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领域电脑信息技术运用思索

时间:2022-05-18 10:00:00

农业领域电脑信息技术运用思索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山区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和普及。加快农业信息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网络系统,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1.1国外现状

目前,美国已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络,美国农业部(USDA)建立了农业信息传播系统,时间性强的市场信息数据可直接通过计算机信息传递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传递给用户。据调查,美国约有2/3的农民拥有电脑。美国农业部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在美国的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31%,上网的农场占13%,且农作物种植农场的互联网利用率要高于牧场。德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售价的不断降低和功能的不断增强,计算机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据统计,德国的农业技术人员一般每人拥有1台计算机。许多农民也逐渐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1.2国内现状

从整体范围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较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尽管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2)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农业科技,信息意识不强。现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上有效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

3)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不能做到产品适销对路。

4)我国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科技贡献率低。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高达70%~80%,而我国仅为20%~30%,且转化周期长。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化水平不高,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要想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增加科技投入,大踏步地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途径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工具,已在工业和国防等领域显示了巨大威力。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深入农业的各个领域,给农业生产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2.1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农业数据库是指计算机中相关农业信息的集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现已逐步把农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整理等规范化处理,供用户查询、检索,以使他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需要的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在农业数据库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绩。德国建成的数据库有害虫管理数据库、农药残留数据库INTERPRET、植物保护文献数据库PHY-TOMED等。美国应用最广的农业数据库是国家农业图书馆和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的AGRIS和信息研究系统CRIS。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部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并使用的数据库有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库、农业生产经济资料数据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畜禽种质资源数据库、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和海洋捕捞渔船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为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信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农业计算机模拟试验

在农业生产和试验过程中,受试验条件的限制,部分耗时长、费用高、风险大的试验难以正常进行。为节省时间、费用和降低试验风险,这类试验可以由计算机模拟进行。开展计算机模拟试验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准备试验所需的各种数据;然后编写计算机程序,并建立计算机模型;最后将数据输入模型,并利用得出的结论研究系统的真实性能。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开发的棉花生产模拟系统,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结合起来,可以在不同地区和年份提出棉花生产优化方案。德国联邦农林生物研究中心的果树植物保护研究所与海德堡大学数学研究所在充分研究苹果卷叶域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协作开发了预测苹果卷叶蛾种群的动态模拟模型。这些模型用Dossenheim地区果园1985年和1987—1990年的田间调查数据和气象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在海德堡大学的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构造和完善苹果卷叶蛾的各发育阶段模型,经大量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后,逐步移植到微型计算机上运行,并投入农业实际应用。

2.3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系统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目前,很多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都把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信息制作成VCD或DVD光盘,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技术培训与讲座。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直接、快速、生动,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传播农业信息和指导农民生产的重要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利用通信介质和通信设备,将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约定的方式和格式进行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便利、有效。依靠计算机网络,广大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农产品价格、国内市场供销量、农业气象资料等信息。人们还可以利用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论坛等进行交流与合作。一些大型农场和农产品经营公司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站,更大范围的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只有充分的了解市场行情,才能有针对性的种植或销售农产品,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另一便利功能。由于实现了数字化,许多传统图书、音像资料的存储、保管、查找问题迎刃而解。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且具有快速检索、浏览、下载功能,大大提高了图书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率,有效促进了农业信息的交流和应用。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每次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也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我国农业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

3.1实施远程教育

科教兴农,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信息意识不强,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1a,目前已达12a以上。而我国2010年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初中毕业,2025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有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整、制定农业政策。

3.2研发农业专家系统和决策系统

专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计算机程序,能够以人类专家的水平完成特定的任务。我国当前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信息缺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在农业管理水平落后和农技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对传统和经验性的生产管理实行量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研究和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逐步实现以专家的水平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农业专家系统”已在全国六七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我国的专家系统在决策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研制和开发适合我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品种特点的作物及畜产品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3.3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信息是一种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传递的有效载体。农产品季节性较强,如果不能做到适销对路,将造成巨大损失。互联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便利、有效。从1995年开始,农业部开辟了农情信息网络,将1000多个县的农情信息(农产品、化肥、农机的价格,农田耕种面积等)传输至网络,以便各级管理部门和各地农户了解市场行情。在当今的时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建立农村信息网的关键环节。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正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农业,建立农业信息科学势在必行。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普及。相信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领域中也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