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10 10:37:00

产业内贸易分析论文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鉴于已有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规模经济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没有显著影响,如徐娅玮(2001)0、马剑飞等(20o2)固,本文的研究方向又主要是检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特征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故本文主要采用跨部门分析方法,对劳动(L)与资本(K)要素分别进行单变量回归分析,以检验二者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程度。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分析行业。以表1中所列行业作为待分析行业,以期产业内贸易分析更具有代表性。

第二步,选取变量数据。由于待分析行业均属于工业,所以依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工业部分数据,劳动要素(L)数据选取待分析行业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资本要素(K)数据选取待分析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第三步,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根据变量关系拟合与回归检验效果看,产业内贸易值与两要素呈现非线性相关关系拟合度优于线性相关关系,所以选取非线性关系方程式作为回归分析最后结果,即lit=AK",lit=A,

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上述方程式除2003年对劳动要素的回归结果检验不能通过外,其他五个方程式都能通过检验回归结果显示,中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2001年为0.5397,2002年为0.4968)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2001年为0.5161,2002年为0.4915)。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内其他学者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关系不显著的观点,而且这一结果还说明中国产业内贸易与劳动要素的密切关系。中国是劳动要素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认为中国产业内贸易也具备比较优势的特征,中国在劳动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是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根据F—K模型(1987),产业内贸易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也会存在,也就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该模型认为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活动显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这一论点在中国产业内贸易活动上得到了验证。

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为例(见表3)来说明这一观点。在213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排名前15位的产品中,有6类产品进行了产业内交换,但单价却差距较大,中国出口平均单价大都低于进口平均单价,这意味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以低质量为特征、进口以高质量为特征,贸易以垂直性分工为基础。

三、结论

根据产品差异的性质不同,产业内贸易被区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发生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和相互倾销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应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因为要素禀赋差异、资本流动等原因而发生。中国参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仍在于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且这一比较优势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有继续发挥的必要。中国发挥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而这又是中国达到小康社会所必须经过的环节,所以中国无须强行扭转国际分工规则,做自己力所难及的工作。

当然,中国目前从事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活动确实存在出口利益偏低的问题。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中国欲在对外贸易中获取高额附加值,尚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已细化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细微的价值环节上,这一价值链两端的附加值高于中间环节。中国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取高附加值利益,须将重点转向技术研发、服务等环节上。不过,这需要中国要素丰缺性质的变化来配合。顺应国际分工的趋势,中国目前在利用劳动妻素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有一个缓慢积累资本、技术要素的过程。如果中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动态地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将会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向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将最终实现经济赶超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注】

①Kranse:“TheStructureofTradeinManufacturedGoodsintheEastandSoutheastAsianRegion”,TradeandStructureCh~ceinPacificAsi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ark:“ChangingJapaneseTradePatternsandtheEastAsianNICs”,TradewithJapan:HastheDoorOpenedWider.''''?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②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2).

③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09).

参考文献:

[1]Gmbd,H.G.andLloyd,P.J.,Intra—industryTrade:Therfll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London:TheMacmillallPressLtd,1975.

[2]Falvey,R.E.andKierzkowski,H,“ProductQuality,Intra—IndustryTradeandImperfectCompetition”,inKierzkowski,H。ed.,ProtectionandCompetitioninInternationalTrade:EssaysinHonorofW.M.Corden,Oxford:BasilBlackwell,1987.

.

【论文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要素禀赋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我国产业内贸易具有利用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特征。我国产业内贸易一方面应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另一方面又要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