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探讨

时间:2022-05-09 11:11:40

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探讨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的关注,如保持完好的街区历史风貌,成为现代人与环境、与建筑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走向。场所精神是植根于场所而带给人们方向感、认同感的人文特征与情感,是追寻城市本真记忆的街区特色与风貌。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营造要素

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中,传统文化街区遗存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这些场所空间与之关联的场所精神,成为人们钟爱的情感体现。在熟悉的空间生活,对陌生的领域探索。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备受批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重建,又体现了不同主体的意志。场所精神就是源于对环境的感知,人与建筑的交流互动,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感、场所感。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所精神,需要我们依托街区传统建筑、历史遗存等,在尊重传统建筑文化价值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来更好的保护即将消亡历史街区图景,让老街区重新焕发活力。

一、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营造意义

场所精神源自古罗马,凡是存在的均有其精神。对于场所,即活动发生的地方,包括色彩、肌理、形状等具体事物所组成的整体空间。历史文化街区,也就是城市的旧街区,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体现了街区物质、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承,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景观特色,以及历史遗迹等场所精神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协同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矛盾,实现历史文化遗迹的现代传承。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要从场所精神、历史文脉上将之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二是重视历史文化街区资源的开发,来延续城市风貌。在历史文化街区里,广大居民生活、居住、休憩、社会交往于其中。三是丰富城市建设理论,指导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实践。历史文化街区人文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改造,要兼顾城市生态环境、环境精神的营造,从构建城市人文精神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来指导城市建设。

二、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营造要素

历史文化街区是场所的重要载体,而场所精神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街巷充满生活气息,这就是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营造场所精神,需要立足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个角落,从其建筑、空间形态上,来挖掘构成场所精神的基本要素,如街区建筑、历史遗迹、人的认知与参与等。(一)街区的建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建筑具有多种类型。如道路、街巷、房屋等。通常,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多为步行街道,也是最主要的街区空间。人行走于街道上,对街道及周围建筑的感官体验,成为衡量街区人文情感的重要指标。在城市设计理论中,图-底关系理论是其中之一,而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具有良好的、宜人的D/H值,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带来惬意的感受,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我们以成都宽窄巷子传统街区为例,通过对宽窄巷子建筑与周围空间图与底的关系互换,得出宽窄巷子具有良好的图-底关系。在D/H值中,D代表街道的宽度,H代表临街建筑高度,当比值小于1,则生活在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强的“包围感”;当比值大于1,则封闭感减弱,并随着比值的增大而俞显得开敞;当比值大于3时,则封闭感完全消失。宽窄巷子的D/H值在1到2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凝聚感与向心感,从而给人带来宜人的生活气息。(二)街区节点空间。在街区构成中,节点被看作为城市布局空间的连接点或道路的中断处,在街区功能上起到聚集或分配人群的作用。在城市空间设计上,节点往往表现为某一重要的街区景观。对于生活于街区的人们,对节点是非常敏感的,需要在这一点式空间做出生活抉择。以宽窄巷子为例,该街区在整体规划上,对空间节点的组织就显得很巧妙。从节点构成上,可以分为聚集型、交叉型两类。如东广场、西广场为聚集型,而小洋楼广场为交叉型。东西广场作为入口节点,将来自各主干道路上的人群进行聚集,再派送给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巷子。小洋楼广场是宽窄巷子的交叉节点,对人群而言,可以在此空间进行穿越不同巷子,实现两条巷子氛围的时空转换。(三)街区院落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院落空间是最为典型的。通常,场所精神的营造,不仅依赖于街道空间,更要依托院落空间的“中介”特性。以宽窄巷子为例,过渡空间有两种,一种是街道空间,另一种是院落空间。街道空间具有公共性,而院落空间具有私密性。人群在街区穿行时,由街道空间转入院落空间,会从公共空间走向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最后进入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关系的营造,符合传统文化精神意旨,也是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典型应用。(四)街区历史文脉场所精神之于历史文化街区,还要植根于其丰富的文脉特征。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都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紧密关联。场所精神就是对历史文脉的动态表达。当然,回溯历史的不同阶段,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其场所精神可能有所迥异。如在宽窄巷子街区场所精神中,在改造前,都是居住的胡同、院子。清朝初期,满族官兵居住于此,受封建等级社会制度的影响,宽巷子居住的是文武官员,而窄巷子居住的是普通士兵,两条巷子在空间形态上区别并不明显,但却从空间感受上带有强烈的等级差异。在改造后,宽窄巷子定位于文化功能服务区,上至文化名人,下至老百姓,都可以出入宽窄巷子。如今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与感知上,并没有“宽”、“窄”之别。

三、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营造,是基于街区地域性、历史感、文化性特征的综合体现。在历经时间的变迁,街区建筑形态、布局结构依旧存在,而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而言,历史文化街区所营造的场所精神,总能带给人们归属感和亲切感,成为对街区时光的美好记忆。

参考文献:

[1]杨思慧.从历史文化街区到休闲文化场所——成都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构建与精神体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7):126+128.

[2]徐小晗.浅谈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以天津市五大道街区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8(22):93-94.

作者:陈菁菁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