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公平研究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5-10 10:55:43

论教育公平研究的价值取向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走向文化关怀的必然性

(一)国际视野: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要重视文化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表现在三个维度:政治的民主、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与教育的进步。民主不仅要体现多党执政的制度,而且还要体现对权力的限制;商品经济不仅要体现市场的繁荣,而且还要体现人民生活的幸福;文化教育的进步是一种思想启蒙,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对善的渴望和对真的向往。①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时展的主题正在发生转换和调整。20世纪50年代,民族独立和政治自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主题在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被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所替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则转向了对人和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文化维度。②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后工业、冷战后、全球化时代正在向“文化时代”迈进,文化正逐渐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正如伏尔泰所说的那样:使人获得思想解放的力量,莫大于文化与教育。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教授,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先进的工业社会中,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已不如以前,而文化和制度变化的作用正在上升。③在这个文化作用日益提升的社会中,人的文化性逐步彰显,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日趋强烈。一方面,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在塑造着人,人从一个普通的自然之子,在文化的浸染下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自我走向他者,人在文化的武装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塑造了自豪的今天,人正在充满自信地走向美好的未来。文化像一张无形的网,在各个方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历史上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注重文化的价值,人们在谈论、研究、学习、选择、传递、创新着文化,在体验着文化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另一方面,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和教育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危机。从全球化表面来看是经济的全球化,其深层和本质的因素是全球不同文化的全面交锋、碰撞、融汇和整合。环境污染、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文化有关,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价值的思维方式的错位造成的以及由于人们不当的态度、行为方式引发的。1993年,欧文•拉兹洛等专家在《多种文化的星球》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文化的力量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途径,文化决定社会系统进化的轨迹和人们的命运。④从这一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把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对多样性文化的整合作为全球化社会的首要问题。人们正在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文化时代的到来、人的文化性的彰显给以人为对象、由人来实施、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通过学习获得并成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⑤文化作为我们人类共有的财富和精神家园,如何关注文化影响、汲取文化力量,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二)国内审视:文化意识的觉醒,促使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注重文化关怀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现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就指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物器与经济的改变。改变这三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人的心灵,然后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如果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从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是走不通的。⑥近代日本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福泽的路走的,它成功了。同一时期的中国却走了一条福泽预言走不通的路。中国最早打开国门搞洋务运动,搞经济建设,把西方的坚船利炮买过来,照此进行制造,但最终发现仅仅依靠这些远不能实现国家的崛起与复兴,还需要创新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梁启超在反思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历程时,曾这样总结,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物器时代、制度时代和文化变革时代。⑦正如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人类社会就其发展形态可以分为“政治本位社会”、“经济本位社会”和“文化本位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本位社会走向文化本位社会的过渡阶段;文化本位社会是以人的文化素质取代GDP,然后将人的文化素质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第一标准。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60年(即1949-2009年)的发展历程的考察基本可以得到印证: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我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30年的发展阶段,这是两种驱动社会的不同力量,或称之为两架不同的引擎: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30年基本是政治引擎驱动、坚持“政治挂帅”的年代,人们表现出高涨的政治热情,国家呈现出一派狂热的政治氛围;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至2009年,这一个30年基本是经济引擎驱动,人们表现出强烈的经济意识,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喜人局面,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不可否认,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同时还应认识到,无论对个人、团体,还是对民族、国家而言,要实现人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最深厚、最持久的支撑力和驱动力仍然是文化。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一定要重视文化的。我国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人们在文化方面开始全面觉醒,立足变革时代,放眼美好未来,认真谋划文化复兴之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目标,为把我国推向一个文化引擎驱动的时代打下了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我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从战略上对文化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和调整,是从经济建设到文化建设———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从经济强国到文化强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已成为时展的主题。一个以文化重构与振兴为标志的深层次社会变革时代正在到来,我国已开始向文化本位的社会迈进。我国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以来,在物质条件已基本达到的情况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不再仅仅表现为物质条件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出办学观念、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等方面的差距。(三)教育思考:研究范式的文化转型为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立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危机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的文化哲学正在成为哲学的主导精神。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识,即一种综合性的和前导性的研究。”②当代哲学正在从意识哲学转向文化哲学。③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也出现了文化转向,“文化已成为社会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非常明显关注的对象”。④当代文化哲学研究,从人的发展条件、途径、方向、认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反思。当代社会学从价值、信仰、意识形态、语言、社会实践等视角,揭示了文化与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身份、地位和角色变化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揭示了文化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整合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多元的文化理论流派。