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唯象研究

时间:2022-05-14 10:46:40

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唯象研究

城乡人均纯收入、城乡人均纯消费以及消费率的演化轨迹

近十年中国城乡人均纯收入分别以12%和11.5%的速度持续增加,截止到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9.44元和5919.01元。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也分别以10.6%和11.5%的比例稍滞后的同步增长,截止到2010年底,分别近似达到13471.45元和4381.82元。2002-2010年间全国整体上城乡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的具体演化轨迹为:从上图中可看出:乡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近乎是同比例增长,而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所以引致下文的城镇消费率下降的演化轨迹和乡村消费率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轨迹。还可清晰看出两者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在增长速度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反,农村人均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人均消费增长速度。且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远高于乡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任一年乡村人均纯收入都还不及城镇人均消费,同时2010年乡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纯消费还不及200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这说明,无论在收入和消费上,城乡差距都至少在8年以上。为清晰的观察各省城乡的人均收入以及人均消费的绝对值,以及各省的人均消费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中位序,在此给出2010年各省的城乡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值和相应的排名。随着城乡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量的绝对量的持续提高,那城乡消费率将如何演化?通过以下数据将看到:城市的消费率如今持续下降,即从2002年的0.783下降到如今的0.705①;乡村消费率展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法则,即先上升在下降的倒U型轨迹②,从2002年的0.741上升到2006年的0.789,再从2006年的0.789下降到2010年的0.740。依据空间上分布的异质性可反映时间上的连续性,故随着时间演化,乡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量持续提高,最终将重复城镇消费率的演化轨迹,则整体上任一省份较为完整的消费率演化轨迹应存在一个近似倒U型的演化片段,即先上升后下降。从上图可看出:初始城镇消费率高于乡村,在2004年后城镇消费率被乡村消费率超过,在2004-2007年间乡城消费率之差持续扩大,2007后消费率差距趋于缩小,而乡村消费率趋势符合方程LogNormal分布f=0.737+0.051*exp(-0.5*(ln(x/2006.6)/0.0009)^2)(1)因整体上的数据分析易于忽视微观和结构,下两幅图分别考察城乡在不同人均收入下消费率的演化轨迹。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下城乡消费率演化轨迹基本上一致,前者符合线性下降趋势,后者符合倒U型。无论城乡都呈现:收入越高的省份,消费率越低。城镇人均收入大于20000和小于20000的城镇消费率,近似相差4%,2010年前者维持在66%左右,后者维持在70%左右;乡村人均收入大于5000和小于5000的乡村消费率相差6%左右,2010年前者维持在70%,后者维持在78%左右。

