有提示、注解以及相关的网上辅助资源;复习与思考部分细分为自测、讨论、练习、习题、案例分析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要求。每章的练习与习题,旁边都标出了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与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练习。

(二)配套教学资源

财务会计教材应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配套教学资源包括:

1.教学指导书与教学参考书

教学指导书的功能是提炼教学的核心内容,突出核心知识,清晰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成为教学平台的导向标。教学参考书能够起到讲解相关知识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并进行一定知识拓展,可以是其他教材、期刊、报刊、网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2.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是为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课件,也可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其优点是开放性好,便于教师在每一轮的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由于电子教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各个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需要开多个展示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教师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感兴趣的学生能开阔眼界。

3.教学录像

发挥课程组教师集体的力量,将财务会计的重点章节录制成教学录像,可以起到观摩教学和反复学习的作用。

4.建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和案例库

配套习题库是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习题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简答题、业务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

案例教学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建立案例库,按章节设置,每章根据内容都有具体的案例解读,并结合典型行业业务设计综合案例,使学生对企业会计核算全程有个整体思路。受教材字数的限制,教材里往往不能列示过多案例。采用案例网络化的形式予以提供,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篇幅过长的问题,又使得抽象、晦涩的会计学理论易于理解。

5.试题库

考试可以度量和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应不断完善客观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试题库,确立不同层次的考试梯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试题库后续建设,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予以动态质量评价,使之成为教学平台的质量检验器。

立体化范文篇7

1建设立体化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1.1整合资源,优化实验条件。辽宁科技科技学院测绘工程实验室包括GPS室、空间信息技术室、测绘学基础室、工程测量室、数字绘图室、测绘仪器检修室六个实验分室。主要设备有trimblenetR9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单基站),南方GPS接收机,topconGPS接收机;Leica、Topcon、Pentax、Nikon、南方、科维、中海达等全站仪;LeicaDNA03数字水准仪;S1、S3级光学水准仪,J1、J2、J6光学经纬仪,60″级陀螺仪,电子经纬仪等仪器设备542台套,实验设备固定资产原值达88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除了满足测绘工程相关学科的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之外,更需要依托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进行资源整合,不断优化实验条件,为培养高素质的测绘技术应用型人才建设立体化实训平台非常必要。1.2以学生为本,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建设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于2019年6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而“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建设测绘工程立体化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完全契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即通过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基于实践训练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传承,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外业操作能力和数据采集、图像处理等内业处理能力。依据测绘科学技术生产一线发展和应用的特点,不断更新改进实训项目内容和考核标准,即以成果输出为导向进行持续改进,以此促进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持续建设。1.3科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的重要内涵〔2〕,而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无论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都非常必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的创新,只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障。通过搭建多功能立体化综合实训平台,可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采取分享实训项目,线上预约,线下监督,结果验收的闭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多功能实训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2.1资源共享,提高仪器利用率。测绘工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可以依据仪器设备台套数和完好率确定实训项目类型和开出组数,厘清除了满足教学计划范围内实践教学时数外,还可以开出的相关实训项目数。建设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操作系统,按照仪器设备,实训项目,课内实践,开放实验,成果反馈等方面设立相应模块,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做好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的统筹安排,课内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若存在课内实训完成不理想的情况可以利用课外实训补充;课外实训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相关实训;其次,创造条件拓展实训空间。测绘工程专业性质决定了对于仪器操作部分的实践,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需要在室外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气和时间的影响,比如雨雪天和晚上都不能做实训。根据测绘工程实验室六个实验分室分布相对集中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长走廊和公共空间,安置可以满足两个平行班进行常规仪器操作实验的对中标志和瞄准反光板,创造出可进行不受天气和日照影响的全天候实训条件;再次,开发新的实训项目。目前测绘工程实验室开出的实训项目是根据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确定的,由于受学时和空间的限制,开出的实训项目多为验证性的常规实验,综合性应用型的实训项目较少,在拓展实训空间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如全站仪对边测量、偏心测量、悬高测量等综合应用型实训项目,还可以利用仪器检修室在双休日对全站仪、水准仪进行定期的检验校正,通过以上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仪器利用率。2.2传帮接带,强化实训效果。测绘工程实验室除了承担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训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非专业学生测绘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按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测绘仪器的使用,所以近年来测绘工程实验室每学期要平均完成20个班次,2000人次以上的实训任务。要想保证实训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的,除了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操作练习,更多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仅靠每班2-3名指导老师很难实现。通过建立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依托大学生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是依托测绘工程实验室成立的专业社团,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自愿入会,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的日程活动均在实验室开展,社团骨干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很多学生早于测绘相关课程开课即已掌握仪器操作技能。专业社团学生发挥积极作用,配合教师在课内实训和课外的开放实验中,通过自我传承,传帮接带能够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2.3产学合作,促进专业发展。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的学生以服务工程建设一线为主,建设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可以和企业联合,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双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首先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做讲座,专业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为案例,利用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资源,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做实操示范,有针对性地讲解技术要点,并让学生充分练习,由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其次,由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依托实训平台进行了充分的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实训,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由学校和生产单位各自指派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在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作业环境,并在工程一线了解测绘学科在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和应用,学习和掌握测绘工程新技术。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返校后,其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能达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测绘工程技术逐步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先进的测绘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测绘科学研究水平并反哺教学,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3建立综合实训平台的成

