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体验提升策略

时间:2022-11-07 11:08:45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体验提升策略

一、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元素

1.形象特征感知元素。游客对公共空间的感知印象主要来源于使用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特点的主观印象。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建筑、标志物、文化博物馆等物质因素集聚的区域,会形成具有一定空间感知效应的公共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文化古迹多数具有一定的体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空间环境的风貌和特色,体现着重要的历史与人文信息,并且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标志物等实体形象都承担着体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信息。2.空间结构感知元素。空间感知是指使用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实体、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描绘和认识。空间感知是人与客观空间联系的载体,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区表达对客观空间的理解和评价,从而修正客观空间,促进人与客观空间的活动,加强主观合适的感受。如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结构性要素和道路要素的感知强弱等,从而会影响游客对各个片区空间感知的强弱程度。若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程度较好,交通便利,则游客会对街区空间的感知较强,而对于街道窄、交通不便的街区空间,开放程度低,因此游客的感知会弱。3.文化内涵感知元素。文化是相对广泛的概念,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尚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它泛指一切具有传承和历史意义的信息,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在活动空间形成的一系列的活动和建设性形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部分功能的衰败推动政府运用大量的手段或文化要素促进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变,由于时间的推移形成诸多的历史文化典故以及著名的文化事件,其文化特征和传承意义便由此显现。在文化更新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沉淀出复杂的文化要素便是使用者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进而深化到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因此,通过文化的渲染和熏陶推动无生命的实体和空间与使用者内心的情绪相结合,互为影响,可以更好的表达和传播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形成与使用者的内心感知上的共鸣,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达到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程度的效果(如图1)。

二、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优化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空间,其传播和表达的文化信息是城市发展的见证,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城市发展历程,其所承载的历史痕迹和岁月变迁是使用者在历史街区环境中最真实的感知和体会,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塑造不仅要遵循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原则,更是指空间中历史文化元素的原真性以及历史空间承载的精神文化的真实性和连续性。2.协调性原则。历史文化空间的协调性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与外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外部要素上,重点强调历史文化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塑造要符合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定位,其内部要素的协调主要强调空间中各功能元素在发展过程中的新旧联合,如地域性传统元素中街道的尺寸、色彩等特征的更新和感知,这些要素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次,空间感知强调使用者对研究对象的直观感受,其感知多数来源于人的视觉获取的,因此为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效应,需要同时考虑实体和空间的组合关系,因此要充分考虑实体的线条、形式、色彩以及质地3.人性化原则历史街区中人性化原则强调在空间塑造和保护更新的过程中,注重人作为感知主体的地位,强调将人的主观需求和评价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塑造中,强化空间带来的积极记忆效应,弱化错误空间细节的杂乱感。从“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在空间感知提升中对空间环境的积极感知。从形象元素和空间塑造两个层面出发,基于人最本初的意愿和感受,优化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带给人的直观感知体验。空间感如中所强调的人性化原则主要强调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重点把握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所强调的尺度。将空间塑造为可以让人停留和驻足的环境,可以激发使用者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发出多种行为和交流活动;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志物在大环境中的位置,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深刻理解历史文化标志物的角色和传达的文化精神;最后要关注历史文化街区对象空间的空间属性,探究与其文化相关的支持活动,各种静态动态的行为活动,空间视觉效果以及各类绿化、设施、水体等软质要素中影响使用者空间感知的因子,如图2所示。

三、提升空间感知体验的优化策略

1.塑造可识别性空间。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的五个基本要素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类要素共同成就了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和可识别性,是形成空间感知的物质基础,也是场所精神和文化传输的载体。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重塑中,应该重点进行特色要素的摘取强化,如历史文化街区街边的从而逐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空间风貌和空间环境的塑造,优化历史文化空间的可识别性和视觉效果,提升使用者对历史文化空间的正面感知效应,从而优化历史文化空间感知体验的提升。因此,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利用的过程中,应深刻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意象元素,明确表征文化内涵,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需求等形成特色的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文化创意空间,加强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的宣传和表达。2.强化地方传统文化特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文化意象,提升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物质的同时,应该丰富历史文化特征节点、文化景观特征和历史建筑标识体而积/高差/卡问比例…-------在大环境中的位置位置一-------------------与周围空间的关系空间属性-------活动支持行为模式包括动态/静态行为并存且不干扰;-------空间层次丰富,充分考虑边缘效应.-------视线遮挡:考虑在环境中的可视度------硬质构成要素:座椅形式多样化…-------软质构成要素(自然要素):绿化、水休…图2历史文化街区人性化原则(作者自绘)系,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新建与改建。游客们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感知体验来自于街区的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感知体验的塑造过程中,后续的改建和新建应注意从传统建筑纹样和建筑空间结构尺度等方面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文化特征性。游客对空间的主观感知体验主要来源于视觉表现,尤其是文化特征,多数是通过符号等表达和传承信息,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中的房脊装饰、门窗纹样、砖雕花纹和古代文字等,都是在表达文化信息,都是与游客进行互动,可以有效增加空间感知的效果。3.提升公众参与的文化互动。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塑造正从增量和存量两个层面发展,与社会的关联度逐渐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存量发展即其深度发展,表明历史文化街区中空间文化逐渐扎根于使用者的心中,传播文化精神和品质,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与民众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应增加公众的参与性,积极倡导将"人”成为空间塑造的主要动力,探索更积极更合理的途径。通过调查可知,民族、民俗活动对烘托历史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举办相关主题的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对空间和地方的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活跃静态空间,将人与静态实物建立互动联结,促进空间体验感的提升。因此,应该呼吁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保护的积极性,响应政府宏观政策的规划,将人的活动与历史文化感知相结合,举办主题性活动,在文化活动的熏陶中,提升文化品牌效应,增加文化的传播性和感知特点。

本文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元素的基础上,从可识别性空间的塑造、传统文化特征强化和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增加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感知效应,旨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和客观吸引力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以期待为后续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牟毫 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