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共6篇)

时间:2022-02-26 02:33:08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共6篇)

第一篇

一、农机方面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已经由过去的作坊化,小型化慢慢向集中化,大型化甚至是工业化的方向发展,过去普通的应付个人农业生产的农机在面对这种转型时,明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现象,首先必须做的就是从自身上找问题,通过推动农机的改革来适应这种新时代的变化。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推动这种改革,首要的任务便是创新农机工作的思路,完善自身发展体系。

二、农机创新方面的具体措施

1.工作方式的创新

过去农机站的工作方式主要停留在走出去的层面,向各个村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和农机的技术支持,在吸取农民的建议时渗透不彻底,执行不完善,这些暴露的问题导致了农机的发展不能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农机站内技术层面的人才缺乏,不能与国际上的先进农机技术实行无缝的技术对接,使农机技术发展疲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必须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管理办法,在农机站的管辖范围之内,农机管理人员要走出去,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们面对面的交流,虚心接受他们在农机发展方面的建议,同时又要引进来,将先进的农机技术和农机人才引进,和各大大专高校,生产厂家,科研机构保持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些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大环境下,结合自己本镇本乡的农业生产特点,改进技术,发展生产力。在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之后,所要注意的就是将二者结合,共同进步。

2.培训方式的创新

之前的培训方式较为死板,农民或者技术人员在接受思想和技术的时候不能举一反三,同时,培训的人员因为自身在技术层面上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够将最前沿的技术和办法教授给农业人员和农机操作人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完善各个层面的技术人员自己的专业知识,农机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安排农机培训人员的进修活动,在与各大大专院校结合过程中,虚心求教,学习农机操作方面最先进的知识,再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开来,农机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要深入各个村镇,田间,地头,把自己在进修学校或者是大专院校中学到的先进的知识传授给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技术人员,同时,要注意启发农机操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操作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学会最基本的操作办法,更要积极的融入学习的氛围中。

3.宣传方式的创新

现阶段的农机发展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要求农机站要求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更加紧密,并且宣传方式也有以往的挨家挨户的走访变成了现阶段的现代化的电视宣传,报纸宣传等等。所以如果只是依赖以往的宣传办法的话,那么在宣传工作上将会面临这极大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单单是要改变宣传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现阶段的形势与问题进行观念上的改革,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明确现在国家对于农机方面提出的优惠措施,例如现今国家对于农机购买的补贴做的是十分到位的,我站可以再这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农民都能从中受益,其次,宣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自身发展的角度上的,例如提高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的大型农业机器的保有量,以此为依托,在宣传过程中结合传统和新式宣传手法,做好农机站与田地的结合作用。

三、完善后期的推广体系

1.后期推广的重要性

推广要从农民处入手,不能像以前一样仅仅依靠宣传方式,要让农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农机在其生产过程中的好处与便利,同时,农机站的推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要紧密联系着农机的生产者,农机的使用者和农机的应用者,既农机生产厂家,农机站,农机保养者,农民。他们是农机整个生产环节中不能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机推广部门在这之中就是起着一个联系和交涉的作用。

2.后期推广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农机真正的受用者———农民能够看到农机使用的好处,对此,可以建立农机展示平台,向农民和潜在的客户宣传农机应用的好处,特别是将一些高性能,大马力,高效率的机器作为重点推荐,新型的农机在展示区中可以形象的为潜在客户们展示农机的好处,这样的效果是要好于单方面的宣传说教,同时这种视觉上的宣传手法,不单单可以在本镇起到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乡镇,以点带面的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其次,要与农户之间的联系基础打牢,建立农户示范点,在接受宣传到位,对农机方面积极的农户家庭中建立示范点让农民能够有几乎亲身在其责任田中实验新型的农机,让其亲身感受到农机使用带来的好处,同时,由于农机的便利性,在短时间的操作内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让农民亲眼见证这样的良好的效果,通过示范农户的言传身教,带动周边的邻里,村镇。而受影响的农户在见证农机使用的便利于优势之后,口碑便会成为百姓心中的广告,自然而然也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四、总结