测绘工程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已经成为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实训环节的主要阵地。实现了由原来的“教-学-做”实践教学模式到现在“做-教-学-做”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个性化实践教学需要。随着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实训平台提升专业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此外,依托测绘工程综合实训平台,训练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近年来有6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奖项,240人次获得校级奖项;测绘工程学生的考研率达到20%,就业率达到97.5%。建立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为培养测绘工程合格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和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唐桂彬.测绘实践技能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职业教育2019(09):127-128.

〔2〕花向红,许才军,邹进贵,汪志明,向东.信息化测绘创新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7):153-156.

立体化范文篇8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8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在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中。社会亟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构建综合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的学科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了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等众多分支学科。不同分支学科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不同方向“专+深”的专业技能。1.2实验条件不足。应用心理学专业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作为平台和支撑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很多高校应用心理学是新办专业,在学校中属于边缘学科,学校对该专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该专业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很多高校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升级,只能进行演示实验和基础性实验的操作,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探索的好奇。1.3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新教师多为研究型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部分教师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专业实践技能不足,不能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有效地指导。老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一定专业实践的基础和能力,但长期接受“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更新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非科班出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欠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非常有限。另外,很多高校出现一名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的状况,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教师无法抽身深入研究和践行实践教学。1.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总体评价较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采用的是传统的实践模式,即通过课程实验和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课程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咨询、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不能配以操作性较强的设计和演练,就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学生校外实习机会较少,时间较短,而且多数时候是见习和观摩,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再次,毕业实习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是学生统一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分散实习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对于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和能力进行考核,从而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此外分散实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实习与专业的相关度不能有效控制,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最后,实习的效果缺乏考核指标。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往往通过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和学生的实习报告,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且终结性考核不能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更不能掌握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效果。

2应用心理学专业立体化实践体系的构建

2.1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应着眼于扎实的社会调查,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制定不同的课程模块,在学科基础课程之外开设实操性较强的特色方向课程,将课程建设植根于社会需求之上,加强与职业需求相关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不同层面的职业能力。如就业单位为学校的可开设绘画治疗、沙盘游戏、行为矫正技术等课程;就业单位为企事业单位的可开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消费心理学、人事测评、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此外,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需开设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的课程模块,从多个角度,为就业单位精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2.2培养双师型的优秀专业教师。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对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予以优先招聘,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深造,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的合作,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实践和研究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另外,对实习带教教师的带教能力和资历要进行考查,选择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担任带教教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3搭建立体化实践体系及考核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体系包括校内实践模块、校外实习实践模块、阶段实习实践模块、毕业实习实践模块等,全过程、全方位构建立体化的专业实践体系。建立与不同的就业方向相互匹配的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多个岗位的职业能力,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首先,校内实践模块由课程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构成。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专业技能。第二课堂实践指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学生可以以科研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师的课题,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次,校外实习实践模块包括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习,同时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报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老师的指导,将毕业实习分成两个阶段,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职业类型,提升两种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多元化、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立体化的考核体系由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的考核、实验课程的考核、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进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的考核、教育教学技能考核、实习实践鉴定考核等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都要有实践总目标、具体目标、实践要求、实践内容、考核方式、考核分数、教师评语等内容。考核要求全过程进行,在实习实践中进行初期考核、中期考核和终结考核。立体化考核体系同时要根据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和内容,达到精准培养人才精确考核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斌,邱致燕,王叶飞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78-180.

[2]李景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6.

[3]王忠军,林玲,王婷.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8,(3):55-60.

立体化范文篇9

一、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僵化,不利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通篇讲授,辅之以习题,呈现出一种“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枯燥教学模式,令学生和老师感到倦怠,学习效果不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相对难理解,学生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只能勉强跟上教师进度,基本没有时间思考,几乎很少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内容。

(二)考核方式一刀切,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考量。现有的高财课程的考核模式只注重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受限于及格率的限制,不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大部分学校的高财课程的考核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卷面成绩考核范围有限,学生通常在考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复习,平时成绩基本上是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一种体现。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备考状态,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优劣,因此需要在考核方式上寻求更大突破。

(三)学习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讲授为主,学生一旦在课堂上有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很难百分百还原老师讲课的过程。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课余利用计算机和手机辅助学习,在其他学科以及会计学的部分课程中已经出现相关的学习软件和模拟考试软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这种方式也可以为本课程借鉴。但是目前学校几乎没有完全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开发的教学软件,市场应用软件也几乎空白。