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和省域城乡消费差距

在2002-2010年间全国城乡人均纯收入之比大体趋势是上升的,表示为下图的星号的散点图。从2002年的3.11,上升到2009年的3.33,2010年出现下降的趋势,这9年平均差距维持在3.25,而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在2010年以后将呈现下降趋势,即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必将展现倒U型的片段。大体全国城乡人均消费之比呈现缩小趋势:从2002年的3.28下降到2010年的3.07,这9年平均差距维持在3.15左右,2002-2003年间消费比呈现上升,同样城乡消费之比也呈现倒U型片段。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相反消费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上图可看出:城乡人均收入比在2002-2009年间呈现上升,2009年后开始下降,即倒U型片段。城乡消费比开始出现小幅上涨,接着2003-2006年间一直巨幅下降,2006年后城乡消费比轻微下降且稳定在一较低的3.1值附近。2005年前城乡消费比大于城乡收入比,2005年后城乡消费比开始大于城乡收入比。说明乡村消费率比城镇的高,乡村很多钱没用于储蓄,而是用于消费,相反城镇的储蓄率较高,消费率持续走低。因整体上考察会丧失微观和结构上的信息,在此把城乡人均收入比和人均消费比分别在三个不同人均收入的梯队下加以考察,然后看上述宏观性状是否在微观下依然保留。同时看,在不同人均收入下会显现出哪些以前没有观察到的现象法则。根据各省人均收入水平进行聚类,节点是人均收入分别为20000元和30000元,进而把省份划为三类①。从上图可看出:人均收入比虽呈现上升趋势,但后期都存在轻微下降的特点。特别人均收入小于20000的梯队,2007年后呈现出明显的下降。同时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区域,城乡人均收入比越小,即越富有的梯队,城乡收入差距越小。从第二幅图看,各收入水平下,各梯队同样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别。人均收入小于20000的省份城乡消费比在一个高水平上下降,且下降幅度最大;人均收入大于20000而小于30000的省份在一个次高水平上下降,下降幅度次大;人均收入大于30000的梯队在一个最低水位上下降,下降幅度最小。如果空间上发展的不均匀性可反映任一区域时间上发展的连续性,那未来第三梯队上人均收入比将缩小,达到第二梯度上的低水平,进而达到第一梯队上的更低水平,这种运动过程是波动式的迂回下降。人均消费比的第三梯队未来也将重复第二梯队的低水平及低速率,以及第一梯队的更低水位和更低速率的运动轨迹。那各省城乡人均收入比和人均消费比将呈现何种演化轨迹呢?从上表可看出:人均收入低的省份(如贵州、甘肃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即倒U型,随着人均收入提高,中间出现一趋势不明显的徘徊期(如呈现明显下降的新疆和趋势不明显的海南和广西等),接着进入第二个倒U型区段上,这个区段上省份有河南和湖南等,再次进入过渡阶段,如明显上升的福建、吉林及河北等;随着人均收入持续提升,最终进入高水平上的倒U型发展阶段,如上海、北京及浙江等省份。总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的差距先上升后下降,经过渡期:下降或徘徊;然后进而中间阶段,再次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阶段,接着进入过渡期,即上升和徘徊阶段;最后再进入第三个倒U型的发展阶段上。整个城乡收入比的演化轨迹,是一个有倒U型片段衔接成的向下延展的波,即存在迂回的向下延展,这是与传统笼统的认为:城乡收入比的演化轨迹是一个倒U型轨迹是不同的,上述更强调倒U型仅仅是演化轨迹中的一个片段。从上表可看出:上述演化轨迹表现为,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先呈现下降(如甘肃和西藏),然后进入表征为倒U型的过渡期(如云南和贵州)及徘徊的海南和广西;接着进入明显下降区段(如河南、陕西及湖北等),再次进入倒U型和徘徊的过渡期(如吉林、福建及广东天津);进而进入U型区段(如山东和辽宁等),再次进入下降区段(如北京、浙江及江苏等)。可以肯定说:局部和阶段上是不存在普适性演化轨迹,如先前学者认为的倒U型和U型,W和N型,以及倒W和倒N。整体上若存在演化趋势,这种趋势是有U型、W型、N型以及倒U、倒W、倒N等波段衔接成的波动趋势,即上述都仅仅是一个片段而已,即上升后下降,下降后上升,上升后再下降,下降后再上升等等的延展过程。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分别达到19109.44元和13471.45元,乡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分别为5919.01元和4381.82元。城乡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差距为3.22和3.07。人均消费差距有缩小稳定趋势,但人均收入差距虽在2010年出现轻微下降,但这个时段内还在一高水位上上升。在过去的15年间,全国整体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年数,每年在以差距1年的速度拉大,这一直持续10年,即从1996年差距为4年扩大到2006年的12年。而从2006年到2010年这5年间,全国城乡差距基本稳定在12年左右,并在2010年有减小的苗头,即2010年中国整体城乡差距在11年左右。而具体各省省内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从图7明显看出,除四川、湖南以及宁夏外,城乡收入差距的年数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聚集性。呈现收入差距最低的省份集中在东北三省、京津、江浙沪,城乡收入差距最高的省份集中在藏滇桂。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地方,城乡差距越小,基本上8年左右,但第一梯队广东是个例外,城乡差距可达到13年久,说明广东虽整体和人均收入较高,但社会风险极大;收入偏低的东北三省,整体上差距比较小,辽宁和吉林分别为7年和8年,黑龙江8年。除此之外,基本上符合越富有地区,城乡差距越小,越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如人均收入低的云南及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年数达到15年和14年之长。同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域,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经济发展水平最好区域,贫富差距最小,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区域,贫富差距居中”①。这并不意味着“贫富差距较小区域,贫富差距就会一直缩小,贫富差距一直很大的区域,差距就会扩大”。如今却显现出:“经济最发达区域,除北京个别省份外,贫富差距好像都在低水位上轻微上升;差距较大省份,除一些省份迂回外,很多在一个高水位上剧烈下降”。说明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贫富差距会缩小,但这种下降,是一延展开来的下降波。3通过对全国和各省城乡人均消费及消费率等面板数据的考察发现: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省份,都是乡村消费率与城镇消费率之差在扩大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农村消费率远高于城镇消费率,高达10%以上,如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贵州、云南及甘肃三个低收入省份,分别达11%、17%及10%,乡村消费率平均达85%,城镇消费率平均达75%;收入次高的东北三省及其他省份,城市消费率大于农村消费率,农村消费率较低,基本上维持在68%左右,城镇消费率维持在75%左右,消费率之差也维持在-9%左右,城乡收入差距较小①。收入水平较高的天津、上海及北京等省份,除天津典型外,城乡消费率差不大,基本在1%之内浮动。从上表可看出:越穷区域,农村消费率越高;越富区域,农村消费率相对较低;富有区域的乡村消费率要么很低,要么与其城镇消费率相差很小,甚至农村消费率远低于其城镇消费率,当然富有区域,一般城乡收入差距较小。还发现:最富的地区,城镇的消费率最低;最穷的地方,乡村消费率最高。在一段时间内,只要农村消费率与城镇消费率之差持续变小,城乡收入差距就不断缩小。根据城乡收入差距等级对省份重新聚类,把2010年差距大于3的省份归结为一类,差距小于3的省份②划分为另一类。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是乡村消费率大于城镇消费率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省份是乡村消费率与城镇消费率之差较小的省份”的命题是否成立。解析和统计发现:前者乡村消费率与城镇消费率平均之差为4.2%,后者平均之差为-2.4%,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的省份,乡村消费率比较高,城镇消费率比较低。换句话说,城镇的广义储蓄率比较高,乡村的广义储蓄率比较低,具体统计分析如图8。从上图看出:发现乡城消费率差越大,则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越大;乡城消费率差越小,人均收入差距越小。并呈现一个数量关系,乡村消费率每高于城镇消费率1%,城镇人均收入和乡村人均收入之比就大约扩大20%。换句话,前者每提高1个单位,后者就提高20个单位。故在收入分配乏力情况下的,想法设法,降低乡村居民的消费率,扩大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解决贫富差距的一条可行的政策。城乡收入比≈20*乡城消费率差+r(2)为获得更多细节和更容易把握消费率之差与城乡人均消费率间的关系,同样根据各省份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三个梯队。从上表看出: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区域,乡村消费率和城镇消费率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区域,乡村消费率较高,而城镇消费率偏低;整体上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乡村的消费率差别较大,高达10%,相反城镇消费率差别不大,仅仅2%左右;越发达区域的城乡差距越小,越落后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因城镇消费率在各收入层次上变化不是那么明显,相反乡村消费率在收入的不同层次间变化明显,同样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的不同梯队变化是敏感的,且和乡村消费率对收入梯队的变化是同步的,间接的陈述乡村消费率对城乡收入差距贡献较大,即乡村消费率和城镇消费率之差对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贡献大,其间存在正的因果链。