在面对日益加快的经济建设,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强省,在农业的发展上,不能一味的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机部门在宣传推广上的压力很大,在对农户的宣传过程中,要突出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性,便利性,快捷实用的特点,使每个农户能从心底里接受农机生产的好处,而农机内部也要做出面对转型的准备,加强自身工作,完善员工在农机方面的素质,改革优化农机的培训,宣传结构和工作方法,加快新技术的实施和改善,是科学技术尽快的转变成生产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步伐。

本文作者:李庆军工作单位:安徽省定远县炉桥农机中心站

第二篇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邹平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10家,其中无公害认证企业2家,认证无公害产品3个,基地面积5.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8家,认证绿色食品27个,面积105.5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家,认证有机产品38个,面积1024亩。

二、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目前,邹平县在工商部门注册并在农业局备案的合作社277个,其中部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4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38个,畜牧业104个,农机服务24个,林业3个,渔业5个,其他服务业3个,入社社员1.7万户,带动农户5万余户。生产经营内容多、环节多,涉及蔬菜、生猪、奶牛、家禽、农机、蚕业、林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养蜂、渔业、水利等多个领域。“邹平县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邹平县魏桥兴灿农田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1.鼓励合作社联合,打造一批大社强社。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联合,聚集、整合农户劳动力、资金、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有效解决了分散采购原料、经营和出售商品经营效益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发挥了资源集聚和群体优势,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邹平县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快速、规范,目前共有奶牛合作社32家,奶牛存栏10000余头,全部进入养殖小区,部分合作社建立了标准化养殖场,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收奶、统一调配饲料,与蒙牛、得益等大型牛奶生产企业签订鲜奶供货合同,保障了鲜奶销售。仅此一项,农民纯收入达3000万元。2.创新管理模式,激发社员主人翁意识。鼓励农户以股东身份参与合作社内部管理,积极参与村集体各项事务,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如例,明集镇罗圈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成员带头、农民自发成立,前身是蔬菜专业协会,2007年12月正式注册为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7%,露天蔬菜种植面积7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60%,主要种植品种有香葱、甘蓝及胡萝卜。产品以订单销售为主,其中400亩香葱与本村蔬菜脱水厂签订销售合同,380亩甘蓝与胡萝卜与济南圣泉食品公司对接,社员每亩增收8000元左右。合作社发展不断壮大,公共资金不断积累,社员积极参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出资8万元铺设地下灌溉管道,1000亩耕地受益,出资4000元为村民购置音响设备一套,健身器材3套,满足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社群关系和谐发展。3.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提质增效。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经营主体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例如,台子镇无花果种植大户成立无花果种植合作社2家,种植面积500余亩,其中大棚面积60亩,观光采摘面积200亩,苗木储备达30万株,初加工生产车间500平方米,50吨无花果冷冻库一座,注册“滨圣”商标,产品主要有鲜果、冷冻果、干果、茶叶及苗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

三、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培训指导,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目前,邹平县已申报注册家庭农场19家;专业大户共1063户,其中种植大户297户(粮油生产大户143户,设施蔬菜大户137户)、养殖大户752户(养猪大户218户,养牛大户53户,养羊大户57户、家禽大户412户)、渔业大户14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众康、福康、西王、君晖、长丰、芳绿、台子高效农业、嘉业、南洋花卉、好生十里花卉)。2011年,在沿黄高效生态示范园中,流转土地200亩,建立了泥鳅繁育基地,建成高标准生态泥鳅养殖池12个,年产泥鳅70吨,年产值4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四、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今年6月底,邹平县已实现农村土地流转6.8万亩,其中,转包4.9万亩;出租1.6万亩;其他各种流转形式总计0.3万亩,涉及农户1.4万户,签订流转合同1.2万份。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规范流转程序,完善流转档案,促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探索完善仲裁程序、仲裁方法和仲裁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调处纠纷能力。2013年上半年,受理群众上访案件27起,及时处理好因土地承包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25起,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3.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作为市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邹平县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学习借鉴,扎实摸清底数,推进科学测绘,严格公示公开,试点工作规范有序稳定开展。目前,试点镇的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地块实际测量、绘制地籍草图等工作已经结束,正在组织农户认真核对地籍草图,准备公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管理和服务,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张静工作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农业局经管局