二、完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思路

(一)立体化的教学过程。一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要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具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向往。对案例的设计要注意发散性和开放性,充分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对问题进行对错的判断。例如,高财课程中外币折算这一章通常是开篇章节,这一章内容讲授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热情,而传统的讲授+练习十分枯燥,效果不好。可以引入相关案例,比如出国旅游或留学,汇率变动导致成本变动等等,简单而生活化的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过程可以进行情境模拟。高级财务会计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相关理论可以在设计好的情境中模拟进行,更能充分吸收理论知识。例如,破产清算这部分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扮演企业清算中的股东、债务人、债权人、职工等相关角色,在模拟情境中掌握本章内容。三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这里的多媒体教学指的不仅仅是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PPT的文字,而是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丰富内容的课件形式,甚至是能够开发出师生、形成互动的专门服务于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软件,增强学生学习的渠道和兴趣。四是再好的学习方式离不开认真与勤勉,充分的备课,严格的督促,是任何教学方法中基础和保障。

(二)立体化的考核过程。多年笔者一直在力求颠覆现有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考试形式,力求一种全新的、能真正反映学生掌握层次的考核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实践+论文+平时+卷面”的综合考查方式,各部分分别占学生期末总成绩的25%。一是调查问卷+专题论文的考核方式。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大三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会计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也即将面临着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基于高财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调查问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课程论文,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前期工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平时成绩的考核。具体方法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约5人,每组设置一名负责人。每个专题讲完之后,布置相关任务,并在规定时间进行上交。教师对每组上交成果进行评定给出小组的平时分,然后由小组负责人根据小组成员在小组任务中的贡献度给出高低不等的成绩,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在不了解每个学生平时表现的基础上给平时分的盲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三是任何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高都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也必不可少,为避免出现“老师考什么,学生背什么”和考前学生突击复习的现象,建议减少题量,试卷多样性,考查内容具有代表性。

(三)立体化的学习渠道。建议专业间协同合作,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帮助,建立起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高校长期从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优秀教师们可以在该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集、试题集、实验指导、课件、授课录像上传供学生学习下载各类资源。进而开发出更简便的手机APP,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考试。当然,一门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靠某一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靠的是坚持和合作,探索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化、实践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新思路。

作者:王娜 刘红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5,12:72~73

立体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

一、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由于传统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我国专用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比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因此也没有相应的规章条例针对个人信息给出明确、具体的概念定义;从立法角度来说,2017年3月,47位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就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议案》和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强调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确保我国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草案中,47位人大代表集百家之长,综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个人信息的定义做出了如下解释: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国际上,由于各国家实际国情不同,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也不一而同:欧洲国家多以欧盟出台的“个人数据(personaldata)”定义为准;日韩提倡“个人信息(personalinformation)”定义;北美地区和澳洲地区注重“个人隐私(privacy)”。无论是国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义还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个人信息准则,都是各国从实际国情出发而给出的切合本国实际的定义;这些定义从社会公民个人角度出发,站在个人隐私保护的高度上,结合个人信息,注重社会公民的个人感受,从而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信息的有效流通最大化的目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保护个人信息是保障社会公民尊严的需要。保证每位社会公民的人格尊严完整不受侵害,不仅仅是每位社会公民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是职责所在。然而,处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这样的高度信息化社会背景之下,任何一个社会公民的一言一行所呈现出的个人信息无一不被人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收集、利用。

二、网络安全视角下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以2016年8-19“徐某案”为例

2016年8-19“徐某案”案例分析2016年8月19日,山东准大学生徐某接到了伪装成教育部门的诈骗分子的电话,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从亲友处筹措到的9900元大学入学费汇入了诈骗分子的银行账户。当晚9点,从派出所做完笔录的准大学生徐某因承受不住打击,在惶恐和自责中凋谢了。酿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徐某的个人信息泄露。诚然,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的离去是令人顿足的,然而,在这场悲剧中,不法分子、公民个人信息监管机构以及徐某本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从不法分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从山东省高考考生报名系统非法窃取徐某个人信息的杜某还是非法使用徐某个人信息的诈骗分子,均严重侵害了受害者徐某的个人信息权,是直接酿成这场悲剧的元凶。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方,相关部门却监管意识淡薄,对做好考生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未加重视,让一个年仅18岁的黑客从脆弱的考生报名系统下载了多达64万条的考生信息都毫无察觉—可见考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次,从徐某本身角度来说,也存在防范意识淡薄的问题。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立体化路径的构建是一项系长远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接踵而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的保护程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我国未来信息化的进程,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

本文首先从阐述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入手,从网络安全视角下分析了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造成原因,进而分析了以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美国隐私保护法案两个国外个人信息的保护案例入手,随后尝试从网络安全角度探索了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立体化的路径,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法律体系完善、制度健全、公民个人本身防范意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看法,以期能够为我国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和流通工作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白文秀.论信息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J].数字化用户,2013(4):56.

[2]杨洁.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和司法应对[J].企业与法,201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