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研讨

时间:2022-05-09 03:29:00

农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研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河北省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出现新的结构性失衡,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比较收益较低,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对沉重的发展压力,河北省对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利用,以致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趋势日益严重,不少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出现了地下漏斗,甚至产生了地面沉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已危及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河北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已迫在眉捷。河北省十年九旱,水资源是制约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据测算,河北省全年农业用水量大约为220.00亿m3,而全年最大供水能力只有203.00亿m3,水资源严重短缺。目前,河北省大部分河槽断流,水库蓄水很少,其中黑龙港地区缺水最为严重。灌溉用水日益减少,降低了农业生产的保障程度。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小麦、玉米等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同时又使得土地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直接影响了粮食单产的提高。随着南水北调、引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河北省水资源保障能力虽有所加强,但面临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1农用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1.1水资源严重匮乏河北省水系由海河水系、滦河水系、辽河水系等外流水系和坝上内陆水系构成,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50~77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目前,河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69亿m3,仅占全国的0.9%,人均水资源量307m3,单位面积土地水资源量0.32m3/m3,均为全国的1/8,是我国淡水奇缺省份之一[1]。且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春旱普遍,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地域分配不均,尤以平原区为甚,平水年和枯水年水资源缺口分别为57.30亿和161.30亿m3,属于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之一。另据调查,河北省人口总数占到全国的5.27%,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90%,属于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组合极不平衡的地区。人口增加直接导致生活用水量加大,其他非农用水量也日益增加,再加上各地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共同导致河北省需水量剧增,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水的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河北省水资源状况更是逐步恶化,截至2007年底,全省水资源总量119.80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47%,人均水资源量也有锐减之势(表1)。这种特定的生产条件镶嵌在较大农村人口基数的框架内,使得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更具难度和风险性。在既定的人口压力和农业用水资源条件下,河北省如何选择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打破生态恶性循环,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都亟待解决。

1.2农用水资源状况逐步恶化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用水量在用水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都在74%以上(表2),粮食用水量又占到农业用水量约85%。多数灌区使用地下水灌溉,由于地下水开采后难以及时补充,超采后会形成地下漏斗,从而影响地上建筑物的安全。通过调查发现,在井灌区70%以上农户使用的管井已是深水井,说明浅层地下水在多数地方已慢慢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但深层地下水不但开采成本高而且开采后很难补充,加快了地下漏斗的形成。目前,河北省仅在平原区共有地下漏斗数十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km2,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漏斗群,在河北省尤其是井灌区采用节水灌溉迫在眉睫。另外,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增大了地表污水对地下水体的入渗,使地下水不断受到污染,加剧了水质恶化。与此同时,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迫使机井报废,机泵多次更新换代,直接造成提水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灌溉成本增加,加重了农户负担。

1.3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一方面,河北省干旱缺水,另一方面,农用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首先,灌溉方式依然以粗放型为主。调查表明,目前河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使用的灌溉方式依然是大畦漫灌这种粗放的灌溉模式,在输水环节也主要采取土渠输水、水泥渠输水等一些传统的输水方式,只有少部分农户采用管道输水和节水灌溉方式措施。这种粗放型的用水方式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并带来了土地盐碱化问题,进而影响全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与粗放的用水方式是不相联系的。其次,有些农户虽然采用了节水灌溉设备,也主要是低压管灌和防渗渠灌,使用喷灌和滴灌这种高投入、高技术设备的农户所占比例不是很高。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河北省自产水量和入境水量严重衰减。为维持经济发展,地下水年超采量40亿m3左右。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保障能力不够,加之工业和生活用水连年增加,部分地区农业用水又存在大水满灌等浪费现象,致使全省农业灌溉标准和保证率不断下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种植业单产水平的提高,同时部分地区水质较差,也影响了种植业品质的提高。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引发问题日益明显。

2河北省农业节水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管理主体缺位,水权模糊不清在传统的公有制下,水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是模糊不清的。水资源归国家所有,意味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大家都有份,但水资源到底归谁并不明确,另外它所依附的物质载体———灌溉基础设施管理也不到位。绝大多数灌溉设施是由政府或集体出资兴建的,而政府出资或集体出资都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设施具有极强公共产品的属性,造成了灌溉基础设施“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多年来,灌溉基础设施“有人用,无人管”,出现问题无人解决,农户用水过程中跑、冒、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远低于先进国家80%的水平,因此我国农业节水的发展空间很大。

2.2水价制度不合理我国的水价(水费)制度变革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无偿使用→征收象征意义的水费→核算供水成本→征收水资源费。人们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自然资源无价值”到“稀缺资源有价值”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强调水资源稀缺和节水的意义[2],目前的农业水价仍然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它不仅未能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在很多情况下连供水成本都补偿不了(仅为供水成本的1/3)。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农用水经营入不敷出,水利设施得不到维护,设备老化进而输水损失严重,降低了灌溉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地区灌溉用水几乎不按用水量收费,甚至农户用水只收取电费,且收费多少与用水量失去直接联系,因此对农户无法形成节水激励。农户没有采用节水灌溉设备节约用水的内在动力,用水时就会尽量多用一些水,让作物“喝饱”,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传统的灌溉虽然都是以充分灌溉为理论基础,然而长期的试验研究表明,灌水次数并非越多越好,灌水量也并非越大产量越高,应该根据作物的耗水规律,以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产量和灌水量的比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非充分灌溉即限量灌溉方法,制定农作物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

2.3农业收入水平不高近几年,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河北省农业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当部分纯农户的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表3)。无论是从全国范围内还是河北省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都持续下降,其中河北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曾达到0.47∶1,但是2006、2007年又缩小到0.37∶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直接制约了其生产性投资,而节水灌溉设备的价格比一般的灌溉设备的价格高,收入水平低势必会影响农户对其购买意愿,在农业节水发展的启动阶段,靠农民自己的投入存在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上的困难。因此,在建设节水灌溉设备启动之初,政府投入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出资、农民出工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2.4缺乏技术指导在当前农村还没有建立起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户得到的技术指导比较匮乏,在政府给予补贴的情况下,缺乏技术指导是影响农户购买节水灌溉设备的最主要因素。一些灌溉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使用过程中需要技术指导,因此及时把先进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村是很有必要的。

2.5节水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完善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度,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单家独户进行节水工程建设很难完成。通过建立节水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建设节水工程,购买节水设备,完成单个农户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并能联合起来共同承担构建节水灌溉设备的风险,这些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

3结语

总之,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目前,河北省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与严重浪费并存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农业节水问题必须形成一套节水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农村长期运行的供用水体制已根深蒂固,建立节水型农业也必须循序渐进。河北省在既定的水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打破生态恶性循环,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亟待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