第三篇

1天津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

1.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

随着天津以“三区”联动推动“四化”同步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多重功能的休闲农业必将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都市型休闲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设计农业旅游观光活动、会展服务活动、休闲体验活动、健身娱乐活动等,从更深层次解读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在巩固精品生产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作用,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工链、价值链,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和优化利用,使农业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升级[1]。

1.2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等农村资源条件的综合开发,为主要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拓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形势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能够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聚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文化、教育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广大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

1.4保护区域自然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并且对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按照“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推广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低碳发展;将农业产业提升与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美化紧密结合,通过园林式布局,能够使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净化城市空间;另外,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必然提升民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主动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均衡,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5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并先后出台“以宅基地换房”促进小城镇建设、以“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壮大区县经济实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土地、生态、人文、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整合。另外,休闲观光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带到农村,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6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张,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并了《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天津目标的重要环节。天津发展休闲农业,在田园文化方面,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采菜、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山水文化方面,选择溪流、峻岭等地推出野营、探险等项目,实现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建筑文化方面,充分利用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在民俗文化方面,通过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使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流动及人文交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而推动美丽天津目标的实现。

2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成就与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成就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逐年扩大。2011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覆盖全部有农业的区县,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1901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39.26亿元,年平均增幅超过30%[3]。二是休闲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院型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4]。三是休闲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全市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已基本形成四类休闲农业发展区的布局雏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9大发展组团[5],规划出9条精品游线,打造出天津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并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四是休闲农业科技依托日益紧密。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引领、示范和载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休闲农业从业者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求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果,进行引进、试种试用和推广,并将这些成果打造成为独特的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以新奇特的内容吸引游客,从而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

2.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2.1休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休闲产品以农产品和观光服务产品为核心,其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质量水平。目前,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在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发展高水平、绿色安全化的休闲农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加强科技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引领支撑作用,采用设施农业技术、有机生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保鲜储运技术等,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可追溯性,并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和整个加工流通过程,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2.2.2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针对休闲农业科技领域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从事休闲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急缺适于休闲农业精品生产、农产创意品加工以及观光采摘等更多需求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6]。同时,休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科技培训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及有效整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的空间十分广阔[7]。

2.2.3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游客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和期望与日俱增,尤其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更为关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民自发建设,从业经营者多数是当地农民,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服务技能相对较差,运用科技手段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急需相关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监督管理,不断规范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经营活动,并在相关领域引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全方位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2.2.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

人才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等一系列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目前,休闲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经营项目主要依赖自然景观资源和一些农业设施,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不仅缺少直接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研发服务的科技人才,而且缺少熟悉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并能策划主题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保障休闲农业项目正常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2.2.5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深化

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低碳环保发展方式不容忽视。目前,由于科技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休闲农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废弃物处理设施短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尚未推广应用等,使大量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先进技术仍需进一步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来,使得更多农业资源和新型能源能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和不竭动力[8]。

3强化科技支撑对休闲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从生产领域的种苗培育、标准化生产,到加工流通领域的特色产品打造、包装销售、物流配送,再到休闲服务领域的体验、参与、观光、休闲,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9]。因此,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新型物流技术的应用、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建设以及科技培训的实施,均为休闲农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科技进步对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突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天津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耕地短缺、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科技进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开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形成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化、安全化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同时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业生产,因此,只有农业获得发展空间,休闲农业才能够立足成长,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3.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科技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使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运用到休闲农业领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由此提升休闲农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3提供先进管理模式与手段,带动休闲农业产业效益提升

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快捷、科学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工具,能够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信息管理、质量监测、流通监督和服务监管,从而使产业有序运行。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手段,还能够实现休闲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使管理由盲目性、随意性向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转变,从而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活动高效健康进行,带动整个产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4改变农业发展思路与生产方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科技进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理念和思路上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得以由一种资源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清洁、绿色的生态空间才能吸引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了多重系列的生态保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可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低碳生产生活技术等[10],这些技术应用到休闲农业发展中,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最终促进以休闲农业带动生态环境改善,以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休闲农业升级的良好发展局面。