省际人均收入差距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唯象的研究了整体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和各省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考察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呈现聚集性,分析了乡村消费率与城镇消费率之差与省内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存在统计关系。现在问题之一是,如今各省间的收入差距有多大,近似为多少年,如何测算;问题之二是,省际之间城镇收入差距有多大,如何测算;问题之三是,省际间乡村收入差距有多大,如何测算。下述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从上图看出:省际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最高13年,如贵州和上海;最低为0年,如山西和陕西;比吉林人均收入滞后1年的有7个省份,如河北、湖北、重庆、陕西、黑龙江、宁夏以及山西;人均收入滞后两年的有5个省份,有河南、湖南、海南、青海及新疆;比其高两年的有4省份:天津、内蒙古、辽宁及福建。当然从上图还可以清晰看到哪些省份的发展水平较相近。接着问,任意两省份间城镇收入差距年数是多少?任意两省份间乡村人均收入差距的年数是多少?从上图可以看出:城镇收入差距最大的是上海和甘肃,差距近似为8年左右。而大多省份的城镇发展水平滞后于山东省的城镇发展水平2年,有海南、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宁夏、陕西、河北、河南以及吉林13省份,其次是比山东城镇发展水平滞后两年的省份,如黑龙江、陕西、贵州、西藏青海以及新疆。从上图可看出,乡村人均收入差距最大为13年,如上海和贵州;大多数省份的乡村发展水平在选择的尺度上与河南的乡村发展水平较相似,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重庆以及内蒙古;比河南乡村发展水平滞后一年的有山西、宁夏、四川以及新疆,当然这些省份的乡村的发展水平在选择的尺度上较为相近。发展水平相近的可以在地图中清晰看出。同时发现:省际间乡村收入差距比省际间的城镇收入差距大。前者最大差别在8年左右,后者可以高达13年之久。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消费率及差距下的省份个数分布