哲学和社会学的文化转型对教育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三种教育研究范式的两次转换:政治教育范式转向绩效主义范式,绩效主义范式转向文化学范式。“文化学范式是以人为中心,从文化出发来研究人、从人出发来研究文化所形成的研究范式。文化学范式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主导或主流范式”⑤。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对城乡教育公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城乡教育公平作为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对其文化价值取向等进行反思、批判、剖析、比较和选择,以确立其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不断深化城乡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实践的探索,认识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文化制约性,揭示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及二者复杂的互动关系,探求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策略。(四)自身反观:城乡教育公平的文化性与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研究的薄弱性,使城乡教育公平研究的文化价值走向成为必要与可能教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无时无处不受文化的影响和浸染。城乡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处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乡土文化等不同文化影响、博弈中的教育形态,其自身有着鲜明的文化性,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本质是,不同教育个体、群体、阶层处在城乡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内,这使他们在教育起点上、教育过程中对文化资本的占有量有差距,这导致他们在教育成就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可以不断复制并产生代际传递。二是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在宏观层面,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研究和实践。西方有注重公平、民主的文化传统,他们对城乡教育公平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比较系统、深入,同时,西方教育研究也重视文化等隐性因素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如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柯林斯的“身份文化”、韦伯的“身份集团”、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等,都是从文化视角对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的研究。而我国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传统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制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从文化视角对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研究不足。在中观层面,城乡文化的异质导致了城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资本的差异,城乡文化资本的差异对处于城乡两个不同区域的个体、群体和阶层有着不同的影响;微观层面,课程、教学、评价和政策的城市化倾向,对城乡差别的漠视,对农村教育弱势补偿措施的羸弱、不足乃至缺失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重要的文化根源。三是文化既是导致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力量和资源。关注文化影响、重视文化研究、加强文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可否认,加大经费等的投入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外部的有形投入和硬件的标准化建设,为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如果仅靠这些,那么,城乡教育公平实现的仅仅是一种基础条件的公平。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作用正在彰显,正如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教育公平的发展正在从显性逐步转化为隐性。“从隐性的文化因素对教育公平进行深入研究尤为必要。文化资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最不容易受外界条件干扰的先赋因素之一,文化资本的影响持续上升。”①我国教育正在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从满足基本需要转向追求更好、更理想的教育。教育问题正在逐渐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教育发展正在由硬件建设转为以软件的更新、提升为主。②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新的发展特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教育从以扩大数量、速度、规模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主的发展方式。内涵式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提升教育的文化内涵,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增强教育综合竞争力。③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看,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教育的发展的视角来看,我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文化时代”。④在这样一个重视文化引领、文化影响、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时代,城乡教育公平同样深受文化的影响。城乡教育公平自身的文化性,教育公平文化研究的滞后、薄弱,决定了深化城乡教育公平研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和优质发展必须关注文化的影响,强化文化研究,推进文化建设。

城乡教育公平的文化本质及加强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内涵分析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复杂。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传统的Culture有着明显的区别。我国文化的本义是身上雕有花纹的人,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西方的Culture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和精神领域,它的本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⑤这里所指的文化偏重于精神、观念层面,指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面文化的互动与协调。文化的类型主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划分:从历时维度来看,主要是指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从共时维度来看,主要是指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以及城乡两个不同文化圈的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文化的层面主要是指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研究和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关系解读城乡教育公平有着鲜明的文化性。教育的文化性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一是教育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本身即文化,而且是高层次的文化。①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实现城乡教育内涵特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化对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是导致教育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城乡教育公平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城乡教育公平与城乡文化密切相关,城乡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由于城乡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样态而产生的限制因素,充分发挥它在推进城乡教育公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文化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本质的诠释文化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文化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公平的本质,是由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处于城市、乡村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处于这两个不同文化圈的家庭文化、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差距。而当前的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评价制度等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上述种种差距和城市化倾向对处于城市、乡村不同区域的教育个体、群体和阶层的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产生了不同影响,这种不同的影响明显对城市的孩子更为有利,这种影响、差距不断累积和叠加导致城乡文化资本的占有量产生了差距,同时,这种差距不断加大,进而造成城乡学生获取学业的机会的差距不断加大。美国学者沃尔特说:“没有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②这是导致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深刻的文化根源。(四)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研究对城乡教育公平研究和实践产生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不同的政策、经济等文化视角对城乡教育公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城乡教育公平的文化研究,拓展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视阈,丰富城乡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成果。二是从文化视角认识、破解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探求城乡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路径,开展城乡教育公平实践。三是系统、深入地探讨不同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构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基础条件公平,主要是指依靠外力,以有形的物质投入、标准化建设及外在条件弥补的方式,实现城乡、区域、校际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这些有形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公平,追求均等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根据各地区学校的办学基础和优势,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发展,促进城乡、区域、校际教育互动交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的自主创新、多元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