3.5改变农业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从业者就业增收

技术进步可以促使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城乡要素的交流融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依托科技进步,使休闲农业的这一目标能够更加快捷地实现,特别是休闲农业从业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市场信息、更有效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提升自我经营水平,实现就业增收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本文作者:史佳林张蕾工作单位: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

第四篇

1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中农机化简况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装备正在积极进行调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产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传统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逐渐消失,新型农机装备的引进、开发力度明显增大,有先进技术装备支持的都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和延伸。2011年全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引进推广节水灌溉、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毛豆脱荚机、蔬菜移栽机、芦笋扦插机、油菜直播机等新机具3200多台(套),直接受益农户过万户,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20余种。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在设施农业方面,我市温室栽培技术始于1957年,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始于1973年,到目前为止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2×104hm2,全市已建各类设施农业示范园60个,花卉园45个。从设施上来看既有从荷兰、法国等国引进的全自控玻璃温室和双层充气式温室,又有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连栋温室,还有本市企业自行设计生产的温室大棚。此外滴灌、喷灌、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温室供暖热风炉等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也逐步得到应用。随着我市“农机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也明确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农机装备(设施)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强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发展主要矛盾

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制约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装备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旺盛需求与适合当地种(养)植结构与农艺要求的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不是数量型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在需求关系上是无效供给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既浪费资源,又阻碍发展。而在设施农业规模的发展上,武汉市的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与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设施能力、技术水平和配套措施等诸方面的宏观调控管理机制,造成设施农业的整体协调和行业管理滞后,缺乏充分论证,投资盲目,重复引进,管理缺位,竞争无序,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生产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设施农业的质量监督体系。在设施工程上表现为:设施类型繁杂,档次较低。主要有地膜覆盖保护层、塑料暖棚(大中小棚)、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其中后两种在整个设施农业中不足5%。从设施用材来看:有钢管、钢筋、玻璃、有机复合材料、水泥骨架以及竹木混用等,用材五花八门,除政府投资兴建的部分钢架大棚比较规范外,其他简易设施农业建筑普遍跨度不一,长度不齐,棚高不合标准,既影响作物的种植,又不利于机械作业,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三是配套机具不到位。设施农业中机械化程度极低,大部分生产环节的机械应用程度处于空白,很多生产环节仍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效率低、作业质量差,产出不尽人意;机械化水平低,现有的机械配套不全,或是少数生产环节使用机械;设施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落后,已与先进的高新生物技术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已投资硬件设施的作用;四是智能化程度不高。全市普通蔬菜大棚内设备简陋,机械或设备配套不够全,生产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人为环境控制能力较差。分析以上问题后可发现,问题出在农机装备(设施)供给上。解决的办法就应当是从生产和流通两方面来保障供给。所以农机化发展的创新思路是,农机化投入要从低水平、重复性的增长,转变为高水平、高效率的增长。农业机械化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机械装备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产业体系支撑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根据新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功能及任务,以及对机械化的需要,确定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抓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时机,通过运用适合的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化、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提高主导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力,提升都市农业核心竞争水平。