从整体平均上加以考虑,将遮掩住许多经济法则。为进一步从城乡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中挖掘出背后的法则,进一步对比城乡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选择2002年、2006年及2010年三时点上数据,分别绘出城乡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下省份个数的分布图,进而从分布图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任给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一浮动区间,看其落在这个窄带内的省份个数,初末点根据城乡情况而定,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左右浮动值为500元,绘出省份个数分布图。一、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的省份个数的分布图的峰部都向大值方向移动,说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增加;二、峰部逐渐降低,尾部逐渐变胖,主峰从正态分布向尖峰胖尾的截尾列维分布收敛①。尖峰变低说明处在中等收入水平上省份个数减少,尾部变宽说明两个极端的收入水平下,省份个数逐渐增加,即无论省域还是省际的收入差距都在扩大,进而社会风险加大;三、整体分布从一峰向多峰演化,朝着两个模块或更多模块演化,即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层,阶层开始出现固化并加强。LogNormal→截尾Levy,t→2010①(3)消费水平下省份个数的分布图的计算和上述雷同。任给一人均消费水平下,计算其左右浮动500元的省份个数。选择每一区段的中点当做横轴,区段上的省份个数当做纵轴,顺次计算每一个区段上横轴值和纵轴值,绘出分布图。从上图可看出:一、城镇人均消费下省份个数的分布图的峰部逐渐下降并右移,即某一点附近的省份个数逐渐减少,省际间人均消费不像以前那么集中,较为分散,说明在人均消费上,省际间差距拉大;二、从一峰演化为分立的二峰,说明省际间已经出现分层,表征为阶层阶梯的模块化开始出现。对于乡村人均消费下省份个数的分布图,一、从无峰演化到有峰,峰部逐渐变低,分布函数有指数演化成正态分布,峰部逐渐变宽,说明省际间差距在拉大,有朝着向模块化演化的趋势。故城乡整体趋势:从一个谱带较为窄的分布,到一个谱带较为宽的分布,接着连续性断裂,演化成分立的离散谱带,即社会明显出现了表征为模块化的阶层。如今城镇人均消费集中在10000元左右,乡村集中在4000元左右。在时空上进一步挖掘城乡消费率数据所蕴含的外在社会现象和内在社会机制,同样做省份个数的分布。每一区间浮动值为0.025,横轴选择每一区间的中点,纵轴选择落在这个区间内的省份个数,整体区间初末端点选择以情况而定。PDF(it)=省份个数(it[x-0.025,x+0.025])(5)从上图可看出:一、城镇消费率下省份个数的分布从一个分布较为集中演化到一个较分散的分布,峰部左移且演化出双峰,说明随时间变化城镇消费率逐渐变小且各省份消费率出现断裂分层现象。二、乡村消费率下省份个数的分布图的峰部先向右移动,出现双峰,说明消费率有变大趋势,在变大过程中存在断裂的分层现象;然后峰部又向左移动,说明乡村消费率经历变大之后,再次出现变小。总之,城乡两种分布基本演化轨迹→doublepeak→singlepeak→doublepeak→(波态演化)(6)那城乡人均收入比和城乡人均消费比下省份个数呈现何种分布及其如何演化?选取2002、2006及2010年三个时点上的数据,绘出在比下的城市个数分布图。任给一个收入比(或消费比)和一个浮动值,浮动值为0.5,区间中点为横轴值,计算此区段内省份个数,当做纵轴值,顺次计算每一区段内的中点和省份个数,绘出分布图。PDF(it)=城市个数it([x-0.5,x+0.5])(7)从下图可看出:一、城乡收入比的分布的峰部,先降低,后上升;先变宽,再变窄;先右移,再左移。这一降一升,一宽一窄,一右一左,原先分立的双峰,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了,原先集中的分布图向着尖峰胖尾的截尾列维分布收敛,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差距先分层后合层,如今差距较为集中。城乡消费率分布图从原先比较分散的右偏的lognormal向着对称集中的正态分布收敛,从原先高度偏低的一主峰和一偏峰演化成较高的单一主峰,说明城乡消费之比向着某一个值稳定收敛,消费差距从一分立的谱带向着连续谱带靠拢,城乡消费差距在以较小幅度的缩小。