以文化关怀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思考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应秉承文化关怀的教育理念,关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强化文化意识,从文化视角深化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以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文化在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理念为基:秉承人本化、文化关怀、特色和谐、生态共荣理念城市和农村是支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要秉承“有质量的公平增长”、“基于生命发展”的教育高位均衡、公平发展的价值理念,着眼人的发展,从提升教育公正品质和促进人生命全面、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以全面的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和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实现城乡教育自主特色、公平发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为使命;以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统筹城乡资源、统筹内外力量、统筹软硬件因素、统筹古今优势;发展与补偿并重、均衡与特色并重、显性与隐性并重、短期与长远并重、形式与内容并重,“不要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要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思路,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总体思想,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的关联优势,使城乡资源共享,共赢共荣”①。推进城乡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将有形的物质投入到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去,深化文化研究、注重文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等,以此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二)研究先行:深化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研究提高文化研究、文化规划、文化建设对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如果我们要厘清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文化本质,科学地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文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公平,那么,就需要以加强、深化相关研究为前提。以文化关怀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树立研究先行意识,关注不同文化样态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加强对教育公平的基本概念、范畴、学术发展史、国际比较、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正义论、均衡发展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知识理论、信息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及其子女涌入城市,城市学校的大班额、农村学校的空巢及农村文化的荒漠化现象亟待破解。要破解上述问题就应重视和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学校和文化机构的布局调整与规划研究,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文化在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传统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宏观层面的研究,深化城乡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中观层面的研究,加强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及其子文化系统与城乡教育公平微观层面的研究。(三)文化着力: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总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世博会告诉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各种优秀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一枝独秀不可能形成争奇斗艳的百花园。”文化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被忽视。文化对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影响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不同文化类型中,既有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消极因素,也有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利用不同文化样态中的积极因素,加强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不同文化的自身建设及其之间的沟通、协调、整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文明智慧,科学定位城乡教育发展目标。我们应理性地审视我国的文化传统,并积极地汲取西方文化的教育智慧,在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有所发现和创新,不断提升城乡教育的品质。全面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资本总量,有效整合城乡区域文化资源,营造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公平发展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不断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公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古罗马有这样一种制度:两个士兵分一块饼,一个人来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里的分配是通过契约,即制度安排来实现的,且兼顾了公平和效率。这一制度告诉我们: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可以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人性化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因此,重视对政策自身的调适与公正内涵品质的丰富与提升,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公平发展:科学地研究制定教育文化发展政策,描绘城乡教育文化发展蓝图;关注各级各类教育及文化机构的结构比例、空间布局、资源配置、规模速度等,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区域内城乡教育、文化的协调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城乡教育、文化统筹发展、质量保障和行政问责制度,科学决策、高效管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有效运行;探索创新内生引领与外在弥补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方式;深化改革,建立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实验区,不断扩大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实现城乡文化、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自主创新、协调发展,打造城乡教育公平文化发展的生态圈,整体提升城乡现代文化生活水平、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文化教育资本总量、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力和教育的公正品质,系统、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公平发展。综上所述,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分别处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具有不同文化禀赋、特性的文化圈中,受到不同文化样态的影响,文化对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因素,走向文化关怀是城乡教育公平研究的新价值取向。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要把有形投入、外部政策支持与内部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加经济投入的同时,高度重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使教育者、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真正树立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文化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身体力行,不断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本文作者:王振存工作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