3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落实政策、统一思想、依法依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武汉市农业机械化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政府要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创新的工作理念迎接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推进我市农机化转型跨越式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市农科院搬迁武湖的地源优势,根据各远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支持高科技含量、现代化农机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工作,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产学研推相结合。一方面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农业装备和管理经验,加强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与科研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组建由市农机化所、省农业机械设计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农机产业创新联盟,开发适用、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节能环保的特色装备;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武汉实际,围绕全市种植业“九大板块”基地,加快蔬菜、食用菌、特色瓜菜等生产设施及相关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配合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提档升级,努力提高牲猪、奶牛、禽蛋和肉禽等畜产品的机械化养殖水平。以全市集中连片或相对集中连片的精养鱼池为机械化发展重点区域,重点发展标准渔塘建设改造、池塘环境友好养殖配套设施,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推广运用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料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三是发挥项目引导优势,提高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按照武汉市“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中“旅游、文化、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定位,针对都市休闲农业所具有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示范功能,在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选择工作重点,开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研究与示范,拓展现代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应用范围。四是根据武汉市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基础条件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将武汉市农科院农机化所定位为现代农业机械和装备等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区域性中心,并组建大城市农机创新联盟,使其成为郊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思路创新、组织形态创新、投资体制创新、指导方式创新的“实验室”。五是大力发展以物联网应用为基础的武汉市现代农机装备设施农业,实现物联网技术在装备设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改善我市现代农业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有益尝试。在现代化农机具和温室栽培领域,各种传感器检测室外及温室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物联网在装备设施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借助物联网技术可把室外大环境和温室小环境的温湿度、光照、降雨量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温湿度、重金属含量、pH值等,以及植物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并利用,为精确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这对于温室作物的科学种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柳国昌刘珂工作单位:武汉市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第五篇

一、梁漱溟村建设理论中农业思想概述

梁漱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行动家,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针对农村经济的衰败为救治农村所掀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影响极为突出。他指出,乡村建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三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而最为重要者是经济的建设。其中农业发展是经济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口,梁漱溟尤其看重农业发展,甚至认为:“工业是进一步的要求,农业是活命的根源。原来的农业底子若被破坏,便无活命”。在经济建设中,主张发展农业,以农业引发工业,最终实现富国强国的目标,并且断言,中国工业的兴起只有这一条道路。据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希望促进农业的发展。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中的农业发展思想对于当今农业发展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借鉴。

二、农业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任何时候,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因此,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是其他劳动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竞争。2000年8月,《南方周末》发表了河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指出了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集中反映了农村农业发展的现状。由于农业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制定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鼓励、引导农业的健康发展,以真正发挥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梁漱溟的农业发展思想对当今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梁漱溟是一个以农立国论者,主张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并且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只能以农为本,走“从农业引发工业”之路,并不能向欧美那样,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商业发展到工业”的路子。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农业支持工业,以牺牲农业来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们应以梁漱溟的农业思想为借鉴,逐步认识到农业和工业不是一对矛盾体,可以两手抓,既发展好农业,又带动好工业,实现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求得工业的发展,努力做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最终达到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共同强大的目标。

(二)扫除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梁漱溟认为,当时农业的失败,是外面强加于它的压力太大;除了国际压迫且不计外,国内就有四大障碍,必须去除才行。所谓四大障碍,即治安问题、运输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和灾害问题。他认为,农业发展最要紧的就是革除这些障碍,并且认为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担负扫除这些障碍的责任。其实,在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今天也是一样的,政府仍应努力扫除影响农业发展、进步的障碍,努力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今的国家和政府应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使得农业的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其次,应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做到既能很好地预防好“天灾”,也能尽最大可能减少一些“人祸”,提高农业抗御各种灾害、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得农业能够健康发展。总之,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需要政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以及农业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虽然时过境迁,但梁漱溟的农业发展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三)引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梁漱溟指出,“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面的事情:一是谋其技术的改进;一是谋其经济的改进。”所谓经济的改进,就是求生产费用的最低与生产产值的最高,这主要是通过各种合作来实现。所谓技术的进步,就是求生产的品质与数量的进益,诸如改良种子,防病除虫,改良农具,改良土壤,改良农产制造等等。此外,梁漱溟也十分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他认为中国的民众主要在农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推动农业的发展,改造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伴随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需要,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型农业、循环型农业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并重视,农业的发展模式应由原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而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科技的进步了,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使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最终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在当今,我们仍需要努力着手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努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使农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保护好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耕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土地不仅与农业密切相关,也和农村、农民密切相关。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土地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耕地不足问题,即人多地少;二是,土地使用不太经济问题;三是土地分配不均问题。并认为土地问题问题不在土地,而在人与人之间,调整社会形成政治力量,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前提。在这里,梁漱溟所指的土地其实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梁漱溟先生所提到的土地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现阶段,我国土地问题的表现主要有:耕地减少迅速,耕地保护压力大,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耕地违法占用、低效占用现象严重等。因此,在当今我们仍需思考梁漱溟在当年思考过的土地问题,争取从立法、制度、规范等各方面严格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把耕地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关系农业的健康的发展,也关系着中华子孙的长远利益。