按照从数据出发及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展开,基于经济现象和经济法则会在表征为现实翻版的数据上有所反映,通过对中国各省以及整体上城乡收入和消费数据组序列的挖掘,寻找经济现象和法则可能在数据上的投影,通过这些数据窥探到一些新经济的现象和经济法则。一、近十年中国城乡无论是消费还是收入持续增大,但乡村人均收入的增速低于城镇,乡村消费的增速却高于城镇,这给透析人均收入差距提供一消费率的镜口。二、城市的消费率如今持续的直线下降,乡村的消费率却展现出先上升在下降的倒U型的轨迹片段,如今乡村消费率高于城镇,逆之,农村的广义储蓄率低于城镇的广义储蓄率。三、从2002年至2010年间城乡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基本趋势是上升的,但在2009年以后呈现下降的苗头,即城乡人均收入比的演化轨迹也至少存在一个倒U型的演化片段;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比整体呈现轻微下降收敛的趋势,同样具备初始城乡消费比扩大,然后2003-2005年间呈现剧烈下降,2005-2010年间城乡消费比呈现稳定的轻微下降,即倒U型片段。四、虽然城乡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年数,从2002年的4年达到2010年的11年,并且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年数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聚集性;2010年省际间收入差距最高达13年,省际间的城镇差距最高为8年,省际间的乡村差距高达13年;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域,贫富差距最大,经济发展水平最好区域,贫富差距最小,而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区域,贫富差距居中。从趋势上看,越发达区域,城乡差距越有扩大的趋势,越落后的趋势,城乡差距越有缩小的趋势;六、乡城消费率之差越大,则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越大;乡城消费率之差越小,人均收入差距就越小。当然文章仅仅是基于数据的唯象研究,一是没有陈述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机制;二是尚未探究出消费率和储蓄率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比例以及在何种比例下能够最大程度逼近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协同共生,也没有给出清晰的逻辑思路,等等。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述和解决,还有待于后续观察工作的深入和研究工作的跟进。

本文作者:杨华磊周晓波胡森工作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