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2-05-29 03:31:37

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与思考

1农业产业化概念的引入有特殊意义,且重在“化”上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被分为3部分,生产归农业部门管理,由农民从事;加工归工业部门管理,由加工企业完成;产品销售归商业部门管理,由商业企业独家经销。这样的机械分工,不仅带来管理上的脱节和混乱,更重要的是造成农业利益的大量流失。确切地讲,就是农民创造的价值大量被工业和商业企业拿走。农民始终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农村经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产业化概念的确立,就意味着要将被截断的农业产业重新粘合起来,恢复其独立完整基础产业的本来面目,并真正让从事分工协作的各类农民分享其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利益。

2正确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及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其发展方向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有2种观点,即一体化和工业化,但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前者。其理由是: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劳动分工及利益联结机制,把该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努力提高该产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力水平的同时,更注重产业内分工协作、利益分配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形成一个以特定产业为链条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由于这能使各经营者的利益都得以保证,因而有利于该产业的稳定协调发展。而后者则注重于特定产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强调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这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毕竟偏离了“一体化”的最初涵义和基本目标。由此认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要善待农户,帮助他们建立适度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原料产品;农户要与企业同心同德、诚实守信,以生产合格原料产品为己任。总之,双方通过协商合作和互惠互利,特别是利益共同体的建立,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兴衰与共的产业经营体系。

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首先应根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竞争力比较等,确定真正的特色优势产业,然后进行产业开发的规划和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限于资源、财力等条件,遵循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原则,所选的特色优势产业不能多而杂。同时,在地理接壤、条件相同地区,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同一产业开发。而条件不同的地区,则不要亦步亦趋,简单效仿。即使是自认为没特色、优势的地区,也应辩证分析,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另辟蹊径,变劣为优,化腐朽为神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趋同。相反,如果一个地方号称有多种特色产业和产品,或者许多地方都在培育相同的特色产业和产品,那这些产业和产品还会有“特”可言,但就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却在实践中有意无意被忽视,形成“特”中不特“、优”中无优的状况。

4选择、培育真正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的保证

龙头企业是相对于某一地区的某一特定产业而言。被称之为“龙头”的企业,应是规模大,技术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产业带动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由此可以看出,龙头企业是在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人为选定和自封的,更不是单纯靠政府扶持和市场垄断“培育”的,因为“阿斗”式的企业是无论如何也是扶不起来的。正因为龙头企业是在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因此,在选择和培育龙头企业时,要以企业的内在素质、成长性和竞争力为重,打破企业及法人来历、地域、所有制等界限。即使是外地企业,只要其落户本地,经营项目和产品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对农民致富带动作用强而持久,也同样是好的龙头企业,更应积极支持,促其发展。从对龙头企业的上述认识延伸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培育龙头企业中,应改变以往注重资金、信贷、税收等扶持的做法,在准确定位特色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使那些真正的“雏龙”快速成长起来。而其中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环境是否有利,主要体现在当地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是否健全规范,职能部门是否廉洁高效、协调有力,公共事业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完善,信息、交通、信贷、物流是否便捷顺畅,税赋及各种社会负担是否合理等。作为不发达地区,积极引进外地(或外国)知名企业,其意义重大。它不仅带来一定的资金、设备、技术、工艺和加工能力,而且还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知名品牌及成熟的市场。前些年,如果能积极将“伊利”、“蒙牛”这样的大型乳品企业引入宁夏,或者是该区的这些“侏儒型”乳品企业被其“吞并”,宁夏的乳品产业决不会是现在的这种状况(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但由于一些决策者和企业家的思想狭隘,“独立意识”浓厚,采取“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痛失了直接引入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或通过本地企业与之联姻的机会,使得宁夏的乳品产业,尽管有很好的原料和加工条件,但却一直没能做大做强。(本文来自于《宁夏农林科技》杂志。《宁夏农林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5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扎根于农村的沃土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加工企业能否满负荷生产并提高效益的重要方面。建设高标准的原料基地,是企业和农民共同的任务。作为龙头企业,要把原料基地看作“第一车间”,提出明确的产品品种、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并通过签订优质优价收购合同,提供关键技术和主要生产资料,如种子种苗、农药等服务以及必要的利润返还措施,使之落实;作为农户,要树立“与企业共兴衰、同发展”的理念,严格履行合同,稳定生产合格的原料产品,并在企业发展中得到自己应得的收益。另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应积极发挥组织和纽带作用,组织协调企业、农户和服务性组织,共同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基地。

6各级各类加工、营销企业分工协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序稳步发展的基石

许多人虽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称之为“龙型经济”,尤其是把一些大的加工营销企业称为“龙头企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只看重“龙头”,忽视“龙身”、“龙尾”的同步发展和协调,使之变成一个个头、身、尾数量、大小不成比例,动作不能协调,以至于漫天乱舞的“畸形龙”,因而很难形成稳定发展的合力,并加剧了内耗和恶性竞争。如宁夏的牛羊肉产业就是个典型的“多头龙”,尽管其原料产品有限,但诸侯式的加工龙头企业却有好几家,使先进的设备、较大的生产能力被闲置,企业效益普遍很差,很难带动产业发展。而与此相反的是内蒙古牛羊肉产业,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龙型产业”,其巨龙有2条,龙头分别是“草原兴发”和“小肥羊”,企业规模大,品牌响亮,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龙身是各自所属的中小型加工、餐饮、营销企业,多实行加盟、连锁,布局合理,竞争有序;龙尾是数量众多的养殖户,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规模都很大,不仅自身规模效益得到发挥,而且还能得到加工营销企业的一定扶持,至少有稳定的订单(收购),作者曾将这种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称之为有稳定战斗力的“特混舰队”。

7重视产业深度开发,才能显著提升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

宁夏在利用回族自治区“清真”品牌和“枸杞”、“滩羊”等地方优质品种资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产业深度开发,特别是一些特色产品系列化、功能化及特定消费对象的定位,企业、产品文化及品牌的塑造,物流和销售网点的配置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特色产品系列化方面,应以其原料和初级产品充分利用、功能强化、有效增值及消费人群准确定位为目标,多而不杂;在企业、产品文化塑造和品牌定位上,应注意挖掘地区、民族、历史和产品本身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并赋予时代和企业特色。在物流和销售网点配置上,应充分考虑西部小省的条件,尽可能多家企业联合布点,或在主要销售区域共同设置宁夏优特产品专卖、连锁店,以使宁夏产品在国内外(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更大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本文作者:陈彩云蔡金升工作单位:宁夏乡镇企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