综上所述,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农业发展思想在当今对于我们发展农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汲取和借鉴,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快地改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境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

本文作者:陈森林赖兰芳工作单位:安徽大学

第六篇

1基本情况及现状

到2012年底,蛟河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88475.75KW,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4761台,联合收获机达到251台,农机驾驶操作员16191人,农机维修服务员456人,农机管理技术员69人,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4.8%。蛟河市农机化学校,是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主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围绕“农机化教育培训实施方案”确定的培训重点,采取校站结合、课堂培训、农民自学和实际操作等丰富实用的形式开展培训工作,现已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一定培训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农机化培训工作经验。

2农机化培训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2.1农机化培训的主要形式

1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2010年以来,农机管理站与农机监理站、乡镇农机站紧密配合,主要采取农机管理站与农机站联合办班形式,培训地点大都放在乡镇。一方面方便了农机驾驶员参加培训;另一方面也减轻了驾驶员的经济负担。2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农机校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优化了农机培训任务。主要以《大、小型农机故障分析》、《农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等为主的驾驶与维修技术、农机使用技术的培训。3开展冬春季科技大集培训活动。利用各地的冬春季科技大集活动,为科技示范户提供科技服务。主要采取印发资料、现场答疑等形式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各地利用科技大集共发放农业科普材料5000余册,为农民答疑300多条。4维修网点培训。为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有的乡镇与农机推广站联合开展了农机修理网点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农机校负责对农机修理网点技术人员的培训。

2.2培训内容

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农机管理、农机使用、维护、保养、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培训时间为2~3d。农机维修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机械基础知识,包括工作原理、机械传动、焊接工艺、电路检测、专用工具使用等内容,培训时间为5~7d。农机驾驶操作从业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拖拉机机械常识、拖拉机安全操作、农机安全监理和道路交通法规等方面知识,培训时间为3~5d。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现在的农机校和农机站发展情况告诉我们,当前只能满足日常性支出,而事业经费却非常不足,培训质量也无法提档。教学时,因为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的缺乏,所以培训知识的更新周期也相应变长。教学经费的短缺造成培训工作的乏力,制约着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3.2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普遍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农”字头的行业既苦又累,社会待遇也低,因此年轻化、知识化的青年教职干部比例较小。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太小,而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使教师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严重制约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3.3生源严重不足

这些年来,报名参加农机培训的人员太少,造成生源严重不足。引起的原因主要有:1机手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和办理驾驶执照;2农机监理部门缺乏有力的制约手段,对生源的吸收力较差;3现行的交通制度也让一些学员不愿参加这样的学习。

4建议

4.1政府需要重视和支持农机培训工作

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前提,它不但能推动农机化进步,而且能促进广大农民增收。农机驾驶、农机操作和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取决于农机培训工作的优劣。农机培训工作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从而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机培训工作,在政策和财政经费上积极支持。

4.2培训工作要与时俱进

这些年来,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高效和节能的新型农业机械已经逐渐在农村普及。根据农机化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培育新型农机化事业人才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当前,小、旧、老的农业机械已经被取而代之,农业机械有了自己新的发展方向——新型、节能、高效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而经营这些集约化、多元化机械的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培训工作需要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以这些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利用他们的组织力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4.3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量

农机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就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育培训工作中农机教师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努力吸纳年轻的有识之才,壮大教师队伍,造就一支年轻化和专业化的农机教育培训队伍。

4.4积极招纳生员

农机化培训工作是广大农民管理好、运用好农业机械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式,我们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地做好农机化培训工作,来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只有不断加强农机化培训工作,才能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本文作者:白新红陈义昌工作单位:蛟河市拉法街道农机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